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公司间竞争愈演愈烈(2/2)

有红筹寡头的跳板,目前已经有多家美资保险公司拿到了中国牌照,襁褓中的中国本土保险注定是以卵击石;在零售行业,沃尔玛已经在中国开了24家大卖场,其本土竞争对手如螳臂当车;继雅芳2004年3月15日宣布其中国公司与美晨达成“分手协议”后,2004年5月11日,宝洁也终于从在华合作16年的老伙伴和黄手中收购宝洁中国剩余的20%股权,宣告一个月内实现在华独资;而欧莱雅分别于2003年12月10日和2004年1月27日斥巨资收购了本土品牌“小护士”和“羽西”,并称这两项收购有利于其开拓二三级市场,以及推出更适应当地客户的产品。联合利华已经将原先在上海的四家工厂于2004年年底全部搬入位于合肥开发区的新厂房,并将其变成亚洲供应基地。

    短短时间内,日化跨国巨头在华经营战略的调整步伐如此紧凑,从这种经营行为不难看出跨国公司在华寻求终极目标——垄断和盈利的一个苗头。

    除化妆品行业外,在汽车、零售以及信息技术等行业,这种现象也屡见不鲜。在汽车行业,跨国巨头纷纷布局,中国成为世界汽车零部件的工厂。近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脚步,很多跨国公司相继完成在华投资布局,在华的汽车企业零部件生产开始出现本土化浪潮,吸引了一批跨国巨头来华投资设厂,我国开始成为世界企业生产工厂。据统计,仅在汽车行业,全国50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中,目前已有1200多家是外商投资企业,超过1/5,跨国集团在华独资和合资企业在我国已形成列强环伺之势。在2004年,诺基亚、爱立信和摩托罗拉就相继进行了合资公司的股份重组,明显已经开始为今年电信行业的全面开放做好了准备。目前进入“世界500强”的石油石化公司、世界著名的专业化公司都已在华进行了投资布局。埃克森美孚、壳牌、BP等在中国投资总额已达100多亿美元。BP公司已成为在华投资最多的外国石油公司,巴斯夫公司则成为在华投资最多的外国石化化工公司,涉及业务领域不断拓宽,涵盖上、中、下游。

    目前,跨国公司也都几乎完成了他们的战略调整,一些跨国公司的战略重点已经转向将中国公司向地区总部的转变。最新的数据显示,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投资性公司逾220家,部分投资性公司已经或正在向地区总部转变,其中上海79家,北京30多家。这种转变预示着外资将由资本输出和战略布局向全面竞争进行转变。这份报告表明,在我国加入WTO后过渡期内,跨国公司将调整在华战略,其主要表现为直接贸易和生产战略替代本地化发展战略;跨国公司之间的融合成为潮流;而独立化战略亦将成为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主要形式。这表明入世之后的这三、四年,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战略布局其实已经悄然形成。

    眼下,中国的经营环境真是扑朔迷离。成熟的行业已由内向走向外向,但面临的似是防不胜防的贸易壁垒。中国的各行各业竞争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白热化局面,企业风云变幻,竞争异常激烈。尤其在这些跨国公司的参与下,中国的“舞台”可以说一会儿是“锣鼓喧天”,一会儿是“遍地哀号”。还有一些企业和公司倚门而望,茫然不知所措。

    企业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的结果就是优胜劣汰,一些竞争力不强的企业难免会被逐出大局。应该说,在新一轮企业淘汰大趋势下,能够存活下来的将是极少数。那么,企业如何才能快速面对愈演愈激烈的竞争变化呢?只有一条,那就是顺应形势,像水一样,将自己锤炼得能够充足应对环境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