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12.世界的物质特征(1/2)

    12.世界的物质特征

    无论是古代人对劳动的蔑视,还是现代人对劳动的崇尚,两者都与劳动者的主观态度和活动(怀疑其艰辛的努力或赞扬其生产力)有关。虽然这种主观性在区别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时表现得尤为明显,但我们至少在马克思(作为最伟大的现代劳动理论家,他必然为这些探讨提供一种试金石)那里看到,劳动生产力是根据劳动者人口再生产过程的需要来加以衡量的,劳动生产力存在于人类劳动力固有的潜在剩余能力中,而非存在于劳动力产品的性质或特征中。同样,古希腊人认为画家高于雕塑家,当然不是由于古希腊人轻视雕塑而更重视美术的缘故。看来,劳动与工作之间的差异(我们的理论家对此充耳不闻,我们的语言却忠实地将它记载了下来)只是一种程度上的差异,如果产品的世俗特征--它的定位、功能和耐用性--不被考虑的话。面包与桌子之间的差异(前者从生产出来到消费完毕最多不过一天,而后者却可以一代一代传下去,也许过了几百年也不会坏)显然要比面包师和木匠之间的差别来得大。

    因此,我们前面提及的语言与理论之间的奇特差异就变成了世界取向的、我们所讲的"宏观"语言与人取向的、我们试图在理解中运用的主观理论之间的差异。是语言以及它表述的基本的人类经历,而不是理论,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东西(vita

    activa在其中耗尽自身)各具特质;而理论则是由各种各样的活动创造出来的。被视作世界万物的一部分的工作成果(而非劳动成果)保证了一种永恒性和持久性,没有这种永恒性和持久性,世界也就不复存在了。在这个拥有持久性的物质世界里,我们发现了一些消费品,通过这些消费品,生命获得了生存的手段。这些为我们身体所需、又为身体的劳动产生而自身又不长久的消费品,在一个使用东西而非消费东西的环境里生生不息,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当我们使用这些物品时,我们变得习以为常。由此,这些物品使世界变得可亲可近,它产生了人和事、以及人和人之间的交往的风俗和习惯。消费品之于人类生活就像使用品之于人类世界。由此消费品也具备了物的特征;而语言(它不让劳动成为一种有形的东西,成为一个非动词性的名词)则暗示没有"我们双手的工作",我们极有可能甚至不知道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