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12.世界的物质特征(2/2)

一东西是什么。

    与消费品和使用品不同,世上还有一种行为与说话的"产品",它们构成了人类人际关系及交往的框架。它们留给自己的不仅缺乏其他物品的有形性,而且比起我们生产用于消费的东西来更少耐久性和有效性。它们的存在完全取决于人类的多样性,取决于其他一些耳闻目睹因而能表明自身存在的人的不断出现。行动与说话是人类生活的外在表现形式,人类生活只知道一种活动(尽管这种活动在许多方面同外部世界有联系)无需这种表现形式,为了变得真实也无需被见被闻被用或被消费--这就是思想。

    然而,从现实意义上看,行为、说话、思想这三者的共同点远胜它们各自单独与劳动或工作的共同点,言、行、思本身不生产或带来什么东西,它们像生命本身一样没有结果。为了成为世俗的东西,即业绩、事实、事件以及思想或理念的形式,它们首先必须被看到、听到,被记住,然后被改造,被具体化为诗歌,有书面记载的纸张,或装订成册的书籍,具体为画和雕塑、各种记录、文件和纪念碑。就整个人类现实世界的现实和它的不断存在而言,它首先依赖其他一些耳闻目睹并进行记忆的人的存在。其次,依赖于将无形的东西转化为有形的东西。没有记忆,没有记忆得以表现的具体化,那么正如希腊人认为的,所有艺术之母(即言、行、思的生气勃勃的活动)将在其每一过程的最终表现其存在并消失,好像它们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它们为了在这一世界留下痕迹而必须经历的物化过程需要受到补偿,在这一补偿中,"形同虚设的规定"经常取代那些从"活着的精神"中瞬间产生的东西。它们必须支付这一代价,因为它们本身具有一种超凡脱俗性,因而需要一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活动的帮助,它们的现实性和物化过程取决于同一种工艺,而这一工艺在人类技能中也制作其他的东西。

    但人类生活在一个物质世界中,这个世界中的物质比人类劳动更具永恒性,有时或许比其生产者的寿命更长,因此也就决定了人类物质世界具有现实性及耐久性。人类的生活(就其建造世界而言)致力于一种不停的具体化过程,以及提高所生产东西的世俗程度,所有这些构成了人类的技能,物质世界本身的永恒性决定了构成人类世界的物体的现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