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生生神学 > 第三章 融贯中西(10)

第三章 融贯中西(10)(1/2)

    第三章  融贯中西(10)

    美国的现实主义新正统派神学试图比较客观和实际地考察人类本性及其历史命运,号召人们回到圣经信仰,以其“原罪观”来自我剖析,用其“末世论”来看到希望,靠其“基督论”来迎接救赎。莱因霍尔德·尼布尔(Reinhold Niebuhr)的思想集中在基督教人生观、历史观、伦理观的系统阐述上,在他看来,人之身灵共有的两重性始终使人处于沉沦与升华之间的张势中,人的自由意志选择了犯罪,其结果使人与上帝分裂,人类及其世界陷入了罪孽的深渊,人无法自救,只有靠信仰基督洗清罪恶,才可能得到救赎,不过,有罪之人仍没有彻底摆脱其本质上所具有的“上帝形象”,由此引发的灵性复苏使人产生负罪之感,萌生忏悔之心,从而给人的获救仍然带来一线希望。其历史观认为,人应该以现实态度正视自己的历史存在,负起其历史责任,人若以圣经信仰来指引其在有限生涯中找寻终极意义,尝试与上帝对话,投身于普遍的神圣意识之中,就能在历史有限与无限、现实与终极、束缚与超越的矛盾中洞观历史的变迁、承担其历史责任、达到与上帝合一的升华境界。莱因霍尔德·尼布尔提倡一种比较务实的社会伦理观,他认为上帝之爱作为一种彻底自我牺牲之神圣之爱是一切道德生活的最高理想,是一种永恒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要求,不可能在现实存在中真正达到或完全实现,但可为人类道德生活的现实提供动力、寄托和保障,使人有可能朝着这一目标努力,并有可能以此为基准而在人世实践“互爱”与“正义”这类切实可行的价值标准,从而实现人体现上帝之爱的一种相对可能性。

    莱因霍尔德现实主义的人生观、历史观和社会伦理观比较切合中国文化注重实践、注重实际、注重伦理的传统精神,其“有罪之人仍具上帝形象”的人性论切合中国儒家传统的性善论,为汪维藩所接受,成为其中国开放的福音派所独具的人性论,基于这种人性论,汪维藩这样理解《利未记》19章的内容“把这种对人的尊重同对上帝的敬畏联系在一起(第14、32节),因为人是按上帝的形象造的……《利未记》则从同为上帝所造,同具上帝形象这一神圣高度来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对人的尊重是以对上帝的敬畏为前提”汪维藩中国神学及其文化渊源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文字工作室,1997P237~238。莱因霍尔德所强调的负罪之感和忏悔之心亦为汪维藩所接受,并将其解释为中国人所能理解的“良心”,成为其神学思想中对“上帝形象”的新阐释。

    理查德·尼布尔(Helmut Richard Niebuhr)的现实主义新正统神学的理论特点在于他不把彼岸与此岸、永恒与现实、外在与内在绝对分开,在探究人类存在之现实时,仍能看到上帝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