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29.基督教的大分裂(1/2)

    29.基督教的大分裂

    时间:1054年

    影响:在分裂之后的漫长发展过程中,两大教派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义,发展各自的势力,促成了现在两大教派截然不同的风貌,对其各自的统治区域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基督教产生于巴勒斯坦,发展于罗马,并随着罗马的兴盛进入了发展的春天,成为影响中世纪欧洲的精神支柱。起初,基督教是一个统一的教派,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罗马的分裂而分裂成了东西两个不同的派别。两派的最大不同在于,西教派以罗马为中心,势力范围在以西罗马为中心的西欧,权力属于教会;东教派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势力范围扩展到了整个东欧和巴尔干半岛,而权力属于皇帝。之后,在发展的过程中,两派的争议越来越大,并形成了各自的教义和礼仪,最终分道扬镳。西派形成了天主教,东派则形成了东正教,各自均称自己是基督教的正宗,于是矛盾越演越烈,终于老死不相往来。

    这次教派的大分裂发生于11世纪,但是究其根源,其实两派的矛盾由来已久,分裂具有必然性。基督教产生后,在罗马自东向西传播,罗马的东部地区以希腊语为主,于是《圣经》原文为希腊语,但是罗马西部地区则以拉丁语为主,所以他们在使用《圣经》时需要翻译成拉丁语,在翻译的过程中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尤其是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圣经》中的教义产生了差异。虽然之后曾经试图通过主教会议协商使东西教派的差异消除,但是成效并不显著。

    基督教于392年,被狄奥多西一世确立为罗马帝国的国教,这时的基督教已经不只是单纯的宗教而成为了统治者的利用工具,于是教会的最高权力也转交到了君主掌握之中,不仅如此,教会还仿照国家机构的形式建立了教区。在各教区中,罗马城和君士坦丁堡由于其特殊的地位使教会教主的地位远远高于其他教区的教主,但是罗马城毕竟是罗马帝国的首都,于是该城的主教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所有教区的领导者。但是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迁都君士坦丁堡之后,君士坦丁堡的地位显著地提高,并被誉为“新罗马”,于是君士坦丁堡的教主要求得到和罗马城教主同等的地位,但是遭到了对方的拒绝。

    公元395年,对于基督教来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罗马帝国的分裂给东西不同的两个教派找到了各自的支撑点,于是裂痕越来越深。之后罗马教会逐渐与皇权结合形成了教皇体制,而以君士坦丁堡为主的希腊教派则保留了自己的特权,并成为了东罗马帝国的国教,其主教自然成为了希腊教派的首领。

    到了公元8世纪初期,东罗马的基督教偶像崇拜之风开始盛行,基督教利用人们对偶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