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汉书 > 礼乐志第二

礼乐志第二(1/2)

    【说明】本卷论述礼、乐的性质及其历史。《史记》有礼、乐二书,或言原作有录无书,今本乃褚先生所补;或以为今本尚有一部分是司马迁的手笔。本志与《史记》礼、乐二书有同有异,内容丰富多了。它首先大谈“礼、乐之用”,说“象天地而制礼、乐,所以通神明,立人伦,正情性,节万事”,强调礼、乐的重要意义和万能作用。其中,礼的部分,详叙古来礼制变化,汉朝不用贾谊、董仲舒、王吉、刘向等有关制礼的建议,以及东汉“礼乐未具”;乐的部分,详叙古来乐的变化,写了汉初叔孙通“因秦乐人制宗庙乐”,汉的宗庙乐“大抵皆因秦旧事”;记录《安世房中歌》十七章、《郊祀歌》十九章之词,指出“常御及郊庙皆非雅声”而受郑卫之声影响。作者感叹:“今大汉继周,久旷大仪,未有立礼成乐,此贾谊、仲舒、王吉、刘向之徒所为愤发而增叹也。”这对汉代礼乐显然寓讽刺之意。  六经之道同归(1),而《礼》《乐》之用为急。治身者斯须忘礼(2),则暴嫚入之矣;为国者一朝失礼,则荒乱及之矣。人函(含)天地阴阳之气,有喜怒哀乐之情。天禀其性而不能节也(3),圣人能为之节而不能绝也,故象天地而制礼乐,所以通神明,立人伦(4),正情性,节万事者也。  (1)《六经》:谓《易》、《诗》、《书》、《春秋》、《礼》、《乐》。(2)斯须:犹须臾。(3)禀:承受,领受。(4)人伦:谓社会等级关系。   人性有男女之情,妒忌之别(1),为制婚姻之礼;有交接长幼之序,为制乡饮之礼(2);有哀死思远之情,为制丧祭之礼;有尊尊敬上之心,为制朝觐之礼。哀有哭踊之节(3),乐有歌舞之容,正人足以副其诚(4),邪人足以防其失。故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5),而淫辟(僻)之罪多;乡饮之礼废,则长幼之序乱,而争斗之狱蕃(6);丧祭之礼废,则骨肉之恩薄,而背死忘先者众(7);朝聘之礼废,则君臣之位失,而侵陵之渐起。故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8)。”礼节民心(9),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政刑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1)情、别:王先谦疑“情”与“别”误倒。(2)乡饮:古时乡大夫以贤能之士荐升于君,为之设宴送行,饮酒酬酢有一定仪式。(3)踊:跳也。非常悲哀则踊。(4)副:符合,相配。(5)苦(gǔ):通“盬”。不坚固。(王念孙说)。(6)蕃:多也。(7)先:祖先。(8)孔子曰等句:此《孝经》载孔子之言。(9)节:节制。  乐以治内而为同(1),礼以修外而为异(2);同则和亲,异则畏敬;和亲则无怨,畏敬则不争。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二者并行,合为一体。畏敬之意难见(现),则著之于享献辞受,登降跪拜;和亲之说(悦)难形,则发之于诗歌咏言,钟石管弦。盖嘉其敬意而不及其财贿,美其欢心而不流其声音(3)。故孔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4)?”此礼乐之本也。故曰:“知礼乐之情者能作(5),识礼乐之文者能述;(6)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  (1)同:同于和乐之意。(2)礼以修外而为异:尊卑为异之意。(3)流:移动;放荡。(4)孔子曰等句:语见《论语·阳货》篇。意谓所谓礼乐,不能徒具形式,应当讲究本质。(5)作:创新。(6)述:阐述;循行。  王者必因前王之礼,顺时施宜,有所损益,即民之心(1),稍稍制作,至太平而大备。周监(鉴)于二代,礼文尤具(2),事为之制,曲为之防(3),故称礼经三百(4),威仪三千(5)。于是教化浃洽(6),民用和睦,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囹圄空虚(7),四十余年。孔子美之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8)。”