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十八章 企业效益(3)(1/2)

    承担后果    德国某大银行规定,各级管理干部每四周必须开一次全体会议。每次开会时,董事长在台上振振有词,下面将近30名主管却意兴阑珊、精神萎靡,间或还有人窃窃私语。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会议不重要。为什么不重要?因为会议没有结果,即便有也不会贯彻执行。  如果人们的行为和后果脱节,就会造成萎靡腐化。如果买东西不必自己掏钱;如果“曾经是管理人员”,就“永远是管理人员”;如果解聘是某公司的禁忌,那么就无法惩处失职员工;如果污染环境,而企业却不必受罚;如果大公司因为特权能获得国家认可,在市场上取得不平等的竞争优势;如果允许寡头垄断和卡塔尔随意制定价格;如果……如果……太多地如果。简单地说,如果人们可以靠着把手伸进别人的腰包来生活,那它就是一种不负责、不必承担后果的行为模式。  只要你的行为没有任何成本,那么就会和后果脱勾。企业恼于逐渐升高的薪资水平,就不断通过政治手腕来控制工人的薪资(企业的成本为零);另一方面,他们又使消费者觉得,产品和服务不降价是理所当然的。难道企业真的清楚这样做的后果吗?难道他们不清楚这样做会造成全社会的担忧吗?每件事都有后果,都有人为此付出代价—不是不报,只是时辰未到。    有结果的行为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的企业想成为“学习型组织”,肯定要付出代价。首先必须破坏的就是结构,那就会产生“伤口”;也可能你必须采取动态的面试过程,以检验申请者的学习能力;你必须建立新的薪资体系,根据的是员工的知识和能力,而不是职位;绩效评估也不再依据绝对成果,而应参考个人能力与发展前景制定出相应的标准;管理人员更多的是作为支持者;绩效也不只是作为奖惩的依据,更重要的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你必须清楚企业内的恶性竞争,提高员工的合作动机。你不想付出这么多代价吗?如果不想的话,就表示对你而言,学习性组织并不是很重要。  言出必行,并且有结果,那么他就是一个可信的人。如果你想改变员工,就必须以实际行动表示你的想法。你应该澄清你和员工之间的旧账;要求他们节约之前,先取消董事长的豪华停车场,下次履行公务时坐经济舱,卖掉企业的行政中心,搬到简易棚中去。没有结果的行为是毫无意义的,结果和行为总是紧密相连—有时会导致行为的结束,日常交际中也是如此。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光是勾画楷模是没有用的,因为它既不能产生结果,也不需要任何成本。所以,没有结果的目标协定也只是浪费时间,甚至还可能导致错误的行为。    沉默表示默许。    某些行为具有后果,也就是说,某件事能诱发某些行为的产生,有时这对我们有所帮助,有时则会产生负面影响。比如,企业尽量接近顾客,感受顾客的需求,真正做到以顾客为主导。这就是强调学习型企业的正面结果。    结束不合适的合作关系    成熟的领导人必须具有责任感。承担责任,就应该取消夕阳工业的国家补贴(其实是对‘不负责任’的援助),让他们自己承担失败的责任,为自己的生活付出代价,不再继续做社会的寄生虫。打个比方,汤放在面前,他们至少要自己动手喝。如果我们妄图以资金注入的方法来帮助他们,结果只能是善意地看着他们倒下。  很多管理阶层并不重视后果与责任,他们只想做好好先生。如果下属的成绩不好,他们应该坦白地说:“我对你的成绩不满意。”“你违反当初的协定。”“我无法容忍你违反游戏规则的行为。”“我不赞同你这些影响顾客关系的行为。”但通常情况下,他们总是请人事部或董事会来解决问题,或者干脆对问题视而不见,避免冲突的发生。有时候,现代信息技术也会成为“帮凶”—《财富》的一位读者写道:“我的老板经常通过电子邮件指责我,虽然他离我只有五米远。”  明确的思考产生明确的表达,进而产生明确的行为。有时候,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放弃问题本身,所以面对恶劣的下属,你要有让他们打道回府的决心和魄力。结束一场没有价值的游戏,才不会影响到其他参与者的价值。  这同样适用于管理阶层,与其容忍无法继续合作的管理人员,不如趁早让他们另谋高就。很多时候,离职政策和选才政策一样重要。但是,强迫对方离职的前提是,彼此有明确的沟通与了解,反馈很及时,不能让员工在沉默中离职。  不合适的合作关系得以苟延残喘,通常是因为结束游戏的代价太高,或者会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如果我们重视这段合作关系,我们才会怀着敬畏来看待它。不过,如果我们连结束它的勇气都没有,就没有什么理由继续呆下去了。  如果你无权对某件事说“不”,你也就无权说“是”。上帝让邪恶与善良同时存在,我们才能选择良善。不要排除任何可能的选择,以便随时保持清醒。    秩序与自由    未来的座右铭真的是秩序和纪律吗?在特定条件下,答案是肯定的。只有当员工遵守协定时,企业才能有效运作。如果员工不能遵守约定,公司就有权利终止,否则会引发混乱。不过,实际上,很多公司根本就没有制裁员工的措施,员工(包括下级和同事)违反规定时,管理阶层往往三缄其口,不采取任何行动。企业必须有明确的规定,而且只有当员工切实遵守时,规章制度才有说服力。    自由产生秩序。    紧急情况    改变员工其实是对员工的贬低,因为你认为他们活到现在,一直存在缺陷。当然,这自然会引起他们的反对。其实,到目前为止,员工不仅没有什么问题,成绩反而还不错。企业要求员工改变的原因,其实是害怕未知新事物的不确定性。愿景是很吸引人,但是要员工们为此做出改变,定然会引起他们的反对,让他们觉得自己不受尊重,甚至会拒绝合作。如果企业里盛行服从文化,自然就会限制员工的行动力。  为什么在必要的情况下,人们还是不愿意改变自己呢?很简单,因为他们认为没必要。如果你告诉员工:公司正处于困境,盈利和市场份额在减少,成本过高,年增长率太低,不符合股东们的要求等等,这些根本不能打动员工们的心。“对某种事物的恐惧是让人们产生变革的动力。”但是,这些空洞的口号根本不能引起足够的恐惧,从而让员工们改变自己。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根本认识不到问题。人和动物在某些方面是相似的:只有在紧急情况下才会做出改变。在员工眼中,无论如何,未来都会比现在要好一点,所以根本就没有改变的必要。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员工不断进步、持续学习呢?组织心理学提供了一个矛盾的说法:让员工们充满恐惧!我们要从两方面做到这一点,首先,这种恐惧必须比面对改变还要强烈。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让员工们认识到,如果他们不做出改变,双方的合作关系就要结束;其次,要让他们清楚地知道,如果他们一直像原来那样做,那只会让我们对他们越来越不满。只有当他们害怕结束合作关系时,他们才会对公司的官僚做法做出改变。英特尔公司的芯片占了全球90%的个人电脑微处理器市场份额,每年的利润有50亿之多。但该公司前总裁葛洛夫却在他的书《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OnlytheParanoidSurvive)中承认,他有很深的恐惧感:恐惧竞争,恐惧长期成功带来的压力。    开诚布公地交谈    用害怕来管理?我可没这么说。我指的是“恐惧”,而非“害怕”。德国哲学家海德格曾解释过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恐惧有所指,而害怕则无所指。”我的理解是:恐惧是有对象、有反应的,而害怕没有具体的目标。也许有些经理人会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