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后记(1)(2/2)

出发的,但是,它对有唐一代的整个文化状况,却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唐代的诗人们,多数人都敢于在自己的诗作中批评皇帝、讥刺大臣、议论时政得失,甚至像杜甫那样不免有些愚忠的老实人,也有从《奉先咏怀》到三吏、三别那样的十分尖锐地批评时事的作品,批评的对象,涉及自丞相杨国忠一直到唐明皇,这正是唐太宗所制定的开明的文化政策所带来的积极后果。这是说的白居易创作《新乐府》时所碰到的唐代文化政策的大气候;还有一个小气候,就是白居易创作《新乐府》当时的皇帝唐宪宗,正是刚刚上台,正想有所作为,正是在模仿他的祖先、唐代公认的模范皇帝唐太宗,学着虚心纳谏的当日。所以白居易开始写的一些讽喻诗,传入禁中,给唐宪宗看到了,唐宪宗并没有责怪他或者整他,反而对白居易有了好感。这一大小气候的总和,才为白居易《新乐府》的出现,创造了良好的政治条件。如果是像汉宣帝以文字杀杨恽,或者是像清代动辄兴文字大狱、杀人如草芥的气氛下,谁敢写《新乐府》那样尖锐的诗篇呢?关于这个问题,我原想写篇论文,专门谈谈唐太宗制订的文化政策对有唐一代文学创作的影响,不过,后来事忙,好像总没有坐下来重读一遍唐史的集中时间,这篇文章也就终于没有能写出来。

    现在,我参加了《中国历代帝王故事》的编写工作以后,为什么要说起这一段往事呢?这是因为,在研究自居易诗作的过程中,我逐渐感觉到,有些文化现象,第一眼看下来时,好像是独立自在的,但若对历史作仔细的深究,就能进一步发现,文化现象常同某些政治、经济现象密不可分。而在过去的社会中,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帝王们总是处在整个社会的中心地位的,因而,帝王们的贤愚善恶,总能影响到社会的一切方面,最终又要综合地体现到文化领域,我们搞文学的人,特别是搞古典文学研究的人,实在是应该对帝王们的历史多加关心的。

    现在还是说回我的读史,由于读唐史在白居易的研究中尝到了甜头,此后,我就比较自觉地读史了。在写《中国前小说性格描绘史稿》的时候,我就比较认真地读了《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历史著作,还把从先秦渚子到《吕氏春秋》、《淮南子》等著作作为一种历史材料来参考阅读,以便认真弄清我所写的前小说阶段的历史背景。《中国前小说性格描绘史稿》出版后,为了进一步准备下一部《中国古典小说性格描绘史稿》的写作,我就索性下了一个决心,把余下的二十五史诸著通读一遍,至少大致弄清古典小说的历史背景而后动笔。一路读史读下来,于今已经三四年了,这才知道自己这回是发了个大誓愿,对于理解古典小说历史至为重要的《明史》和《清史稿》,于今尚未开始阅读,《清史稿》从南京东路新华书店学术书苑整包买回来后,至今尚未拆包。史没有读完,有关古典小说性格描绘的那本书,虽然有了初步设想,但终于没有动笔。读书和写作都成了二半吊子,而两鬓却已经花白了。过去有个比喻说,一个人进了理发店,剃了半个头,而理发师却因事走开,这个人只好耐心坐在理发店里干等,绝无拂袖而去的任何可能性。我自己觉得,好像也是剃了半个头,必得把明、清史至少浏览一遍,心里才有功德圆满之感,否则,《中国古典小说性格描绘史稿》是难以落笔的。

    在阅读二十五史原著的过程中,虽然这几年工夫,耽误了我的写作,不过,我还是觉得并不吃亏,反而觉得是获益良多。因为过去我常是读今人编写的史书,所以自己心里就有了对比。打个比喻来说,读今人编写的史书,就好像是吃营养液或者是打葡萄糖维生素针剂,而读古人所写的历史典籍原著则如吃日常的饭菜。日常的饭菜中有许多糟粕,不像营养液那样精纯,然而,它的适味可口,却是营养液和葡萄糖维生素所不能比拟的。或者打另外一个比喻,古典史籍原著就像现实生活本身那样丰富多彩,而今人编写的通史或历史研究著作则如教导人们如何生活的教科书。比喻总是蹩脚的,打这样两个比喻,只是为了说明,古典史籍原著中记载了许多生动活泼的历史事实,它们在进入今人写的通史、历史研究著作或历史教科书中,被舍弃了,被割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