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商业周期波动的覆灭(1/2)

    当代经济学家认为:成熟的市场经济都会发生商业周期,虽然没有两种完全相同的商业周期,也没有谁能够像测算哈雷彗星那样,准确地预测商业周期的发生日期和持续时间,但可以肯定的是商业周期的波动总是伴随着企业的波动。据专家统计,基本上是一次商业周期波动到来,占80%的企业都消失了。从长时间段来看,企业能够平安跨越商业周期,活下来非常不容易。

    市场经济的情况下,几乎是每七八年就来一次经济波动、经济危机。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七八年时间分配的规律一般是这样的:前两三年基本上都是投资过热,而后,经济上也便出现过热,价格随之高涨,需求随之高涨,就业随之也会高涨。很快就形成了过剩的生产能力。这个时候,人们会突然发现需求不足,生产能力过剩,于是进入两三年的经济危机,然后再两三年经济萧条,走出这个低谷,再走入下一轮的经济高涨。

    人们经常说的经济危机是什么?就是生产能力过剩的危机,典型的现象比如平常说的砸机器、倒牛奶。前几年,在我们在电视上也看到过一些报道,某某地方出现过砸机器的事件,倒牛奶的事件等等。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就是希望通过消灭一部分生产能力的办法来实现需求的平衡。而消灭生产能力的含义,就是消灭一部分企业,使其倒闭、破产。什么企业容易被消灭?首先被消灭的大多是中小企业,一般大企业总有很多办法度过危机,中小企业从来在经济波动中首当其冲,从来都是最受打击的。天下所有的经济波动,首先被消灭的生产能力就是中小企业的生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小企业最应该不希望出现经济波动,最希望经济平稳增长了。

    应该说,我们国家刚刚经历了一次宏观经济波动,1997、1998年经济萧条,通货紧缩,那是前一轮的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的结果,在那个时候,已经淘汰了一批企业。到了1997、1998年以后经济逐步回升,一直到2000、2001年经济回升。2003又开始出现经济过热的趋势,2004年初的时候经济发展已经表现较热了。

    这在两个行业的表现比较突出,一个是纺织,因为加入世贸组织,需求看好,而且确实订单在不断增长,按照当时的订单扩大生产能力,购买设备。2003年半年的时间纺织业投资的增长速度达到了600%。走着走着到了年底,美国人突然对中国的一些纺织品重新实现配额制。西班牙人烧了中国的鞋,2005年取消配额,全世界限制中国的纺织品出口,直至2005年5月末6月初,先是美国对中国棉制针织衬衫等七种纺织品设限,后是欧盟无视中国一再采取的加征关税等措施,对中国T恤和麻纱采取设限措施。在这种示范效应的带动下,不少国家也在酝酿针对中国纺织品的限制措施,对中国的纺织生产造成严重冲击,打击了中国企业和公众对国际多边贸易体制的信心。直接导致江浙一带大量纺织企业待工停产。

    再一个行业,就是汽车行业。2003年一年,全国仅轿车整车厂家就新增了12家,从2002年的20家增加到32家。在中国汽车工业全面联合重组、做大做强的同时,非汽车行业企业、民营资本、民间资本受前两年国内汽车市场“井喷”行情的鼓舞,大举进军汽车行业。人们称之为“造车运动”。最典型的例子是2003年的10月份,当时汽车生产过剩的现象已经非常明显,这时国家发改委收到的从南方一个省递交上来的关于新建汽车厂的待批的申请报告是40份,每一份都不是生产几辆车,都是几十万辆车,都是几十亿的投资,打造民族品牌,还不是国有企业提出的,都是民营企业。但是一旦大家都蜂拥而至,必然产生过剩增长。

    果然,到了2004年,汽车市场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