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先秦(5)(2/2)

看来早有准备,便对郑庄公说:“这又有什么难处呢?如果掘一条地道,你和母亲在地道中相见,这不就是在黄泉中相见吗?谁还能说你不遵守誓言呢?”原来,那时候的人们,特别是上层社会的人们,对自己的誓言,是很认真的,这大约和政治家们结盟时对神设誓的时代风气有关;如果谁违反了誓言,就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和人们的轻视。所以,颍考叔能出这样一个使郑庄公既不违反誓言又能与母亲和好的主意,就当时的情况言,的确是很高明的。

    于是郑庄公和母亲武姜,终于在地道中见了面。庄公入地道时赋诗:“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武姜出地道时也赋诗:“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两人遂为母子如初。

    (取材自《史记·郑世家》、《左传·隐公元年》、《左传·隐公六年》)

    17.郑庄公和周天子较量

    由于犬戎攻周时,担任周司徒的郑桓公和周幽王一起死于骊山,周平王东迁时,郑桓公的儿子郑武公,作为周王朝的同宗,又很出了一点力气,所以,此后,郑武公和他的儿子郑庄公,一直兼任周天子朝廷的卿士。周代天子朝廷的高级官员通称卿,卿士是高级官员中的首席大臣,相当于后代之宰相。

    后来,周平王信任另一大臣虢公超过了信任郑庄公,郑庄公不免口出怨言,周平王否认说:“没有这回事!”为了表示相互信任,所以周天子和诸侯国郑国互派质。质,是春秋时国与国之间的一项保证制度,两国为了表示相互信任,互派国君的一个相当亲密的人,住到对方国家去。一般都是派国君的儿子,有时也派重要的大臣。后世的所谓人质,就是借用“质”字的这层意思。当时,周平王派王子狐为质于郑国,郑庄公派公子忽为质子周。这种互相派质的做法,平时经常发生在诸侯国之间。如今周天子和郑国这样一个诸侯国相互派质,这就说明,周平王东迁后,周室衰弱,周天子的实际地位已经下降到和一个诸侯国差不多了。

    周平王死后,因为太子泄父早死,所以由嫡长孙姬林继天子位,是为周桓王(前719——前696)。周桓王和大臣们商量,准备让虢公代替郑庄公为卿士。郑庄公知道这个消息后,心中不平,于是派大将祭仲①①祭仲,又名祭足,《左传》中有时又称祭仲足。本书中一律统一为祭仲。带兵到周天子境内的温地(今河南省温县)抢收了麦子,到了秋天,又抢收了周天子境内成周城地区(故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郊)的禾稼,从此周、郑关系紧张。

    周桓王三年,郑庄公才第一次朝见刚上台的周桓王,周桓王还记着郑国派兵抢收周地粮食的事情,心里有气,对郑庄公很冷淡。周室大臣周桓公黑肩对周桓王说:“我周朝平王东迁,主要是靠着晋国和郑国这两个同姓国的支持,才能有今天的局面。就是十分礼待郑国,还不一定就能影响其他国家,使他们尊重周室呢!如今你对郑国国君态度冷淡,恐怕今后连郑国都不会来朝见你了。’

    又过了两年,周桓王终于用虢公忌父为卿士。同年八月,郑庄公再次朝见周桓王,次年,周桓王任郑庄公为左卿士。

    周桓王十三年,桓王免去郑庄公的左卿士职位,郑庄公自此不再朝见周桓王。周、郑之间又一次关系紧张。

    当年秋天,周桓王带领蔡、卫、陈三家诸侯的军队讨伐郑国,分部队为三军:周桓王自己带着天子的军队,为中军;虢公林父带领右军,蔡、卫两**队属右军;周公黑肩带领左军,陈国的军队属左军。

    郑公子子元对郑庄公说:“陈桓公刚死不久,陈国政治上不安定,百姓不想打仗。如果首先攻击陈国的军队,陈兵必然溃散。周王的中军则必去救援,这一来,敌军的阵脚就乱了。蔡、卫两军就孤立无援,这时攻击蔡、卫,蔡、卫必然奔逃。左、右两军都溃散了,然后我军可以集中全力攻击周王的中军,必能获胜。”郑庄公认为这个分析有道理,便依计而行。双方接战于郑国的繻葛,果然如子元的分析,周桓王的军队大败。郑**事将领祝聃,用箭射中周桓王的肩部,周桓王总算还能勉强支持着带领军队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