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清(22)(1/2)

    清(22)

    这一年九月,咸丰梓宫(皇帝的棺材)被护送回京。恭亲王先派胜保到热河。那拉氏又乘便免掉端华的銮仪卫及步兵统领等职务,并晴嘱醇王奕譞(其妻乃那拉氏之妹)起草了肃顺、载垣和端华三人的罪状。九月二十三日,两宫命肃顺等护送梓宫回京,自己却利用在咸丰灵前行奠酒礼的机会,先行启驾,抄近路兼程返京。九月三十日,两宫太后一到北京,立即秘密召奕祈面议一切,接着又公开召见奕祈和大学士桂良等,把事先拟就的诏旨立即宣布:“载垣、端华、肃顺着即解任”,其余诸人“退出军机处”。肃顾对人犹欲反抗,当奕祈等进见太后时,载垣等还加以阻挠,说:“太后不应召见外臣”,二太后当即又叫奕祈传旨道:“载垣等肆言不应召见外臣,擅行拦阻。其肆无忌惮,何所底止!前旨仅予解任,实不足蔽辜,著恭亲王奕祈、桂良、周祖培、文祥即行传旨将载垣、端华、肃顺革去爵职拿问。”当恭亲王向载垣、端华宣读诏书时,二人犹厉声喝道:“我辈未入,诏从何来?”奕祈喝令侍卫拿下,二人还大声呵斥:“谁敢!”但这种威势已经不起作用了,侍卫一拥而上,剥去他们的冠带,捉拿到宗人府囚禁起来。这时,肃顺护送梓官还刚刚到密云县。醇亲王奕觳去逮捕他时,他还蒙在鼓里。到了宗人府,见到载垣、端华,三人互相埋怨。肃顺说:“若早从吾言,何至有今日!”言下之意,他早就设计要除掉那拉氏,可惜未能实行,十月初五,诸大臣议论载垣等罪名,作出照大逆不道凌迟处死的决定。十月初六,发下谕旨:“载垣、端华均著加恩赐令自尽”,由肃亲王华丰、刑部尚书绵森传旨监刑;肃顺“加恩改为斩立决”,由睿亲王仁寿、刑部右侍郎载龄监视行刑。由于肃顺结怨太多,所以刑车过骡马市大街,一路遭到瓦砾泥块的袭击。临刑时,肃顺破口大骂那拉氏,刽子手用刀绞其口舌,他还喷血大骂不止。

    也就在九月三十日,那拉氏等回到北京之时,恭亲王就指使大学士贾桢、周祖培等上疏请太后听政,而胜保请太后垂帘听政的奏章也恰好于同一天到京。这样,“咸丰三奸”被除,“垂帘听政”也就顺理成章了。由于那拉氏不喜欢“母后”、“圣母”的称呼,从此,“母后皇太后”改称“慈安皇太后”,“圣母皇太后”则改称“慈禧皇太后”,前者也就是一般所说的“东太后”,后者就是所谓“西太后”了。

    (取材自《清史稿·本纪·穆宗》、《清史稿·萧顺》、《清史稿·后妃·文宗孝贞显皇后、孝钦显皇后》)

    56.垂帘和归政的悲喜剧

    同治是慈禧太后的亲生儿子。同治接位时才六岁,咸丰遗命由载垣、肃顺等八大臣辅政。辛酉政变,慈禧与恭亲王奕祈合力翦除了八大臣,由慈禧、慈安两太后垂帘听政。

    到了同治十一年,皇帝17岁了。两位太后给同治挑选了皇后和妃子,皇后阿鲁特氏是户部尚书崇绮的女儿,比同治大两岁。同治成婚后的第二年,两太后宣布撤帘归政,正月二十六日,同治算是正式亲政了。同治这个皇帝,性情脾气看来像乃母,喜欢大权独揽,不爱别人支配。而慈禧虽说已经“撤帘”,其实仍然事事都要干预过问,有些大臣实际上也仍然只知有太后而不知有皇上。对于这种局面,同治自然难以容忍。这样,母子的冲突就难以避免了。恭亲王奕祈因拥戴慈禧有功,受到重用,同治却不喜欢这位“皇叔”。同治重修圆明园,遭到奕祈的阻拦,没有办成,心里更是不高兴。同治十三年七月,同治以“召对失仪”的罪名,下旨革去奕祈的亲王爵位,降为郡王,并革去奕祈的儿子载澂的贝勒郡王的爵衔。谁知第二天,同治就不得不以两太后的名义重下一道渝旨,恢复奕祈和载激的爵位。显然,他是在太后那里遭到“训斥”了。不仅如此,这一年的十二月,同治病重期间,慈禧又给奕祈“於双俸外复赐亲王俸”,这等于给同治下了一道催命符。这位号称中兴的同治皇帝,亲政不到二年,就一命呜呼了,享年才19岁。据说这位皇帝因心中不痛快而沉湎于酒色,乃至外出寻花问柳,染上梅毒,终于毒发而死。

    同治没有儿子,按理他死后应该在他的侄儿(溥字辈)中册立一位嗣予作为皇储“继承大统”。可慈禧太后却偏不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