及其衰也,诸侯逾越法度,恶礼制之害已,去其篇籍。遭秦灭学,遂以乱亡。  (1)即:就也。(2)周监于二代,礼文尤具:此谓周鉴夏、殷二代之礼而损益之。(3)事为之制,曲为之防:王念孙曰:“大事曰事,小事曰曲。‘事为之制’礼仪三百也;‘曲为之防’,威仪三千也。”曲:犹事。防:防范。(4)礼经:指礼仪。(5)威仪:礼仪细节。(6)浃(jiā)洽:遍及。(7)囹圄(língyǔ):牢狱。(8)孔子美之曰等句:此《论语》载孔子之言。郁郁:文采盛貌。  汉兴,拔乱反正,日不暇给(1),犹命叔孙通制礼仪(2),以正君臣之位。高祖说(悦)而叹曰:“吾乃今日知为天子之贵也!”以通为奉常(3),遂定仪法,未尽备而通终(4)。  (1)日不暇给:事务繁多而时间不足。(2)叔孙通:本书卷四十二有其传。(3)奉常:官名。秦代九卿之一,后来称太常。(4)终:去世。  至文帝时,贾谊以为“汉承秦之败俗,废礼义,捐廉耻,今其甚者杀父兄,盗者取庙器(1),而大臣特以簿书不报期会为故(2),至于风俗流溢(3),恬而不怪(4),以为是适然耳(5)。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向)道,类非俗吏之所能力也。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纲纪有序,六亲和睦(6),此非天之所为,人之所设也。人之所设,不为不立(7),不修则坏。汉兴至今二十余年,宜定制度,兴礼乐,然后诸侯轨道(8),百姓素朴,狱讼衰息”。乃草具其仪(9),天子说(悦)焉。而大臣绛,灌之属害之(10),故其议遂寝(11)。  (1)庙器:宗庙的器物。(2)大臣特以簿书不报期会为故:此言公卿但以文案簿书报答为事。特:但也。薄书:文件材料。期会:约定期限,也泛指政令的施行。故:事也。(3)流溢:即淫泆。(4)恬:安静。(5)适然:适当;谓事理当然。(6)六亲:历来说法不一。有说是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亚(见《左传》昭公二十五年)。(7)为:作也。(8)轨道:言循行正道。(9)草:简略;初创。(10)绛、灌之属:绛侯周勃、灌婴之辈。本书均有其传。(11)寝:止也。  至武帝即位,进用英隽(俊),议立明堂,制礼服,以兴太平。会窦太后好黄老言(1),不说(悦)儒术,其事又废。后董仲舒对策言:“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大者,在于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天使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长养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阳出布施于上而主岁功,阴入伏藏于下而时出佐阳。阳不得阴之助,亦不能独成岁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务德教而省刑罚。刑罚不可任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今废先王之德政,独用执法之吏治民,而欲德化被四海,故难成也。是故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2)。教化已明,习俗已成,天下尝无一人之狱矣。至周末世,大为无道,以失天下。秦继其后,又益甚之。自古以来,未尝以乱济乱(3),大败天下如秦者也。习俗薄恶,民人抵冒(4)。今汉继秦之后,虽欲治之,无可奈何。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一岁之狱以万千数,如以汤止沸(5),沸俞(愈)甚而无益。辟(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6),乃可理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能胜残去杀者,失之当更化而不能更化也。古人有言:‘临渊羡鱼,不如归而结网。’