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商业周期波动的覆灭(2/2)

急剧滑坡的局面。2004年,在国内车市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中国汽车产量和销量首次双双超过500万辆大关,成为世界第四大汽车生产国和第三大汽车消费国。中国汽车工业正在迅速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1年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的汽车工业每年跨上一个百万辆级台阶,3年间汽车产量翻了一番。成为建国以来汽车工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与此同时,中国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以三大汽车集团为核心,全面开展联合重组、合资合作。整车跨国公司大举进入,配套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也纷纷进入。中国汽车产业的集中化程度有所上升。

    然而,由于我们的汽车企业普遍存在以下致命问题:一是自主开发能力较弱,整车和汽车零部件都存在同样问题;二是汽车企业规模较小,汽车行业“散、乱、差”现象并未根本解决;三是产品主要集中在国内市场,缺乏国际竞争力。从而,导致了从2004年5月开始进入深度调整。车市低迷,车价狂降,宏观调控带来银根紧缩,以及国家新颁布的汽车产业政策,使欲杀进汽车领域的企业被迎头泼了一盆冷水。乃至整个2004年里,车市下滑,价格大战,恶性竞争,价格雪崩,车市崩盘……都成了随着汽车市场价格大战不断地加速与升级以来,经常见诸于有关汽车市场的报道中,让人耳熟能详的字眼。一轮下课风波开始席卷国内各厂商,上汽大众、奇瑞汽车、南京菲亚特等公司被卷入。2004年12月9日,华晨汽车总裁苏强以及数位高管辞职,2004年车市又多了几位“殉葬者”。2005年3月24日,奥克斯公司正式宣布汽车产业将不再是公司今后发展的方向,在付出了一笔可观的学费后,退出汽车行业。在此之前,其他外行们也纷纷宣布退出,热闹了一年多的“造车运动”就此偃旗息鼓。

    有专家认为,“造车运动”的破灭是我国汽车工业重组的必然结果。第一步先扫清外行造车,第二步业内进行整合。通过竞争,规模小、技术力量弱、成本居高不下的汽车企业将退出市场或投奔到优势企业旗下。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专家认为,中国汽车工业最后的重组结果是形成几家生产规模大、技术开发能力较强、产品系列化、分工协作合理的大型企业集团,并最终形成少数几家企业集团控制全国大部分汽车市场的局面。预计2006至2007年中国汽车行业的市场结构将初步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即前四大企业集团的市场份额将接近80%。考虑到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国内市场需求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一些以产品差异化为主要竞争战略的企业仍将有一定的发展空间。至于何时完成兼并重组,专家认为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因为中国太大,地区差异又很大。但是,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目前的一百多家整车生产厂家,绝大多数要么关门,要么被人兼并。中国最终剩下来的汽车企业集团不会超过十家。

    以上就是经济波动的全过程导致的后果。这就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会有波动,市场经济内在的冲动和规律,加上真正预期的错误,人们不可能得到所有的信息,不可能达到完美的预期,因此更可能会有错误,迄今为止人类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市场经济不可能没有波动!

    因此说现代企业发展有很多战略,有很多方方面面的问题,都需要认真的应对。但是市场经济是有波动的,社会也会发生波动,波动就会带来风险。中国企业面对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怎么具备自己的动态发展战略,怎么应对一次次的经济波动,随机应变。市场经济本身的规律是什么?我们的企业怎么在经济市场的波动中实现自己的发展,在高峰和低谷、在高涨和萧条的过程中使自己生存、长大,成为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