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先秦(6)(1/2)

    先秦(6)

    祝聃要求带兵追击,郑庄公说:“君子不应该逼人太甚,何况作战的对方是天子呢!我打这一仗只是为了自救,只要社稷无损,就心满意足了。”于是收兵,不再追击。

    当天夜里,郑庄公派祭仲前往周天子军中,慰问周桓王,并且问候周桓王左右,明确表示了不想同周桓王为敌的意思。

    前述联合犬戎和周幽王作战的申侯,是异姓诸侯,那一仗导致周王朝一蹶不振,终于东迁。申侯之所以反对周幽王,是因为周幽王无故废去皇后申后。郑庄公同周桓王作战,也只是止于保护国土。这一切,既说明了,尽管此时周天子还具备着一种名义上的诸侯们的领袖地位,但实力已在下降,所以周天子的权威不断受到挑战;另一方面,犬戎杀周幽王后,申侯及其他诸侯仍旧共立周幽王的原太子宜臼为周平王,郑庄公战胜周桓王后,并不乘战追击,反而主动对周天子采取友好行动,这又说明了,尽管周天子的政治权威已经下降,但在诸侯们的心目中,周天子作为诸侯们名义上的政治领袖的这种权威,仍然是被承认的。

    这正是春秋初年的政治环境的基本特点。

    (取材自《史记·周本纪》、《史记郑世家》、《左传·隐公三年》、《左传·隐公六年》、《左传·桓公五年》)

    18.伏兵败戎

    北戎来进犯郑国,郑庄公和大臣们商量说:“戎军是步兵,我军用战车,步兵灵活,就怕戎军突然袭击。”公子突说:“派一批勇敢但又灵活的士兵去和戎兵接战,刚刚一接触,就迅速退兵,引戎兵深入。我军可以设三道伏兵线,埋伏三批军队等待戎兵来进入我军的伏击圈。戎兵轻快而不整齐,贪得而各支军队之间相互不支持,胜则争功而不相让,败则争逃而不相救。戎兵在前面的队伍,看见我军退兵必然抢着前进,一旦进军后突然遇到伏兵,又必然迅速奔逃。戎兵的后续队伍,看到前面的军队逃命时不会相互救应,而是会抢着逃命,前面的军队就孤立了。这就可以打个胜仗。”郑庄公见公子突讲得有道理,便决定照这个方案抵御戎兵。

    果然,戎兵进军后遇到伏兵就赶快奔逃,祝聃带着一支军队先是退兵引戎军深入,到伏兵出击、戎军奔逃时再回军反击,这样,三层伏兵就把戎军断为几截,前后夹攻,大败戎师。

    这是我国历史上使用伏兵由此割断敌军相互之间的联系、各个击破的一个较早的战例。

    (取材自《左传·隐公九年》)

    19.诅咒放冷箭的人

    郑庄公会合齐、鲁两国,共同讨伐许国。郑国将出兵前,在宗庙前誓师、阅兵。

    郑国大将予都(又名:公孙阏)和颍考叔争夺战车,这大约是出兵前的一种比武的仪式。颍考叔用手臂夹着车辕疾驰,子都拔戟追逐颍考叔,一直追赶到大路上,没有能追及颍考叔,子都心里很气。

    到了攻及许国都城城下时,颍考叔十分勇敢,手执郑庄公的蝥弧(旗的一种,为主帅所专用),第一个登上城头。但是,子都还记着阅兵时争夺战车败于颍考叔的这笔账,便向登上城头的颍考叔射出了一支冷箭,颍考叔中箭后从城头上跌下来。郑国的另一位大将瑕叔盈接到倒下的颍考叔手里的蝥弧,再次登上许国城头,沿着城墙一面走一面挥动蝥弧呼喊道:“郑国国君已经登上城头了。”郑**队都抢着攻上许国都城,郑师大胜。

    郑庄公知道郑**中有人放了冷箭,却查不出是什么人射的,于是命令军士们,每百人出猪一只,每二十五人出犬、鸡各一只,在全军诅咒放冷箭射死颍考叔的人。

    (取材自《左传·隐公十一年》)

    20.宋国动乱根源何在?

    宋国这个国家,在周代诸侯中,是个极为特殊的国家;因为宋人是被周武王打败的殷人的后代。

    尽管殷人都普遍痛恨殷纣王,但是,周武王灭殷后,如何处理殷人,还是个颇为麻烦的问题。周武王的办法是,将殷王朝的直接辖管的地区,分为三国:封殷纣王之子武庚为诸侯,管辖殷国原都城中的殷余民;封周武王之弟叔鲜于管,管国在殷都之东;又封另一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