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秦汉(56)(1/2)

    秦汉(56)

    我们现在来看马援的预见,和上书人所用的贯高、任宣之典,在看法上简直是不差分毫。马援说,废姓的后代应该闭门自守,和上书人用任宣之典暗示被诛杀者的后代值得怀疑,意思是一样的;马援讲汉家制度侯王不应交通宾客和上书人用贯高之典暗示诸侯手下的人有阴谋时最难防备,其意思亦相近。但是,仔细体会下来,他们虽然“英雄所见略同”,但是人品上却又有商下之别。马援的这些预见仅是用以保全自己和亲属,而上书人却是以此来讨皇帝的好,求得富贵。同样的一种对形势的估计,在不同人的手上,作用如此不同,这就更值得人们玩味了。

    (取材自《后汉书·光武帝纪》、《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后汉书·马援列传》、《后汉书·皇后纪》、《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史记·张耳陈余列传》、《汉书·霍光传》、《汉书·儒林传》)

    111.汉光武帝何以薄葬?

    汉光武帝是一贯反对厚葬的。西汉末年,天下大乱,各种藏有珍宝的墓葬都被挖掘。这一现实状况,使他比前代的不少皇帝要聪明一些。

    早在建武七年,汉光武帝就下诏说:“世以厚葬为德,薄葬为鄙,至于宫者奢僭(超越制度规定),贫者散财,法令不能禁,礼义不能止,仓卒乃知其咎。其布告天下,令知忠臣、孝子、慈兄、悌弟簿葬送终之意。”这封诏书中,“仓卒乃知其咎”六个字,“仓卒”是指战乱之时赤眉军盗西汉诸帝陵墓及各地盗墓公行;“咎”是指盗墓之后,才知厚葬之误。所以“忠臣、孝子、慈兄、悌弟”八个字中,四个形容词是说,只有薄葬以保住死者之墓不被挖掘,才一是真正的忠、孝、慈、悌。

    到建武二十六年,汉光武帝开始为自己准备寿陵了。这时,汉光武帝又下了一封诏书:“古者帝王之葬,皆陶人瓦器,木车茅马,使后世之人不知其处。太宗(汉文帝)识终始之义,景帝能述遵孝道,遭天下反复,丽霸陵独完受其福,岂不美哉!今所制地不过二三顷,无为山陵,陂池才令流水而已①。”①陂池,即斜坡。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要筑高大的陵墓,只将泥土堆成一个小的斜坡,不致积水就行了。赤眉进长安,所有西汉皇陵全挖了,唯有汉文帝的霸陵,因为薄葬出了名,盗墓者没有兴趣,所以说,“独完受其福”。汉光武帝的薄葬,是认真地总结了历史教训的。一直到中元二年二月汉光武帝死前,还下了一封遗诏:“朕无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务从约省(节俭)。刺史、二千石长吏皆无离城郭(即不必来京城吊丧),无遣吏及邮奏。”

    因为前面一封诏书中已讲了,汉景帝按照汉文帝生前意图,从俭薄葬汉文帝,是“能遵述孝道”,所以,汉明帝对父亲汉光武帝的薄葬要求,是不折不扣地实行了的。汉明帝自己也是实行簿葬的,他的寿陵也是石槨广一丈二尺,长二丈五尺,不起坟,陂池只容流水。他的遗诏也相当彻底:“无起寝庙,藏主(象征死去皇帝的木制神主)于光烈皇后(汉光武帝皇后阴丽华)更衣别室。过百日,只四时设祭奠,置吏卒数人供给洒扫。墓前不开长道潞。”而且还加上一句;“敢有所兴作者,以擅议宗庙法从事。”汉制,擅议宗庙法者斩。所以汉明帝生怕今后有臣子主张厚葬自己,索性用杀头来吓退他们。他的儿子汉章帝的遗诏是:“无起寝庙,一如先帝法制。”这样看来,汉光武帝的薄葬的原则,是延续了好几代的;而且,总体上讲,东汉的多数皇帝,尽管有贤愚奢俭之别,但在陵墓的葬礼上,由于汉光武帝开了个好头,都是并不丰厚而偏于俭约的。

    (取材自《后汉书·光武帝纪》、《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

    112.“我子怎能和先帝子相等呢?”

    汉明帝刘庄永平十五年,分封皇子为王。汉明帝拿了地图来看大.臣们提出的分封诸王方案,按照这个方案一律减半。马皇后历来比较贤惠,因为自己未生儿子,想为妃子们所生的皇子们说几句好话,便说:“这些皇子们才食数县租税,比起制度规定的分封方案来,不是过于俭朴了吗?”汉明帝说:“我子怎么能和先帝子相等呢?他们每年能有二千万收入就足够用了。”

    汉光武帝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