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外行谈戏(1/2)

    这两天戏剧工作同志鸣得非常热闹,我在报纸上看到这许多内部矛盾的暴露,相信

    剧运前途不久必可转进到一个更光明灿烂的阶段。我对戏剧是个十足的外行,没有资格

    凑热闹提意见。但案上的戏剧是我的文学专业中的一部分,场上的戏剧又是我的文娱之

    一,这样我就不能说和戏剧毫不相干,所以我想以戏剧的读者和观众的身分来谈谈我的

    感想。

    先谈剧本。剧本有两种用处,第一是供给演员排戏用,第二是作为文学形式的一种,

    供给喜爱文学的读者阅读用。解放以来,剧本的创作的确不多,每个剧团都闹剧本荒,

    据说是剧作者马列主义思想水平不高,不敢写剧本。但我有两点不解:(一)为什么小

    说家居然能自信马列主义思想水平已够高了,居然能写出好几十部成功的作品来,我们

    的剧作家为什么这样谦虚呢?(二)戏剧领导者对于创作的剧本为什么要求到这样高。

    既然“封神榜”、“西厢记”、“琵琶记”可以演出,难道我们今天剧作家所创造的剧

    本的思想性还赶不工它们吗。我并不是把这些古典剧本作为思想性最落后的例子,而是

    要指出这种厚古薄今的观念是非常妨碍文艺创造的,这不单是戏剧如此,文学方面也不

    是没有这种现象。我以为一个应该被淘汰的剧本,总得在观众的意见之下自然被淘汰,

    而不该在排演之前就被闷死在一些不必要的顾虑之下。当然,我也并不主张每一个坏剧

    本都得有演出的机会。

    作为文学读物的剧本,解放以来出版得真是太少了。我想这是图书发行机构及出版

    社应该共同负责的。出版社不肯出剧本,因为发行机构说剧本没有销路,于是这件事情

    的主要关键就在发行机构方面了。我相信剧本的销路不太大,但也不至于“没有”销路。

    从营业观点来说,出剧本也决不会是亏本生意,要不然,从五四到一九四九年,资本主

    义的私营出版社为什么倒着实出过一些剧本呢?别的我不很清楚,洪深先生的“五奎桥”,

    二十年前收在我主编的“现代创作丛刊”中,当时也卖了五六千册,这数字已经比一般

    的小说为高了。过去的出版社,无从计划发行,也不可能主动推销,可是它们接受一个

    好剧本的时候,却并不考虑到能不能赚钱,最多只考虑到能不能保本。因为明知道这是

    销路不大的作品,但也觉得是应该出版的。我想这一点至少是比现在的情况好些。在社

    会主义经济制度中,图书发行机构能主动地掌握一部分销路,本来应该更有助于剧本的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