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秦汉(56)(2/2)

,也就是汉明帝的姐妹馆陶公主为自己的儿子向汉明帝求一个起码的郎官,汉明帝不同意,只赐给他钱千万。汉明帝对臣子们说:“郎官虽然不大,但也是上应星宿,出任地方官,也是掌管百里她的县令一类。如果任非其人,百姓就要遭殃,想来想去还是不宜随便给朕的外甥,宁可赐他一点钱了。”

    汉明帝基本上能保持汉光武帝所开创下的太平局面,后汉王朝在他当皇帝的这一段时期中,百姓生活比较安定宫裕。

    (取材自《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后汉书·皇后纪》、《后汉书·孝明八王列传》)

    113.几封自谴诏书

    汉光武帝即皇帝位后,常常下一些批评自己的诏书,这比西汉的那些皇帝们有进步。西汉的皇帝们当中,只有汉文帝,头脑相对地清醒些,能说几句自谴的话。例如汉文帝十四年春,他下诏书说:“过去先王远施于众而不求其报,祭神的时候不为自己求福,如果要求福的话,往往是先贤人而后亲戚,先百姓而后自己,这才是最聪明的啊?现在听说祠官祝福,都祈求神把福归之于朕,不为百姓求福,朕甚为惭愧。朕是没有德的,而却单独享有祝福,百姓完全没有份,这岂不是加重朕的不德吗?以后祠官向神致敬时,不要再为朕求福了。”这样一封诏书,出之于皇帝之手,应该说是不容易的。

    现在说回汉光武帝。汉光武帝建武三十年二月,群臣上书,说皇帝即位已经三十年,应该到泰山去封禅。封禅是一种祭天地的礼节,凡是封建帝王,自以为功劳特大的,就要到泰山封禅,秦皇,汉武都曾封禅。这回汉光武帝下了一封在封建帝王中很不容易见到的、头脑特别清醒的诏书:“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气满腹。吾谁欺,欺天乎?过去齐桓公要封泰山,管仲不赞成。如果郡县守令派官吏走很远的路到京城来为朕祝寿,说一些不合实际的好话,我必处以髡刑(剃光头发),并且罚他去边远地区种地。”从此群臣都不敢再言封禅了。后来,在建武三十二年,汉光武帝夜读《河图会昌符》(也是一种谶书,相当于今之预言家们的著作),看到其中有“赤刘之九,会命岱宗(泰山)”的说法,他是靠预言登上皇帝位的,最相信这类说法,所以又改变主意,当年封禅于泰山了。但是,不管如何,前述诏书中“百姓怨气满腹”之类的说法,说明他还是有些自谴的精神的。

    受汉光武帝的影响,他的儿子汉明帝登皇帝位时的诏书中也说:“方今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就像过深水而没有船一样。皇帝的地位十分重要而我年少思虑轻浅,要靠左右有德者辅助我小子。”自称“小子”,说自己“思虑轻浅”,又用“上无天子,下无方伯”之类的谦辞,至少在口气上还是有自知之明的。这样口气的诏书也不像是臣下代笔的,臣下代笔敢这样写吗?

    到了汉明帝的儿子汉章帝(76——88),也有类似的诏书。章帝建初七年,有人在岐山得到一个铜器,形如酒樽,献给皇帝;叉捉到一只自鹿。汉章帝说:“上无明天子,下无贤方伯。‘人之无良,相怨一方。’这件宝器何以要来呢?”“人之无良,相怨一方。”出自《诗·小雅》,说的是王者没有做好事,百姓都凑在一起抱怨。虽然这是谦辞,但总也明显可以看到,他还是受到祖父和父亲的好影响的。

    汉章帝以后的一些后汉皇帝们,除了遇到天灾外,这类自谴自责的诏书就比较少了。后汉的政治经济形势也一天比一天坏了。

    (取材自《汉书·文帝纪》、《后汉书·祭祀志》、《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

    114.梦金人而迎佛教

    汉明帝有一天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身体长大的金人,头顶上有白光,在皇帝殿庭之间飞行。醒后上朝时讲给臣下们听。有臣子说:“西方有神,名字叫做佛,其长一丈六尺,身为黄金色,陛下梦见的,莫非就是西方的佛。”

    汉明帝于是派郎中蔡愔等人出使天竺(古代称印度为天竺),画下佛像,请来沙门(佛家称依照戒律出家修道之人为沙门)摄摩腾、竺法兰,一起回到洛阳,同时以白马驮负佛经俱来。汉明帝于是下令在洛城雍关西部建立白马寺。这是佛教正式传入中国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