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祝酒词 > 第七章 东西酒:天下皆兄弟(4)

第七章 东西酒:天下皆兄弟(4)(2/2)

演变为捧杯敬酒、歌舞劝饮。佳期良宵,彝家山寨的宴席是,由一个小型的管弦乐队组成敬酒劝酒的队伍,一人执壶,一人捧牛角杯,一人唱曲,一人吹奏葫芦笙,一人吹奏竹笛或长萧,一人弹三弦,边演奏边舞蹈至尊贵的客人前,执壶者上酒后退离一边,捧杯者举杯齐眉,宾客不饮,歌舞不止。宾客则应起身肃立,等劝酒一曲唱罢,也以歌致谢,双手接酒齐眉,回礼致谢后,或一饮而尽,或浅尝轻抿,再双手举杯齐眉致谢,还杯敬酒者。敬酒乐队再依次往下敬酒劝酒。歌舞劝酒的待客礼节至今在彝族社会中完整地保留着。歌舞劝酒,融合民族民间艺术、民俗风情、酒文化观念为一体,曾受到民族学、民俗学、文化学等领域的关注。

    云南峨山彝族自治县小街山区的彝族至今仍以歌舞劝酒表示对客人的敬重。节庆佳期或新婚庆典,客人们在场院中席地而坐,主人率领一群青春洋溢的少男少女款款而来,把客人围在中间,逐次劝酒。主人自持一杯,身边的一个少男执壶上酒,一个少女接酒举杯待立,主人舒缓而歌,随从的少男少女和着节拍击掌助兴,并轻声附和着。唱完一段,身边敬酒的小姑娘和小伙子就恭而敬之地把酒呈献到客人面前,客人则不能推辞,需接杯一饮而尽。

    蒙古族接待客人讲究礼节,欢迎、欢送、献歌、献全羊或羊背等都按礼仪程序进行,程序中都要敬酒或吟诵。一般敬酒礼仪如下:敬酒者身着蒙古族服装(头饰、蒙古袍、腰带、马靴),站到主人和主宾的对面,双手捧起哈达,左手端起斟满酒的银碗;献歌;歌声将结束时,走近主宾,低头、弯腰、双手举过头顶、示意敬酒;主宾接过银碗,退回原位;主宾不能饮酒的,要再唱劝酒歌或微笑表示谢意,以右手无名指沾酒,敬天(朝天)敬地(朝地)敬祖宗(蘸一下自己的前额),施礼示敬或稍饮一点儿;主宾饮酒毕,敬酒者用敬酒时的动作接过银碗,表示谢意;向主宾敬酒完毕,按顺时针方向为下一位客人敬酒或按主人示意进行。

    对尊贵的客人用“德吉拉”礼节:主人手持一瓶酒,酒瓶上糊酥油,先由上座客人用右手指蘸瓶口上的酥油抹在自己额头,客人再依次抹完;然后主人斟酒敬客。客人要一边饮酒,一边说吉祥话,或唱酒歌。

    待客时主人经常要唱敬酒歌敬酒。蒙古族认为让客人酒喝的足足的,才算心意尽到了,所以主人家从老到少轮流向客人敬酒,客人不喝下去,主人就要一直唱下去,直到客人喝下为止。

    “金杯金杯斟满酒,双手举过头,炒米奶茶手抓肉,今天喝个够,朋友朋友,请您尝尝,这酒纯正,这酒绵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