今临政而愿治七十余岁矣,不如退而更化,更化则可善治,而灾害日去,福禄日来矣(7)。”是时,上方征讨四夷,锐志武功,不暇留意礼文之事。  (1)窦太后:武帝的祖母。(2)庠序:古代地方所设的学校。(3)济:益也。(4)抵冒:触犯;言无廉耻不畏惧。(5)汤:热水。(6)更化:变更;变化。(7)董仲舒对策言等句:均见本书《董仲舒传》所载《贤良对策》。  至宣帝时,琅邪王吉为谏大夫(1),又上疏言:“欲治之主不世出(2),公卿幸得遭遇其时,未有建万世之长策,举明主于三代之隆者也。其务在于簿书断狱听讼而已,此非太平之基也。今俗吏所以牧民者,非有礼义科指可世世通行者也(3),以意穿凿,各取一切(4)。是以诈伪萌生,刑罚无极,质朴日消,恩爱浸薄(5)。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非空言也。愿与大臣延及儒生,述旧礼,明王制,驱一世之民(6),济之仁寿之域(7),则俗何以不若成康(8)?寿何以不若高宗(9)?”上不纳其言,吉以病去。  (1)王吉:本书卷七十二有其传。(2)不世出:意谓世上不常有。(3)礼义科指:有关礼义的宗旨与条例。(4)一切:权宜。(5)浸:逐渐。(6)驱:放牧之义。(7)域:境界。(8)成康:指西周成康之治。(9)高宗:殷王武丁。武丁享国五十九年,故云寿。  至成帝时,犍为郡于水滨得古磬十六枚(1),议者以为善祥。刘向因是说上(2):“宜兴辟雍(3),设庠序,陈礼乐,隆雅颂之声,盛揖攘(让)之容,以风化天下。如此而不治者,未之有也。或曰(4),不能具礼。礼以养人为本,如有过差(5),是过而养人也。刑罚之过,或至死伤。今之刑,非皋陶之法也(6),而有司请定法,削则削,笔则笔(7),救时务也。至于礼乐,则曰不敢,是敢于杀人不敢于养人也。为其俎豆管弦之间小不备(8),因是绝而不为,是去小不备而就大不备,或(惑)莫甚焉(9)。夫教化之比于刑法,刑法轻,是舍所重而急所轻也(10)。且教化,所恃以为治也,刑法所以助治也。今废所恃而独立其所助,非所以致太平也。自京师有悖逆不顺之子孙,至于陷大辟受刑戮者不绝(11),繇(由)不习五常之道也(12)。夫承千岁之衰周,继暴秦之余敝,民渐渍恶俗,贪饕险诐(13),不闲(娴)义理(14),不示以大化,而独驱以刑罚,终已不改。故曰:‘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15)。’初,叔孙通将制定礼仪,见非于齐鲁之士(16),然卒为汉儒宗,业垂后嗣,斯成法也。”成帝以向言下公卿议,会向病卒,丞相大司空奏请立辟雍。案行长安城南(17),营表未作(18),遭成帝崩,群臣引以定谥(19)。  (1)犍为郡:郡治僰道(在今四川宜宾市西南)。(2)刘向:本书卷三十六有传。(3)辟(bì)雍:王朝所设的大学。(4)或曰:有的说。 (5)过差:犹过错。 (6)皋陶:或称咎繇。传说舜之后,掌刑狱。(7)有司请定法等句:此意谓随君之意而损益法律,(8)俎(zǔ)豆:古代宴享、朝聘、祭祀用的礼器。管弦:乐管。(9)惑莫甚焉:意谓最大的失误。(10)舍:废弃。(11)大辟:死刑。(12)五常之道:仁、义、礼、智、信等人性常行之道。(13)饕(tāo):贪甚。饕(xiān):奸邪。(bì):偏颇,邪僻。(14)闲:熟习。(15)故曰云云:此《孝经》载孔子之言。(16)齐鲁之士:指鲁两生之辈(参《叔孙通传》)。(17)案行:巡视。(18)营表:建筑时度量地基的标志。 (19)遭成帝崩等句:意谓成帝欲立辟雍,虽未就而崩,也算是美事,故谥成。  及王莽为宰衡(1),欲耀众庶(2),遂兴辟雍,因以篡位,海内畔(叛)之。世祖受命中兴(3),拨乱反正,改定京师于土中(4)。即位三十年,四夷宾服,百姓家给(5),政教清明,乃营立明堂、辟雍。显宗即位(6),躬行其礼,宗祀光武皇帝于明堂,养三老五更于辟雍(7),威仪既盛美矣。然德化未流洽者,礼乐未具,群下无所诵说,而庠序尚未设之故也。孔子曰:“辟(譬)如为山,未成一匮,止,吾止也(8)。”今叔孙通所撰礼仪,与律令同录,臧(藏)于理官(9)。法家又复不传(10)。汉典寝而不著(11),民臣莫有言者。又通没(殁)之后,河间献王采礼乐古事,稍稍增辑(集),至五百余篇(12)。今学者不能昭见,但推士礼以及天子,说义又颇谬异,故君臣长幼交接之道浸以不章。  (1)宰衡:伊尹为阿衡,周公为太宰。