历史

第十八章 企业效益(3)(2/2)

恐惧是怎么来的呢?”很显然,恐惧不是人们随便就可以捏造的,它是内心感情自然的流露。每个员工都应该清醒认识到:如果自己无法胜任工作,将被扫地出门。因此,员工们需要大量的信息来判断自己的处境,而聪明的经理人会把这些信息明确传达给下属—这些信息必须是真实的、具体的、有说服力的。无论失败或成功,信息的传递都必须及时,这就要求企业内部沟通密切,形成一种对员工有威胁的数字转变机制。简而言之,就是有效地领导。领导阶层必须让员工们具有责任感,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是,如果主管没有把信息明确地传达给员工,那么,你就没有权利要求员工做出改变。    为什么照顾使人软弱?    患难见真情,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有些人就到处寻找这种危急情况,以便在危急关头伸出援手。其实,他们根本就帮不上忙。企业中也有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照顾的义务”。所谓义务,本身就不是百分之百发自内心的自愿行为,它包括了强制和压力。然而,企业中却到处弥漫着这种“义务的伦理”,这和基督教的传统以及康德的理性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很多管理人员把照顾义务转化为管理模式的一部分,他们认为自己有责任“不让员工站在雨中”,潜意识中想要保护员工。  当无法自保或自助时,我们需要别人的保护。在企业中,员工们是管理阶层臆想中的弱者,他们在主管的照料下工作,主管为他们承担了大部分的责任。这样的企业就好比是一个大家庭、医院或军队。如果企业对员工们有所要求或员工受到责难时,往往是上级首先受到牵连—这就像牧羊人,一天到晚把羊群置于牧羊犬的保护之下,不敢让它们擅自脱离群体,自由行动。  在我们想要保护他人之前,我们应当首先想想,他们是否真的需要我们的保护。当然,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而且我们注意别人,也意味着我们在关注他们是否需要帮助。不过,无条件的帮助只适用于儿童,以及某些无法捍卫自己利益的人。我们的员工是怎样的呢?他们是家中的顶梁柱,整天为住房奔波,拥有选举权,必须承担兵役、教育子女、维护友谊,有着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必须为公司或社区服务。这样的人也需要我们像孩子一样照顾他吗?难道我们不能把他们看成独立的成年人,并用成人的标准要求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吗?  那些认为员工是弱势群体的人,其实并不在意员工的实际需求。他们把员工看成一个群体,既而忽略了其与众不同的地方。对于那些认为自己在道义上要保护员工、并为他们负责的主管来说,其实已经轻视了员工的能力,对员工间的区别熟视无睹。结果,员工们总会产生误解,以为好的主管就是能保护下级的主管。直到今天,还有很多员工自愿躲在主管的羽翼之下,不愿意追求积极主动的生活。他们害怕自由,自愿把自己幼稚化,不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他们喜欢“强硬”的领导,这样就能躲在主管的背后;他们甚至运用道德压力,强调主管有照顾下属的义务,让主管别无选择。除了家庭之外,企业中的道德力量也不容小觑,所以,那些要求自主和独立的优秀员工,为了能在企业中继续生存下去,只能对此噤若寒蝉。    诱惑你丧失行为能力    这些在工业化初期形成的“照顾”制度,在如今的新经济条件下还能继续存在吗?毫无疑问,照顾模式最终将使你丧失行为能力,让你变得越来越渺小。对主管意见的不断赞同,就是先兆。  照顾是一种诱惑。表面上,它解除了你身上的负担,实际上这却让人处于被动地位。它代表一种事先的管束,如果主管为了保全员工而代替他们承担任务,那他就剥夺了员工解决问题的机会,员工也因此丧失了在挑战中成长的机会。这种照顾制度还会使管理阶层觉得自己“无可替代,高员工一等”。  不过,很多人会处于一种矛盾中:一方面,他们主张平等原则,另一方面,他们又死死守住照顾制度不放。“照顾制度”和“平等”是两个互不相容的概念,如果你把员工看成是平等的工作伙伴,就应该尊敬、信任他,而不应该用施舍、救济这种单边的行为模式来对待他们。    对于那些能够维护自己利益的人,不应该采用照顾的策略。    克劳斯·韦尔斯曼(KlausW.Wilsmann)是德国格兰泰制药公司(Gruenenthal)的主管。有一次,一个员工请求他的帮助:“我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件事,您能帮助我吗?”当时韦尔斯曼非常友好地对他说:“当然,我们可以谈一下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基本上我是不帮助任何人的。”只有无可救药的依赖他人的人,才会认为韦尔斯曼冷酷无情。管理者的责任感,意味着在某些情况下,主管不应该干预员工的工作。  照顾的另一种含义是单方的、不要回报的馈赠,这是一种不平等的行为。不管是否出于照顾者的本意,这都会让受照顾者养成依赖的习惯。受照顾者虽然不需要回报,但必须心存感激,永远不能在自己和主管之间“一碗水端平”。很多主管都希望扮演大善人的角色,坚持“施多于受”的原则,希望自己能像救世主圣乔治(St.Georg)一样,到处拯救、帮助他人。那些拒绝平等付出的人,其实就是自抬身份,并将压力强加在别人肩上。一旦别人拒绝他的照顾,他就会觉得孤单、失落。    照顾与过分责任之间的平衡    管理阶层必须关注企业内的共同利益,在照顾与过分责任这两个极端间寻找平衡,这显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热情会让人腻歪,而冷漠会让人发抖。这两个极端都无法达成管理的目的,无法让员工充满热情、创造性地工作。重视他人,首先要支持对方所选择的计划,主管的作用是辅助员工,而不是“高高在上”,必须保持个体的独立,让他们同时作为施与受的承载者。  此时,具备敏锐的注意力就很重要了。它有两方面含义:灵敏的认知和全面的思考。主管要观察他人是否能够维护自己的权利和要求,凡事要考虑个体的特性,依据个体的不同需要领导他们,避免恶劣的企业文化使员工变得消极。也就是说,与其说是主管,不如说是员工的朋友,接纳和重视对方的特质。这种做法能让员工释放内心感情,独立行事。  如何使负面的照顾转化为正面的注意力呢?很简单,让员工在面对困难时独立承担责任,信任他们,尊敬他们,保持他们的独特性,给他们自主的空间,让他们的个体性发挥作用。主管如果想表现出帮助个体的诚意,就应该帮他们创造出完成任务的最佳条件。  那些一心想守着“照顾”不变的人,应该首先问问自己:到底什么才是照顾?比如说,让员工尽早得到消息;让员工有机会尝试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支持员工的冒险精神;不要抹煞或压抑员工的天赋,给他们进修和自我发展的空间;给员工提供不同的工作机会,帮助他们获得不同的经验……在丹佛机场我曾读到:“和安德森(Andersen)共事过后,你可以在任何地方为任何人工作—包括为你自己。”在过去一成不变的经济世界里,让员工适应工作岗位是企业盈利的保证。在新的经济条件下,这无疑是让企业自寻死路的做法—市场才是决定企业生死的关键。  信任管理就是给员工提升市场价值的机会,包括企业的内外市场。在全球信息化的时代,保持学习能力是员工在职场上驰骋的不败法门。研究显示,员工为一家企业服务的年限很少能超过十年。所以,员工要求的不再是退休金或铁饭碗,而是能终生受益的、提升职业技能的机会。因此,让员工脱离不合适的任务,也是对员工的一种积极照顾,能让他们避免丧失自己的行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