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清(23)(2/2)

晨,慈禧就从颐和园赶回宫中,把光绪囚禁于南海中的瀛台,又以光绪的名义发布诏书,宣布她再次垂帘听政。接着,慈禧下令逮捕了谭嗣同等六人,不经审讯,就立即将他们杀害了。这六人,史称“戊戌六君子”。这六人,除谭嗣同外,还有康广仁(康有为的弟弟)、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康有为事先已逃离北京,乘英国商船重庆号到上海,接着又改乘英巴拉勒特号商船,在英**舰护送下,去了香港。梁启超则先避居日本使馆,后在日本驻天津领事陪同下化装逃出北京,在天津乘日本军舰到横滨。谭嗣同本来也可以逃走,但他对梁启超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元以酬圣主。”他还对劝弛逃走的日本使馆官员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终于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维新变法事业献出了一腔热血。这一年是戊戌年,所以慈禧发动的政变,就称为“戊戌政变”。从此,光绪作了终身囚徒。维新变法是失败了,大清皇朝也从此加速走向坟墓。

    (取材自《清史稿·本纪·德宗》、梁启超著《戊戌政变记》)

    58.光绪皇帝“病危”

    戊戌政变以后,光绪被幽禁于南海中的瀛台。它四面环水,只有一座小桥与陆地相通,小桥上的桥板也被撤去了。光绪是真正与世隔绝了。没过多少日子,京城中就开始传闻,说是皇上得了重病。也就在发生政变这个月(光绪二十四年九月)的月底,宫中叉传出一道“上谕”,说是光绪自四月以来就生了重病,着天下名医入宫医治。其实,这又是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的一个阴谋。他们总觉得留着光绪是眼中钉,肉中刺,想要公开废掉他另立新帝,又不敢贸然动手。所以散布光绪病危的谣言,一方面为这一废一立造舆论;另一方面也是放出一个试探性的气球,试探一下列强的态度。西方列强识破了慈禧的阴谋,立即作出反应。英国公使窦讷乐以半官方的身分通知清总理衙门,说:“我坚信,假如光绪帝在这政局变化之际死去,将在西洋各国之间产生非常不利于中国的后果。”日本也支持英国的态度。英国政府甚至将驻远东的舰队调到中国海面,西方列强也纷纷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借口派军队进入北京。西方各国还提出要派医生入宫给光绪治病。慈禧只好把废黜光绪的阴谋搁置起来,让庆亲王奕劻通知窦讷乐,说关于光绪病危的消息纯属谣言。

    就这样,光绪忽而“病危”,忽而又没病了。他的名义上的皇帝还得继续当下去。光绪真正病危要到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那时坏事做绝的慈禧太后自己也病倒了。但她还咬牙切齿说,光绪想要她死在他的前面,休想。不过,就在她得知光绪死讯后的第二天,她也终于跟着光绪去见阎王了。

    (取材自《清史稿·本纪·德宗》《清史稿·后妃·文宗孝钦显皇后》)

    59.“要回家”与“快完了”

    清皇朝有小儿登基的“传统”。顺治帝六岁登基,康熙即位是八岁,同治是六岁,光绪是四岁,而末代皇帝宣统(1909-1911)竟然三岁做了皇帝。这也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日,慈禧太后突然决定立醇亲王奕譞的孙子、载沣的儿子溥仪为嗣皇帝。这幕喜剧自然又是慈禧一手导演的。光绪没有儿子,溥仪是光绪的侄子。奕譞也就是光绪的生父,光绪排行第二,载沣则是老五。就是这位奕譞,当听说他的儿子载湉被立为皇帝,即光绪皇帝,竟吓得痛哭失声,昏厥了过去。他经历了辛酉政变,深知宫廷斗争的利害,所以终其一生,对慈禧不敢稍有违忤。他又是慈禧的妹夫,所以慈禧对他格外垂青。慈禧让溥仪既承继同治,又兼承光绪之祧,她这样做,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于她始终不愿做太皇太后,而要做皇太后。当年她挑选外甥载湉做皇帝,而不挑比同治晚一辈的人做皇帝,也是这个原因。因为只有皇太后才可以垂帘听政,当了太皇太后,同治的皇后做了皇太后,她还怎么垂帘听政呢?可惜这位机关算尽、专横一世的“老佛爷”,虽然一手控制了三代帝王,她自己却逃脱不了自然规律的控制,溥仪进宫才两天,她就一命呜呼了。

    三岁的幼儿要登大宝,实在不容易。小宝贝一抱进宫里,醇王府的老福晋就昏了过去。这宝贝疙瘩又哭又闹,不让太监抱,后来靠着乳娘的**才制止了这场大混乱。宝贝由乳娘抱进宫中,谁知他一见到慈禧那张阴森可怕的老脸,竟吓得嚎啕大哭,浑身哆嗦。登极那天,就更热闹了。溥仪被抬上太和殿,放到皇帝的金龙宝座上,一个吃乳的婴儿怎么忍受得了这样的“大典”?他大哭大叫“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可以想象,此时此刻,这位皇帝的尿布是大湿特湿了。生父载沣跪在下面,满头大汗地把他按住。这婴儿的哭声,伴着大臣们的三跪九叩,可算得上是横绝千古的一幕滑稽戏。据说,当时载沣哄着被按在宝座上的儿子,连声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这句话,连同溥仪哭叫的“要回家”,似乎都成了不祥的预言。文武百官忧心忡忡,议论纷纷:“怎么能说‘要回家’‘快完了’呢?”他们所担心的是,大清皇朝会不会真的“快完了”?他们会不会真的要回老家去?

    事实果真如此,这两句话竟真的成为应验的谶语。不到三年,大清朝在人民革命的风暴中“完了”!许多人也终于“回”了“老家”了!

    (取材自《清史稿·本纪·宣统皇帝》,溥仪藉《我的前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