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货币、信用与商业-英-马歇尔 > 第六章 国际贸易中需求和供给的一般关系

第六章 国际贸易中需求和供给的一般关系(2/2)

“国际”一词。但有些作者过分强调这句短语中“需求”这个词,以致认为国际贸易问题是需求问题,而不是供给问题;我们强调供求的相互依存,其原因正在于此。

    4.下面用数字说明两个彼此进行贸易的国家相互之间的商品需求;贸易条件一般取决于这种需求的相对数量及相对强度。

    若要说明两国贸易中需求与价格的关系,最好是用图解法。但并不是所有的读者都能懂曲线图,因此我们把曲线图放在附录J里。这里用数字说明就足够了。数字所代表的是两国进出口的标准单位;上面已说过,为明确起见,可称之为“包”。

    在按照李嘉图的方法进行研究的时候,我们可以假定,下面表格中的数字是E和G各自愿意按各种不同的“贸易条件”来进行贸易的数量;或者用“互换率”(rateofinterchange)这个在某些方面更为恰当的词来代替“贸易条件”一词。(我们之所以避免使用“汇兑率”(rateofexchange)这个词,是因为它在国际汇兑方面已专门用来表示一国通货兑换另一国通货的比率。)

    这些表可叫做E和G的“贸易表”,它们说明了这一事实:如果G的特产在E的市场上很缺乏,非常想得到这种特产的有钱人就会以高价收买。如果供给量大大增加,其中有一些就必须吸引不那么有钱、不那么想买的人,因而在E国市场上其每一百个单位的售价就将大幅度下降。如果相对于E国人口而言其供给量很大,它们就将不得不以更低的价格卖给E国的进口商。在这种低价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在E国找到其他一些商品的市场,G国生产这些商品并无很大的优势,因而以前一直没有出口。当G国的大多数出口货物已为E国广大群众买得起的时候,其在E国的销售量将很大;这时售价即使稍稍有所降低,其在E国的销售量也会大大增加。(如果全部贸易被一垄断公司所控制,一切当然就不同了,这种情况将在后面详细论述。)

    〔借助附录J第一节里的曲线图,也许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数字的意义。〕

    这个表告诉我们,如果在E国市场上有1,000包G国货物,那它们将能以10比100的比例卖出去,按照这个比例,E国将愿意输出10,000包自己的货物,或换一种说法愿意输入1,000包G国货物。它如果要获得更为有利的互换比例,就必须扩大贸易的范围。按20比100的比例,它将愿意输入4,000包,输出20,000包,如此等等。同样,在G国市场上,E国的货物如果很少也可能遇到极为强烈的需求,以致10,000包E国货物能以100包换230包的比例卖出去,如此等等。

    总起来,我们发现,G国用70,200包换得的E国的包数,如果在一个价格对它不利的市场上逐渐买进的话,也值得用111,950包去换得。因此,这种贸易给它带来的纯收益为其劳动和资本的41,750单位产品。

    这样排列数字,对于用同样方法计算E国从这种贸易中得到的纯收益,不太方便。但这些数字告诉我们,E值得以其150,931包换G的70,200包,而实际上它是以90,000包换来的。因此,它从这种贸易中得到的纯收益总额为其劳动和资本的60,931单位产品。而世界贸易的总收益为102,681单位产品。

    显而易见,如果贸易的均衡条件与前面一样,而第(4)栏中G国愿意以之进行小额贸易的互换比例大都较高,只是在即将达到贸易均衡点时才骤然下降,那么G国从这种贸易中得到的纯收益将较大。另一方面,如果第(4)栏中的第一个数字是100,而不是230,其下面的数字逐渐降到均衡点78,则G国从这种贸易中得到的直接收益将很少。

    5.一个国家对进口货物的需求有所增加,一般会使其出口货物的数量大幅度增加。

    根据上表各种可能的数字排列去推论结果,从纯理论观点看,是很有趣味的,但从实际观点看,只有一组普通的排列相当重要。

    所有其他排列都要假设国际贸易具有非同一般的性质。虽然在特殊情况下也会出现某些非同一般的性质,但这毕竟很少见。它们似乎是李嘉图和J.S.穆勒提出的那个大问题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这里我们可以暂且把它们撇在一边。

    在现代世界的实际贸易条件下,一般情况是:一国市场上进口货物的数量愈大,如果其他条件相等,以这个国家的商品来衡量的进口货物的价值就愈低,互换比例对它就愈有利。结果,在其贸易条件表中,就会显示出这种情况,输入量的增加,必然使互换比例对它更为有利。