汉平帝加王莽称号宰衡,意谓可媲美伊周。(2)耀(yào):眩惑;迷乱。(3)世祖:东汉光武帝。(4)土中:指洛阳。(5)家给:家家皆足。(6)显宗:东汉明帝。(7)三老五更:相传古代设三老五更之位,以养老人。(8)孔子曰等句:此《论语·子罕篇》载孔子之言。意谓功亏一篑。(9)理官:司法官。(10)法家:指习刑法之人。(11)寝:息也。(12)五百余篇:沈钦韩曰:“《艺文志》河间献王所集合乐记共二百三十余篇耳,疑‘五百’误也。”  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1),故先王著其教焉(2)。  (1)其移风易俗易:景祐本“深”下无“其”字,“俗”下无“易”字。(2)著:明也。  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而动,然后心木形焉。是以纤微憔瘁之音作(1),而民思忧:阐谐嫚易之音作(2),而民康乐;粗厉猛奋之音作(3),而民刚毅;廉直正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和顺之音作,而民慈爱;流辟(僻)邪散之音作,而民yín乱。先王耻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4),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仪,合生气之和(5),导五常之行(6),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集(7),刚气不怒,柔气不慑(8),四畅交于中(9),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也,不使邪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10)。  (1)憔瘁:刘攽、钱大昕言当依《礼·乐礼》读为噍杀。噍杀为乐声蹙急之义。(2)阐:广也。谐:和也。嫚易:言和缓不急刻。(3)粗:粗犷。厉:严肃。猛:猛烈。奋:振作。(4)雅颂:雅乐为朝廷的乐曲,颂乐为宗庙祭祀的乐曲,二者古以为“正乐”。(5)生气:阴阳之气。(6)导:引也。五常:五行(金、木、水、火、土)。或指五伦,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7)集:谓聚滞。(8)慑:恐惧;丧气;(9)畅:通达。(10)是先王立乐之方:王先谦曰:“自‘乐者,先王之所乐也’至此,皆用《乐记》而微删易其文。”  王者未作乐之时,因先王之乐以教化百姓,说(悦)乐其俗,然后改作,以章功德。《易》曰:“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1)。”昔黄帝作《咸池》,颛顼作《六茎》,帝喾作《五英》,尧作《大章》,舜作《招》,禹作《夏》,汤作《濩》,武王作《武》,周公作《勺》(2)。《勺》,言能勺先祖之道也(3)。《武》,言以功定天下也。《濩》,言救民也。《夏》,大承二帝也(4)。《招》,继尧也。《大章》,章之也。《五英》,英华茂也。《六茎》,及根茎也。《咸池》,备矣。自夏以往,其流不可闻已,《殷颂》犹有存者。《周诗》既备,而其器用张陈,《周官》具焉。典者自卿大夫师瞽以下,皆选有道德之人,朝夕习业,以教国子。国于者,卿大夫之子弟也,皆学歌九德(5),诵六诗(6),习六舞、五声、八音之和(7)。故帝舜命夔曰(8):“女(汝)典乐,教胄子(9),直而温(10),宽而栗(11),刚而无虐(12),简而无敖(傲)。(13)诗言志,歌咏言(14),声依咏,律和声(15),八音克谐(16)。”此之谓也。又以外赏诸侯德盛而教尊者。其威仪足以充目,音声足以动耳,诗语足以感心(17),故闻其音而德和,省其诗而志正(18),论其数而法立。是以荐之郊庙则鬼神飨,作之朝廷则群臣和,立之学官则万民协。听者无不虚己竦神(19),说(悦)而承流,是以海内遍知上德,被服其风(20),光辉日新,化上迁善,而不知所以然,至于万物不夭,天地顺而嘉应降。故《诗》曰:“钟鼓穰穰,磬管锵锵,降福穰穰(21)。”《书》云:“击石拊石,百兽率舞(22)。”