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秦汉(42)(1/2)

    秦汉(42)

    京兆尹(京城长安市长)隽不疑后到,一到,立即命令从官将自称卫太子的人抓起来。有人说:“是不是卫太子还不能确定,恐怕不便抓。”隽不疑说:“诸君何必顾虑卫太子!过去春秋年间,卫灵公的太子蒯聩得罪了卫灵公而逃奔于晋,卫灵公死前决定,使蒯聩之子(即卫灵公之孙)辄接替自己为卫国国君,而晋国则支持蒯聩回卫国为君。鲁哀公三年春,卫国大臣石曼姑带兵包围蒯聩,不让他回国执政。《春秋》肯定了石曼姑的做法,认为石曼姑既然受命于卫灵公立辄为国君,就有权拒绝蒯聩。卫太子得罪了先帝(汉武帝),如果当时没有死,现在出来见当今皇帝,也是罪人身份。”于是将自称卫太子的人,送往诏狱。

    廷尉经过审讯后,知道此人并非真的卫太子,姓成,名方遂,居于卫太子死地湖县,以卜、筮为业。有一个原来卫太子宫中的舍人曾经到成方遂那里求卜,对成方遂说:“你的状貌十分像卫太子。”成方遂听了以后,便到京城冒充卫太子以求富贵。廷尉召见湖县认识成方遂的熟人们,确认了成方遂的身份,于是将成方遂腰斩东市。也有一种说法,说成方遂的真名字叫张延年。

    总之,卫太于是假的,汉昭帝和大将军霍光都放了心。汉昭帝和霍光对隽不疑逮捕假卫太子的果断处理都十分欣赏,说:“公卿大臣应当用懂得经书、明识大体之人。”由此,隽不疑名声重于朝廷,在位的公卿大臣们都自以为不及隽不疑。

    大将军霍光要将自己的女儿嫁给隽不疑,隽不疑固辞,不肯娶。后来,隽不疑以病免职,寿终于自己家中。

    霍光死后,霍氏家族、亲戚以权重而败,尽皆诛杀,人们认为隽不疑是个有远见的人。

    (取材自《汉书·昭帝纪》、《汉书·隽疏子薛平彭传》、《汉书·霍光金日禅传》)

    88.霍光废立皇帝

    汉昭帝刘弗陵,从八岁当皇帝,到二十一岁死,在位十三年,一直由霍光掌握朝政大权。《汉书·昭帝纪赞》说:“汉武帝奢侈,不断打仗,海内虚耗,户口减半。霍光知道时务的关键,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所以汉昭帝年间,匈奴和亲,百姓充实。”这里所说的“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后来逐渐演变为比较通俗的说法:“天下虚耗,人口减半。”一直是对汉武帝好大喜功、生活奢侈所造成的百姓灾难状况的权威评价。而汉昭帝在位的实际上由霍光执政的十三年,又一直是被史家认为彻底扭转了这一灾难政局,使百姓生活步入安定状况的十三年。

    不过汉昭帝无子,一旦早死,就给霍光等大臣们出了一个政治上的大难题。汉武帝一共六个儿子,这时只剩下一个儿子未死,就是广陵王刘胥。多数臣子主张立刘胥,但是霍光认为,刘胥力能扛鼎,能空手搏击熊、野猪等猛兽,动作不遵法度,汉武帝生前就不喜欢刘胥,所以心中定不下来。这时,正好有一位郎官上书说:“周太王废长子太伯而立王季,周文王不立长子伯邑考而立周武王,只要适宜于国家,废长立少也是可以的。广陵王刘胥不可以承宗庙(指立为皇帝)。”这个看法正合霍光心意,而且引用历史材料,有理论色彩。这和前则故事隽不疑援立历史上卫国的故事和《春秋》的评价,做了一件汉昭帝和霍光都十分快意的事,因而受到很高评价一样。历史上的先秦儒家,读历史、研究历史,其根本特点,本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指导现实斗争;汉儒从叔孙通开始,虽然读史仍有总结历史经验因素,但却又同时发展了借历史材料和古人经典来为自己意图服务的倾向。因为汉儒已是统治阶级掌权派,统治阶级掌权派最容易发展借历史经典来为自己的一切做法辩护的趋向。这是我们读史时需将先秦儒家和汉儒加以区别的地方。

    霍光于是将这份正合心意的上书,交给丞相杨敞等传阅,杨敞本就是霍光大将军府的军司马,由霍光一手提拔而逐步升为丞相的,自然唯霍光之命是从。于是霍光马上提拔这位上书的郎官为九江太守,然后报告汉昭帝的皇后,提出打算立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为帝。所谓汉昭帝的皇后,才十四、五岁,是霍光的外孙女儿,自然也就一口同意。刘贺的父亲昌邑王刘髆,是汉武帝的宠姬李夫人所生之子,早死,所以刘贺是汉武帝嫡孙。这样,昌邑王刘贺就按皇后诏书以七马快车赶往京城。

    不料这位刘贺,却是个十分不知好歹的人物。按理,这时还是为汉昭帝服丧期间,他却一路上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