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清(22)(2/2)

,她一反常规,找了一个4岁的小儿载湉作为咸丰的嗣子来继承皇位,在名分上自然也就是慈禧的嗣子、同治的弟弟了,是为清德宗光绪皇帝(1875-1908)。这样,同治断了后,慈禧仍然可以稳做太后,而同治的皇后却做不成皇太后了。如果立了溥字辈的人,慈禧成了太皇太后,她又怎能再垂帘听政呢?何况她怎么也不能容许她所痛恨的媳妇(同治的皇后)当上皇太后,所以当4岁的光绪接位时,同治的皇后只能以“寡嫂”的身份被封为“嘉顺皇后”。奇怪的是,她也突然死了。御史潘敦俨的奏章中说“后崩在穆宗升遐百日之内,道路传闻,或称伤悲致疾,或云绝粒陨生”。看来多半是因悲愤而自杀的了。可叹的是,这位御史也因这道奏章而被“斥为谬妄”,丢了乌纱帽。

    光绪是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这位亲王是同恭亲王奕祈一道拥戴慈禧的,罢免八大辅臣的草诏就是慈禧暗嘱他拟就的,肃顺也是他去捉拿的。他的福晋是慈禧的妹妹。慈禧选中他的儿子,除上述关系外,当然也是因为一个4岁的小儿完全可以捏在她的掌心之中。中国历史上,从来皇太后要弄权,主要方法就是选小儿当皇帝。所以,光绪一接位,两太后又再度“垂帘听政”。不久,东太后暴卒,清朝政权也就落入慈禧一人之手了。此后,慈禧再度演出“归政”的喜剧,结果引出了戊戌政变的大悲剧。

    (取材自《清史稿·本纪·穆宗》、《清史稿·恭亲王》、《清史稿·后妃·文宗孝钦显皇后》)

    57.百日维新和戊戌政变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同治帝病故。皇太后那拉氏(即慈禧太后)不顾大臣们的反对,立淳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做皇帝,就是光绪皇帝。当时载湉只有四岁,那拉氏以为,一个四岁的小儿,还不是三只手指捏个田螺,稳稳当当地在她的掌握之中。谁知,事情的发展却大大出乎她的意料。

    光绪皇帝到了18岁才开始“亲政”,但政权实际上仍然由那拉氏操纵。尽管如此,年青的光绪帝却并不甘心于做一个傀儡,很想有一番作为。

    当时,中国的内忧外患,日趋严重。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以中目的惨败而告终。其结果是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赔偿军费二万万两,割让台湾、澎湖和辽东半岛,还要开埠通商,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此后,俄、德、英、法等列强瓜分中国日甚一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王朝在专横的那拉氏和一批昏庸的大臣们的把持下,恰似在险恶的风浪中行将沉没的破船。光绪眼看国势倾颓,朝政日非,心中十分忧急,虽一心想励精图治,又觉孤掌难鸣,而且也不知该如何着手。

    光绪周围,多半是慈禧的耳目,只有老师翁同稐是他最信赖的心腹大臣。光绪5岁时,翁同稐就入宫做他的启蒙老师。他对光绪也确实是忠心耿耿,思想比那些守旧的大臣也要开明得多。翁同稐见光绪忧心国事,就向光绪推荐主张变法维新的康有为。翁同稐曾访问过康有为,同康有为讨论过变法维新。他也读过康有为的著作,深受其思想影响。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康有为曾发动“公车上书”(康有为写了长达六千字的“上皇帝书”,有千余人在上面签名)。有维新倾向的给事中高燮上奏章举荐康有为,希望光绪召见他,并委以重任。翁同稐也乘机在光绪面前夸奖康有为。光绪想召见康有为,却遭到恭亲王奕祈的劝阻,奕祈说:“本朝成例,非四品以上官不能召见。今康有为乃小臣,皇上若欲有历询问,命大臣传语可也。”光绪不得已,乃令总理衙门的大臣传康有为“问话”。康有为被请到总理衙门,由李鸿章、翁同稐、荣禄、廖寿恒、张荫桓等五大臣“问话”。“问话”长达数小时,实际上是一次有关变法维新的激烈的辩论。翁同稐把“问话”的经过详细向光绪作了汇报,并向光绪说:“康有为之才过臣百倍,请皇上举国以听。”光绪又要召见康有为,奕祈又出面阻拦,说不妨叫康有为先条陈意见,如确有可采之处,再召见也不迟。光绪只好下旨让康有为上条陈,并传谕总理衙门,以后康有为递条陈时,即日进呈,不得任意阻拦或积压。光绪还让康有为把他所著的《日本明治变政考》和《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两书一并送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