鸟兽且犹感应,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故乐者,圣人之所以感天地,通神明,安万民,成性类者也。然自《雅》《颂》之兴,而所承衰乱之音犹在,是谓淫过凶嫚之声,为设禁焉。世衰民散,小人乘君子(23),心耳浅薄,则邪胜正。故《书》序“殷纣断弃先祖之乐,乃作淫声,用变乱正声,以说(悦)妇人(24)。”乐官师瞽抱其器而奔散,或适诸侯,或入河海。夫乐本情性,浃肌肤而臧(藏)骨髓,虽经乎千载,其遗风余烈尚犹不绝。至春秋时,陈公子完奔齐(25)。陈,舜之后,《招乐》存焉。故孔子适齐闻《招》,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26)!”美之甚也。  (1)《易》曰等句:此《易·豫卦》象辞。崇:犹尊。崇德:谓尊崇其德而歌颂之。殷:盛也。荐:进也。配:犹献。(2)《咸池》、《六茎》等等;皆乐名。(3)勺:同“酌”。酌,取也。(4)二帝:谓尧、舜。(5)九德:师古曰:“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六府三事之九功。九功之德皆可歌也,故言九德也。”(6)六诗:即诗之六义风、赋、比、兴、雅、颂。(7)六舞;谓帗舞、羽舞、舞、旄舞、干舞、人舞。五声:宫、商、角、徵、羽。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8)夔:相传舜臣之名。(9)胄子:即国子。(10)直而温:正直而温和。(11)宽而栗:宽大而敬栗。(12)刚而无虐:刚毅而不害虐。(13)简而无傲:简约而不傲慢。(14)诗言志,歌咏言: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15)声依咏,律和声:五声所以助歌,六律所以和声。(16)谐:和也。 (17)语:“歌”之误(王念孙说)。(18)省:视也。(19)竦:肃敬。(20)被服其风:言象其风化若被而服之。(21)《诗》曰等句:引诗见《诗·周颂·执竞》。锽锽:声音宏亮和谐。锵锵:声音盛多。降福:谓降福于祭者。穰(ráng)穰:多貌。(22)《书》云等句:引文见《尚书·虞书·舜典》。谓击柎磬石,则百兽相率而舞。(23)乘:陵也。(24)《书》序等句:引文见《尚书·周书·泰誓》。(25)陈公子完:即田敬仲。其奔齐事,参《左传》庄公二十二年。(26)孔子适齐闻《招》:事见《论语·述而篇》。图:想也。斯:这个境界。  周道始缺,怨刺之诗起。王泽既竭,而诗不能作。王官失业,《雅》《颂》相错(1),孔子论而定之,故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2)。”是时,周室大坏,诸侯恣行;设两观(3),乘大路(4)。陪臣管仲、季氏之属(5),三归《雍》彻()(6),八佾舞廷(7)。制度遂坏,陵夷而不反(返)(8),桑间、濮上(9),郑、卫、宋、赵之声并出(10),内则致疾损寿,外则乱政伤民。巧伪因而饰之,以营乱富贵之耳目(11)。庶人以求利,列国以相间(12)。故秦穆遗戎而由余去(13),齐人馈鲁而孔子行(14)。至于六国,魏文侯最为好古,而谓子夏曰:“寡人听古乐则欲寐(15),及闻郑、卫(16),余不知倦焉。”子夏辞而辨之,终不见纳(17),自此礼乐丧矣(18)。  (1)《雅》《颂》:《诗经》篇名。也是古代乐曲分类名称。错:杂也。(2)孔子论而定之,故曰等句:事见《论语·子罕篇》。(3)两观:宫门前两边的望楼。按古礼制,诸侯只能一观。(4)大路:天子所乘的车。(5)陪臣:诸侯之大夫,对天子自称陪臣。管仲:齐桓公时大臣。季氏:鲁桓公子季友之后,执政而奢僭。 (6)三归:说法不一。有说娶三姓之女。妇女出嫁曰归。有说台名。有说指市租常例之归公者。《雍》:乐名。古时贵族膳时所奏。《雍》:言膳时奏《雍》。(7)佾(yì):为古代乐舞的行列。八佾:古代天子专用的乐舞。一行八人,八行六十四人。(8)陵夷:逐渐衰落。(9)桑间:卫地名。濮上:在濮水之上。(10)郑、卫之声:古时俗乐。当时或以为淫声。赵:春秋无赵国。王先谦以为“齐”之误。(11)营乱:惑乱。(12)相间(jiàn):互相矛盾。(13)秦穆遗戎而由余去:秦穆公欲兼并西戎,赠送女乐,由余谏戎王不听,遂去戎而入秦。