    可以设想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国家输入量的增加,会大大降低输入品的售价,以致其得到的价格总和少于较少的输入量所得到的价格总和。但是,即使这种情况真的会发生,也是很少的,因而我们在这里可不予讨论。①

    在正常情况下(假定存在自由竞争),商人们会把E国商品大量运到G国市场上销售以致达到极限(或限界),使商人们从这种贸易中得不到普通的利润率。同样,G国商品也会被大量运到E国市场上销售,直到再增加会使商人无厚利可图的时候为止。如果两国是第一次进行这种贸易,那会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但在贸易格局已定、人们已经获得了经验的条件下,E国运往G国的货物量将是这样一个数字,G国为此而付出的价格,将使G国运往E国的货物量正好是E国愿意以相同价格接受的数量。②让我们根据上面表中的某些数字来假设:当E国的90,000包货物在G国以100比78的比例(运费等等已付)出售时,就达到了均衡点,因为在E国市场上G国的70,200包货物也能以78G包约等于100E包的同样比例出售掉。于是,贸易便处于均衡状态。

    ①这种情况所引起的一些复杂关系,只有借助于曲线图才能比较容易地给予说明。但这个问题颇有趣味,附录J将顺便对其作些一般讨论。

    ②看一下上表中表示正常贸易条件下的数字,我们会发现,第(3)栏中数字的增大,必然伴随以第(2)栏中数字的增大,第(1)栏中数字的增大,必然伴随以第(4)栏中数字的缩小。同时这些数字还告诉我们:第(3)栏中数字的增大,必然伴随以第(5)栏中数字的增大,反过来也是一样。

    而且这种均衡状态是稳定的。因为,如果贸易额超过均衡点,有90,000包以上的E国货物在G国出售,供就会过于求,商人就要用100包以上的E国货物才能换到78包G国货物;如果有70,200包以上的G国货物在E国出售,则商人必须用78包以上的G国货物才能换到100包E国货。这种贸易不但将无利可图,而且可能亏本,因此贸易额将缩小,直到达到均衡水平时为止。这证明均衡是稳定的。不稳定的均衡情况在理论上是可能出现的,这将在附录J中讨论。

    在离开这个题目以前,我们想谈一谈上面假想的贸易条件表与可能得到的实际的国际贸易统计资料的关系,我们假设这种国际贸易是在只有两个国家的世界上进行的,两个国家都处于高度发达的经济阶段,但各方都缺少另一方拥有的一些重要资源。如果贸易条件在长时间内与上面列举的情况相去不远,也就是说,如果E国大约90,000包货物(有时多一点,有时少一点)在许多年中一直与G国大约70,200包货物交换,那么人们就会获得丰富的经验,知道E国和G国各自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愿意小幅度地甚或大幅度地扩大贸易。所以,我们可以在统计资料的基础上,把较为准确的数字填入靠近均衡点的横行。但人们却无从知道这两个国家愿意接受的输入量,不管是远远高于还是远远低于实际经验的输入量,都无从知道,因而无法在统计资料的基础上把哪怕是最粗略的数字填入贸易条件表的最上面一行和最下面一行。

    这种困难对经济学的实际应用没有多大影响,因为推测与实际经验相去甚远的情况的结果,难得有很多收获。另一方面,人们一直在推测从未经验过的情况的结果,这种工作应当继续下去,因为事实证明,这种推测是有用的,即使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无用,也会对另一些表面上与所要解决的问题无相似之处的问题有用。①

    ①这个问题存在于经济学的整个分析过程。因为在进行经济分析时,我们为了说明问题,理所当然地假设可以获得所有必需的资料。我们忽略了这一事实:即经验几乎没有告诉我们或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一国的进口货物如果大大减少,这些进口货物将会以什么样的条件卖出去。一些著名的围城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水很缺乏,一品脱水会比一品脱烈酒的卖价还高,因为水更能止渴;又如果每人只配给很少的肉,则一只可自由买卖的普通老鼠,尽管小而讨厌,但其价格可能相当于平时许多磅肉的价格。但无人能猜测皮革的价格,如果其供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等于其正常水平的1%。

    固然,如果我们要推测某些变得很少或很多的商品的需求强度,可以观察贫苦阶级对那些太昂贵、很少购买的商品的需求,并观察富人对那些他们几乎没有注意价钱的商品的需求。但却很难用这种方法来推测一个国家在其一般经济情况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输入量比方说缩小到其现有数量的20%,它对进口货物的总需求强度会是什么样子。在战争期间,输入量减少的情况偶有发生,但战争同时也打乱了所有经济关系。所以即使我们对其结果知道得很清楚,也没有多大用处。因为在那种情况下,一个国家的需求是很“特殊的”,而我们现在的研究并不打算讨论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