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先秦(18)(2/2)

作战中伤股而死的,心中实际上十分记恨楚国,如今看到晋国强大,于是背弃和楚国的盟约而亲近晋国。晋文公也因为过去流亡时,宋襄公对自己颇为友好,所以对宋国也特别亲切。

    楚成王于是约集了一批诸侯攻打宋国,包围其缗城。宋文公派大司马公孙固到晋国告急求援。晋文公和大臣们商量。先轸说:“报答宋国、建立霸业,都在此一举了。”狐偃说:“楚国同曹、卫两国结盟,我如去攻打曹、卫,则宋国必可解围。”于是晋国从两军扩大到三军。当时诸侯中一些大国有三军的建制,晋国扩建三军,是表明一种决心争霸的态度。晋文公五年春,晋出兵伐曹、卫两国,大胜,俘虏了曹伯,卫侯离京出逃。晋国又劝宋国送礼给齐、秦二国,要求齐、秦共同出兵和楚国作战。楚兵刚刚打过齐国,秦、晋关系又相当密切,所以晋文公对齐、秦共同出兵对付楚国是有把握的。

    楚成王听说晋军出兵攻曹、卫,立即下令给伐宋的大将子玉,要他退兵说:“不要同晋国打仗!晋侯在国外流亡了十九年.终于得到了晋国。险阻艰难,都尝到了;百姓情绪,也都能体会了;又得到上天的帮助,把他的政敌都除去了。得到上天帮助的人,是不宜同他作战的。兵书《军志》中说:‘允当则归(适可而止)。’又说:‘知难而退。’又说:‘有德不可敌。’如今遇到晋军,就应当深思兵书中的这三句话。你可以收兵回国了。”但是子玉不肯收兵,却向楚成王请战说:“不敢说我同宋国打仗必胜,总想打一仗以塞住谗邪之言。”原来,子玉在国内时,楚人蔫贾曾经批评过子玉以刑威治军的弱点,说:“子玉刚而无礼,如果碰到敌军有三百乘战车(二万二千五百名士兵)以上,就不可能取胜。”子玉对这个批评很不服气,把它看成是“谗邪之言”,一定要打个大仗来显显自己的威风。楚成王看到子玉不听自己的命令,心中不快,所以只拨给他较少的军队。

    楚将子玉命使者宛春告于晋军说;“请恢复曹、卫两国原来的国君,我也从宋国退兵。”狐偃对晋文公说:“子玉太无礼了。他是楚国的臣子,只从一个国家退兵,却要我国国君从两个国家退兵。我看不应同意。”先轸说:“使别的国家安定,是有礼的做法。楚国使者所提出的要求,可以使三个国家得到安定;我若不同意,会使三个国家不安,结果反而是我方无礼了。不如私下答应曹、卫两国国君复国,让他们同楚国绝交,再把楚国的使者宛春囚禁起来,这样,楚军必怒而和我作战,我们就有机会打败他了。”

    晋文公于是下令退兵。军吏说:“以晋国国君而退兵避楚臣,是耻辱。况且楚军作战多时,已经老(疲劳)了,何故退兵?”狐偃说:“军队,理直为壮,理曲为老。不在于作战时间的长久与否。过去楚国对我君有惠,我君曾答应在战场上相见时,要退避三舍。如我背惠食言,我曲楚直,楚兵气盛,就不能算老了。如果我军退了,楚军也退兵回国,我也达到了救宋的目的。如果楚兵不退,晋军退兵而楚臣进犯晋君,其曲在楚,我就可放手一战了。”

    晋军果然向后退了三舍,一舍三十里,即后退了九十里地。楚军多数将领都主张就此收兵,但主将子玉却不肯退兵。夏四月,宋、秦、齐的军队与晋军会师于卫地之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临濮集,或说在今河南开封县陈留附近),楚兵背山而立营。楚军一向以兵强马壮、勇敢剽悍著称,所以,在将要举行决战的前夕,晋文公不免有些心神不定。这时候,晋文公听到驾车的兵士在唱山歌:

    原田每每(草盛貌),

    舍其旧而新是谋。

    晋文公心下有些犯疑,不知道士气究竟如何,便和大臣们再次商量。狐偃说:“当然要打一仗!眼下齐国国势日衰,当今之际,诸侯之间,唯楚为强。晋国打胜了,从此诸侯们就承认晋国的霸主地位。即使晋国不能战胜楚军,楚国也没有征服晋国的军事实力。晋国的表里山河,必然无害!”栾枝说:“汉水北面的姬姓诸国,都是被楚国灭掉的(晋国是周天子的同姓国,亦为姬姓)。楚王曾经厚待国君,是小惠;楚国消灭了我的许多同姓国,是大耻。不可因小惠而忘大耻,不如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