(14)齐人馈鲁而孔子行:齐人送给鲁国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离去。(15)寐(mèi):入睡,睡着。(16)郑、卫:指郑、卫之声。(17)子夏辞而辨之,终不见纳:事见《礼·乐记》。(18)礼乐丧:谓礼乐之道丧失殆尽。  汉兴,乐家有制氏(1),以雅乐声律世世在大(太)乐官,但能纪其铿鼓舞(2),而不能言其义。高祖时,叔孙通因秦乐人制宗庙乐。大(太)祝迎神于庙门(3),奏《嘉至》(4),犹古降神之乐也。皇帝入庙门,奏《永至》,以为行步之节,犹古《采荠》、《肆夏》也(5)。乾豆上(6),奏《登歌》,独上歌,不以管弦乱人声,欲在位者遍闻之,犹古《清庙》之歌也。《登歌》再终,下奏《休成》之乐,美神明既飨也。皇帝就酒东厢,坐定,奏《永安》之乐,美礼已成也。又有《房中祠乐》,高祖唐山夫人所作也(7)。周有《房中乐》,至秦名曰《寿人》。凡乐,乐其所生,礼不忘本。高祖乐楚声(8),故《房中乐》楚声也。孝惠二年,使乐府令夏侯宽备其箫管(9),更名曰《安世乐》。  (1)制氏:善乐事,得鲁乐之真传。(2)铿:金石之声。(3)太祝:官名。掌祭祀。(4)《嘉至》:此及下文《永至》、《登歌》、《休成》、《永安》,皆乐章篇名。(5)《采荠》、《肆夏》:古乐名。(6)乾豆:乾,干肉。豆,祭器。古时将干肉置于豆中以祭祀天地祖先。(7)唐山夫人:汉高祖之姬。唐山,姓也。(8)乐:喜欢。(9)乐府令:汉武帝时始立乐府,惠帝时不可能有乐府令。此后人妄述前事。  高庙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孝文庙奏《昭德》、《文始、》《四时》、《五行》之舞;孝武庙奏《盛德》、《文始》、《四时》、《五行》之舞。《武德舞》者,高祖四年作,以象天下乐己行武以除乱也。《文始舞》者,曰本舜《招舞》也(1),高祖六年更名曰《文始》,以示不相袭也。《五行舞》者,本周舞也;秦始皇二十六年更名曰《五行》也。《四时舞》者,孝文所作,以示天下之安和也。盖乐己所自作,明有制也;乐先王之乐,明有法也。孝景采《武德舞》以为《昭德》,以尊大(太)宗庙(2)。至孝宣,采《昭德舞》为《盛德》,以尊世宗庙(3)。诸帝庙皆常奏《文始》、《四时》、《五行舞》云。高祖六年又作《昭容乐》、《礼容乐》。《昭容》者,犹古之《昭夏》也,主出《武德舞》(4)。《礼容》者,主出《文始》、《五行舞》(5)。舞人无乐者(6),将至至尊之前不敢以乐也(7);出用乐者,言舞不失节,能以乐终也。大氐(抵)皆因秦旧事焉。  (1)曰:此字衍(王念孙说)。(2)太宗:指文帝。(3)世宗:指武帝。(4)《昭容》者等句:此谓《武帝舞》出,则奏《昭容乐》。(5)《礼容》者等句:此谓《文始》、《五行舞》出,则奏《礼容乐》。(6)人:“入”之误(吴恂说)。“无乐”与下文“出用乐”对举。(7)至尊:君主,皇帝。  初,高祖既定天下,过沛(1),与故人父老相乐,醉酒欢哀,作“风起”之诗(2),令沛中僮儿百二十人习而歌之。至孝惠时,以沛宫为原庙(3),皆令歌儿习吹以相和,常以百二十人为员。文、景之间,礼官肄业而已(4)。至武帝定郊祀之礼,祠太一于甘泉(5),就乾位也(6);祭后土于汾阴(7),泽中方丘也(8)。乃立乐府(9),采诗夜诵(10),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11),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12),略论律吕(13),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14)。以正月上辛用事甘泉圜(圆)丘(15),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16)。夜常有神光如流星止集于祠坛,天子自竹宫而望拜(17),百官侍祠者数百人皆肃然动心焉。  (1)沛:县名。今江苏沛县。(2)《风起》之诗:即《大风歌》。(3)原庙:正庙之外别立之庙。(4)肄:习也。(5)太一:神名。《史记·封禅书》云,“天神贵者太一。”甘泉:宫名。在今陕西淳化西北。(6)乾位:言在京师(长安)之西北。(7)后土:神名。地神。汾阴:县名。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南。