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温文载道 > 德不孤,必有邻

德不孤,必有邻(2/2)

一位郁郁不得志的知识分子。而王勃自己虽然才华横溢,但在仕途上也是一直不得意。这样两位遭遇相似、志趣相投的朋友在面临离别时自然倍感悲伤。但是王勃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劝慰他的朋友,希望自己的朋友能够明白,只要两个人拥有相同的志向和趣味,即使两人相隔千山万水,也能像比邻而居一样惺惺相惜。王勃这首诗其中的诗句貌似质朴无华却寄旨遥深,蕴藉深厚,写的是离别之景之情之痛却又豁达超脱、睿智潇洒。而其中最著名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因为蕴涵着中国自古已有的“德不孤,必有邻”的思想而分外厚重深刻,因此广为传唱,深入人心。

    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的目的在于使人们明白:有德行的人自然会吸引志趣相投的人前来比邻而居,所以人们需要加强自身修养,成为有德之人和谦谦君子。然而我们需要注意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同样非常重视环境对于人的影响。例如《荀子》中说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晋朝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也认为:“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行正则影直。”

    孔子本身也非常强调环境对于人的影响。《论语?里仁》开篇便说道:“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此句的注解是:“处,上声。焉,于虔反。知,去声。里有仁厚之俗为美。择里而不居于是焉,则失其是非之本心,而不得为知矣。”意思是说,乡里那些有仁义宽厚风俗的地方才是美的。一个人到乡里去居住,却不选择那些有仁厚之俗的地方,这是他失去了是非判断能力,不能称其为有智慧的人。从这里看出,孔子不仅强调“德不孤,必有邻”、要求人们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同时也强调“里仁为美”,重视居住环境对人们自身的影响。因此,我们不能孤立地去看“德不孤,必有邻”,局限于对这一句话本意的理解,而是要联系《论语?里仁》这一章、《论语》这一本书,甚至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来加以深入探讨。

    古人说:“不学诗,无以言。”先秦之人都是通过引用诗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因此学诗是在外交场合从容应对、游刃有余的必备前提。**总理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学修养,引用《论语?里仁》中的“德不孤,必有邻”来表达我国与世界各国建立友好关系的愿望和信心,这种愿望和信心也因为“德不孤,必有邻”背后厚重的历史感和深刻的含义而愈加强大。通过这句话,温总理既表明,在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中,中国会本着平等、相互尊重的原则“在世界上做一个负责任、有信誉、有影响的国家”,做一个“可亲、可信、可交的朋友”;但是同时,温总理的话中坚定地表明了中国将会择“里仁”而处的不卑不亢的立场和态度,我们欢迎的是能够“平等对待我们的人”。

    /china/20060913/100196.shtml  2006年9月13日

    《**总理芬兰行广交朋友:“我还是勤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