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24章 教育:遗产(1/2)

    依据发展的观点,教育的目的不论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是使态度合理化、现代化,以及传授知识和技能。这个挑战在南亚的不发达国家中更为重要,这里阻碍发展的态度和制度已经根深蒂固。这是为什么南亚的教育者不能不批判地采用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实践和政策的一个迫切原因。他们同样不能承受在即将来临的岁月中以同样缓慢的步伐发展教育所带来的结果。

    南亚的国家必须为更好地传播适于发展的态度、知识和技能而奋斗,因为它们遇到了妨害它们的发展计划的障碍,包括史无前例的高人口增长率。由于它们在许多方面“初始条件”极为不利,它们不能依靠代代相续的学生接受新意识和态度这一缓慢的过程,它们必须作出坚决的努力教育成人。由于成人中非理性的态度,即无知和缺乏技能,具有反对教育年轻人的趋向,作为增加儿童教育有效性的方法,成人教育还有另外的工具价值。在态度理性化的问题上,必须更为广泛地认识到,不管政府打算采用惩罚和诱导的立法还是管理手段去完成,态度的变化必然是教育政策的结果。

    对于孩子和成人,识字和一般知识推进了特殊技能的获得,并有助于产生态度的变化。反过来,更为理性的态度能为推进识字、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提供动力。一般地讲,为了给国家的发展以最大的推动,政策必须有直接的和按计划实施的教育的努力中心目标。

    南亚教育改革的问题一点也不是仅仅为提供更多学校的数量问题。这同样或者更加是一个排除错误教育和大规模教育资源浪费的问题。虽然在卫生政策的领域中存在着适用于全人类,也大政适用于动物的医疗技术,但不存在这种“客观的”可用的教育技术。

    南亚的教育问题必须重新给予仔细考虑,将国家关心的社会状况和他们追求的发展考虑在内。为此,计划人员不能简单地,像在卫生方面一样,抛弃所有旧传统去寻求一种理想简单的教育技术。我们不能在没有用全部的注意力分清这些传统是什么,它们现在还有什么影响的情况下,就勾画出这一领域改革问题的轮廓。一般地讲,这种影响是有害的,但也不是完全有害。

    南亚国家现在想在过去教育传统的台基上建立它们现代化的教育体系,而这个传统台基的结构是复杂的。它的轮廓起始于依稀可见的南亚历史萌芽期。当时,这一地区的教育最初是宗教的神职人员的事情。南亚是世界三大宗教的降生处或者发祥地;印度教、佛教和伊斯兰教。每一个宗教作出了不同类型的、强有力的教育努力。但是,活力不是群众所信奉的宗教。

    现在,一般的宗教已失去了劲头。它主要把宗教的教规传授给继承的态度和制度。而人们没有受到感悟要求他们自己受到教育。教育的动力来自于宗教“组织”高层的全体教士。三个宗教团体的教士通常也是教师,这在今天是十分确实的。绝大部分人能用手稿作为教育的工具,因为他们宗教的原文在初期是用手书体编成的。

    根据印度教的传统,教育是社会集团婆罗门唯一的、或主要的特权。但很早就出现了偏离印度教主要传统路线的情况。由于不是婆罗门的贵族和商人需要财富和权力,他们开始需要为他们自己、他们的孩子和他们的从属得到更为实际的知识。

    向印度教挑战的强大改革力量,佛教和伊斯兰教,已具有很大的影响力量,并创立了他们的宗教教育系统。后来,佛教的寺院招收男孩,在佛教徒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成为和尚,在用手稿和另外的书指导的时间内,作为人们的训练不仅是读和写,还有更为广泛的目标。有时寺院学校的功能非常像一般的学校,男孩子们来上学,而他们还继续地同家人生活在一起。佛教的历史不算很长,仅有几个世纪,是一股现代化和发展的积极力量。

    伊斯兰教是从外部随着征服来到南亚的。由于这一原因,信奉该教不仅有信仰的结果,也有受到压力和要求而产生的投机问题,整个社会和阶层在缺乏精神准备的状况下转变过来了。依据古兰经,教育年青一代是宗教的义务。穆斯林的小孩通常并不是都参加在清真寺正规的学习,而且大部分可能完全没有参加。由于这些学校,正如他们目前所做的,集中用阿拉伯文向儿童们传授古兰经,他们不可能拥有十分有效的非宗教的学习机构。甚至在今天,在马来人和一些印度尼西亚人中间,小学由穆斯林教师任教,学校教育以背诵古兰经为主。

    从欧洲最早侵入南亚的殖民主义侵略者是两个天主教的帝国主义强国:西班牙和葡萄牙。耶稣教强国荷兰和英国来得晚一些,但一开始它们就有计划就绪的教育政策。除了经济剥削,它们的使命之一就是要使异教徒皈依基督教的信仰。重要的是,这一任务被解释为要求受教育的人们读和写——看来这是一项几乎很难得到保证的政策,如果政治的权力、商业和财政的剥削是首要而且唯一的目标的话。

    这在菲律宾造成了最深远的影响,该国被西班牙连续统治了三个半世纪,到十七世纪初叶,中高等教育体系的基础已经奠定,这一体系的目标就不只是进行宗教教育了。密切地与政府首脑工作的神父与修道士开始创办了小学教育网,在学校里教授宗教和世俗课程。从1863年起,西班牙殖民主义政府实施了义务小学教育计划,根据这一计划,7到13岁的小孩可免费享受教育。可是当西班牙人30年后离开的时候,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远未完成,但是,菲律宾在普及教育方面已领先于绝大多数南亚的国家。从一开始,美国在菲律宾的殖民当局就非常重视教育,并使教育带上美国的烙印。在那里,美国的殖民统治者给教育注入了新的动力,因为他们对准了使态度美国化的目标。总之,由于教育一直受到关注,美国在菲律宾取得了显著的成功。它使菲律宾的识字率在南亚各国最高,中等和高等教育的体系也开始形成。

    紧随葡萄牙进人现在为印度尼西亚那一地区的荷兰人没有改变宗教信仰的热情。他们在殖民主义教育方面的政策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变而变化。有时候也宣布了一些雄心勃勃的计划,但在实际中几乎没有执行,在荷兰政权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侵入结束时,印度尼西亚的识字率是这一地区最低的。荷兰人在中等和高等教育方面的记录也十分可怜,仅有极少数印度尼西亚的年轻人受过大学教育,不到一千人在印度尼西亚独立时受到专业的教育。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荷兰人为独立战争造就了干部。

    与菲律宾一样在这一地区识字率最高的锡兰受益于葡萄牙、荷兰以及最后的英国统治的影响,还要加上佛教徒在教育上的巨大努力。在殖民主义锡兰没有大学的时期,它的学生在国外,通常在印度或英国,继续他们的学业,这种现象比南亚其他殖民地更为普遍。1924年开始,锡兰得到了年递增的自治分期付款,锡兰的政治家们用这些款项推动卫生与教育的发展。

    首先将西方教育影响带入印度的是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教徒。他们的所作所为通常没有得到殖民主义政府的帮助。反而经常受到政府的反对。这对于事后的估计来讲是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若印度过去由天主教国家殖民化和统治——或者在最近的时期,若英国像美国人那样将本国平民政府和平民教育的意识传到印度,那印度教育的历史可能会产生怎样的差异。

    英国的殖民主义当局始终对中等和高等教育怀有兴趣。在18世纪的60年代和70年代,他们向印度教和穆斯林高等学习机构提供了小规模的财政资助,这种活动在1813年得到了东印度公司进一步的推动。在1835年的一次戏剧性政策变动中,按决定,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