(8)方丘:土丘以方象地形。或说“圆丘”,言土丘以圆象天形,(9)乐府:官署名。掌管诗歌乐舞。(10)夜诵:夜间诵习。(11)李延年:汉代音乐家。《佞幸传》有传。协律都尉:官名。掌音乐。(12)司马相如:本书卷五十七有其传。相如作诗赋在前,延年为新声在后。所谓“举”乃举相如之诗,而非举其人。(13)律吕:泛指音律、乐律、声律。十二律也称律吕。十二律单数的六个律称“律”,又称“阳律”,双数的六个律称“吕”,又称“阴吕”。(14)十九章:即《郊祀歌》十九章。(15)上辛用事:用《周礼》郊天日。辛,取斋戒自新之义。圆丘:取象天 725形。(16)昏祠至明:言郊祀通宵达旦。(17)竹宫:以竹所建之宫。《汉阳仪》云,竹宫距祠坛三里。  《安世房中歌》十七章,其诗曰:大孝备矣,休德昭清(1)。高张四县(悬)(2),乐充宫庭。芬(纷)树羽林(3),云景杳冥(4),金支(枝)秀华(5),庶旄翠旌(6)。  (1)休:美也。清:犹“明”。(2)高张四悬:谓四面悬挂钟磬而高张之。(3)纷树羽林:谓羽葆众多如林。(4)云景杳冥:谓如云日之杳冥。(5)金枝秀华:谓黄金为枝,若草木之秀华。(6)庶:众也。旄:旄牛尾。庶旄翠旌:用许多旄牛尾和翠羽饰在竿顶的旗。  《七始华始》(1),肃倡和声(2)。神来宴嬉(3),庶几是听(4)。粥粥音送(5),细齐人情(6)。忽乘青玄(7),熙事备成(8)。清思(9),经纬冥冥(10)。  (1)《七始华始》:乐名。(2)肃:敬也。和声:和谐之声。(3)宴嬉(xī):宴饮嬉乐。(4)庶几:也许可以。(5)粥粥:敬惧貌。音送:以乐送神。(6)细齐人情:意谓音乐感染人情,使之齐肃。 (7)青玄:谓天。(8)熙事:盛美之事。(9)(yǒuyǒu):幽静貌。(10)经纬:规划治理。冥冥:高远。  我定历数,人告其心(1)。敕身齐(斋)戒(2),施教申申(3)。乃立祖庙,敬明尊亲。大矣孝熙(4),四极爰臻(5)。  (1)告:觉也。使觉悟知己意。(2)赦:谨敬之貌。(3)申申:反复不休。(4)熙:福也。(5)四极:四方极远之处。爰:于是。臻:达到。  王侯秉德,其邻翼翼(1),显明昭式。清明(畅)矣(2),皇帝孝德。竟全大功,抚安四极。  (1)邻:谓近臣。翼翼:恭敬之义。(2)畅:通也。  海内有奸,纷乱东北(1)。诏抚成师(2),武臣承德(3),行乐交逆(4),《箫》、《勺》群慝(5)。肃为济哉(6),盖定燕国(7)。  (1)海内有奸,纷乱东北:此谓匈奴、燕国等。(2)诏抚成师:谓诏命 出师安抚。(3)承德:谓秉承君主意旨。(4)行乐交逆:谓师行而和乐,远近皆迎(刘敞说)。(5)《箫》《勺》群慝:解说不一。晋灼曰:“《萧》,舜乐也。《勺》周乐也。言以乐征伐也。”师古曰:“言制定新乐,教化流行,则逆乱之徒尽交欢也。”李光地曰:“箫勺,即销铄。”王先谦以为是。慝(tè):邪恶。(6)肃为济哉:谓行师以严肃取济。(7)燕国:指燕王臧荼。  大海荡荡水所归(1),高贤愉愉民所怀(2)。大山崔,百卉殖(3)。民何贵?贵有德(4)。  (1)荡荡:广大貌。(2)愉愉:和乐貌。怀:思也。(3)此谓崔嵬的大山,能生殖百卉。(4)大山崔,百卉殖:谓民众所尊贵的是有德之君。  安其所,乐终产(1)。乐终产,世继绪(2)。飞龙秋(3),游上天。高贤愉,乐民人(4)。  (1)安其所,乐终产:谓万物各安其所,乐终其产。(2)世继绪:传祚无穷。(3)秋:飞貌。(4)高贤愉,乐民人:谓王者有和乐之德,使得民众安乐。  丰草葽(1),女罗施(2)。善何如,谁能回!(3)大莫大,成教德(4);长莫长,被无极(5)。  (1)葽(yāo):草盛貌。(2)女罗:地衣类植物。即松罗。(3)善何如,谁能回:谓至德之善,不可干乱。回:乱也。(4)大莫大,成教德:谓以德教导民众最为重要。(5)被(bèi):及也。  雷震震(1),电耀耀(2)。明德乡(向)(3),治本约(4)。治本约,泽弘大(5)。加被宠,咸相保(6)。德施大,世曼寿(7)。  (1)震震:雷声。(2)耀耀:光耀貌。(3)明德向:谓上有明德,则为众所向。(4)治本约:谓图治之本,所操不在多。约:少也。(5)泽:德泽。李光地疑“大”为“久”之讹。(6)加被宠,咸相保:谓百姓幸蒙德泽,室家老幼皆相保。(7)曼:延也。  都荔遂芳,窅窊桂华(1)。孝奏天仪,若日月光(2)。乘玄四龙(3),回驰北行(4)。羽旄殷盛,芬(纷)哉芒芒(5)。孝道随世(6),我署文章(7)。《桂华》(8)。  (1)都荔遂芳,窅窊桂华:臣瓒曰:“《茂陵中书》,歌《都》、《桂英》、《美芳》、《鼓行》。”《都》:即《都荔》。《桂英》:即此章标题。《美芳》:下章之标题。《鼓行》:谓鼓乐以歌曲。窅窊(yǎowā):坳突起伏貌。(2)孝奏天仪,若日月光:谓孝道奏于天,天善之,故神降若日月之光。仪:善也。(3)玄:黑色。(4)北:古“背”字。王先谦曰:“‘北行’:背行。与‘回驰’同义。‘北’,古‘背’字。”(5)芒芒:渺茫。王先谦曰:“芒芒,言羽旄驰行愈远而不可见。”(6)随世:世代相承不替。汉代诸帝庙号并冠以孝,即此之义。(7)署:犹分部。或曰表也。(8)《桂华》:据臣瓒引《茂陵书》,当作“《桂英》”。李慈铭以为“华”为“英”之误。  冯冯翼翼,承天之则(1)。吾易久远(2),烛明四极(3)。慈惠所爱,美若休德(4)。杳杳冥冥,克绰永福(5)。《美芳》(6)。  (1)冯冯翼翼,承天之则:意谓辅翼百姓,秉承上天法则。(2)易:通“场”,边界。久:犹“长”。(3)烛明四极:意谓周知民情。(4)慈惠所爱,美若休德:意谓上有慈惠美德,民皆美而顺之。若:顺也。(5)杳杳冥冥,克绰永福:意谓居上宽仁,则杳冥之中永福佑之。绰:宽也。(6)《美芳》:作《美若》误。据臣瓒引《茂陵书》,当作“《美芳》”。  硙硙即即(1),师象山则(2)。呜呼孝哉,案(安)抚戎国。蛮夷竭欢,象来致福(3)。兼临是爱(4),终无兵革。  (1)硙硙(áiái):高貌。即即:充实。王先谦曰:“硙硙即即,盖居高思谦之义。”(2)师:众也。则:法也。师象山则:谓众类于山。(3)象:通蛮夷之言者称象。即译者。致福:进献祭祀之余肉称致福。(4)兼临是爱:意谓在上者兼爱天下。  嘉荐芳矣,告灵飨矣(1)。告灵既飨,德音孔臧(2)。惟德之臧,建侯之常(3)。承保天休(4),令问不忘(5)。  (1)飨(xiǎng):合祭。 (2)孔:甚也。臧:善也。(3)建侯:封建诸侯。(4)休:美也。(5)令问:善名。  皇皇鸿明(1),荡侯休德(2)。嘉承天和,伊乐厥福(3)。在乐不荒(4),惟民之则(5)。  (1)皇皇:犹“煌煌”,光明貌。(2)侯:与“兮”同义。荡兮:犹“荡荡”。广大。(3)伊:是也。厥:其。(4)荒:迷乱;享乐过度。(5)则: 法也。  浚则师德(1),下民咸殖(2)。令问在旧(3),孔容翼翼(4)。  (1)浚:深也。则:法也。师:众也。(2)咸:全,都。殖:繁殖,蕃息。(3)旧:久也。(4)孔:大也。孔容:大德之容。翼翼:盛也。  孔容之常,承帝之明(1)。下民之乐,子孙保光(2)。承顺温良,受帝之光。嘉荐令芳,寿考不忘(3)。  (1)帝:谓天。(2)保光:言永保其光宠。(3)不忘:言长久。  承帝明德,师象山则。云施称民(1),永受厥福。承容之常(2),承帝之明。下民安乐,受福无疆(3)。  (1)云施称民:言称物平施,其泽如云。(2)承容之常:意谓后嗣承孔容之常德而不改。(3)疆:界限。  《郊祀歌》十九章,其诗曰:  练时日(1),侯有望(2),焫萧(3),延四方(4)。九重开(5),灵之斿(6),垂惠恩,鸿祜休(7)。灵之车,结玄云,驾飞龙,羽旄纷(8)。灵之下,若风马(9),左仓龙,右白虎(10)。灵之来,神哉沛(11),先以雨(12),般(班)裔裔(13)。灵之至,庆阴阴(14),相放(仿)佛,震澹心(15)。灵已坐,五音饬(16),虞至旦(17),承灵亿(18)。牲茧栗(19),粢盛香(20),尊桂酒(21),宾八乡(22)。灵安留,吟青黄(23),遍观此,眺瑶堂(24)。众嫭并(25),绰奇丽(26),颜如荼(27),兆逐靡(28)。被华文,厕雾縠(29),曳阿锡(緆)(30),佩珠玉。侠嘉夜(31),茝兰芳(32),澹容与(33),献嘉觞(34)。  《练时日》一  (1)练:选也。(2)侯:乃也。(3)焫(ruò又读rè):同“”。烧也。(liáo):肠部的脂肪。萧:植物名。即艾蒿。(4)延:邀请;引来。四方:谓四方之神。(5)九重:九重天。(6)灵:神也。斿:即“游”。  (7)鸿:大也。祜:福也。休:美也。(8)纷:多也。(9)灵之下,若风马:言其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