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大困惑 > 六、高考不公与社会公正底线的迷失

六、高考不公与社会公正底线的迷失(1/2)

    六、高考不公与社会公正底线的迷失

    大量出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考移民”,是中国高考不公正、中国教育不公正以及政策不公正的最直接体现。

    2006年,中国政法大学校长一句“政法大学不是北京的”,使本不平静的教育蓝池又一次波涛翻涌。在教育资源不公平现象愈演愈烈的情形下,中国政法大学对其招生制度率先实行了改革,分省招收的本科生招生计划第一次按照人口的比例来确定。具体做法就是用当年的招生指标除以全国总人口数,然后再乘以省份的人口数,得到的数字就是下达到各省市的招生指标。

    高校的招生名额分配问题一直是高校招生中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这一问题在一些重点院校表现得尤为突出,报考重点院校的人数众多,录取率也就相对较低。有人因此质疑高校的招生录取不公平,呼吁划定一个全国统一的分数线,还全国考生们一个平等的机会。现行的高校招生指标分配制度因地域的差异产生了严重的不公,每年的两会都会反复提起,但一直没有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找到全新的分配制度看似遥遥无期。中国政法大学对招生制度实行的按人口比例确定招生计划的改革,无疑给现行的分配制度注入了一针清新剂。更有专家评价其为中国教育招生中打破地域差异的破冰之举。

    按照常理来说,有助于高考公平的新生事物,应该会得到大家的认同。但是事实却让人疑惑,并没有多少人回应此事,至少没有第二个学校进行这种改革。相反,却引来了众多所谓的“清醒之音”。北京大学的校长认为目前的招生制度比较合理,中国人民大学的校长表示该校暂时不会考虑进行此类改革,上海交通大学的党委书记称也没有考虑过推广这个做法,中山大学的党委书记也说中国政法大学的做法好、推广难。言外之音不言而喻。

    没有人可以回答中国政法大学的做法是否可以达到成功的目标,可否收到一定的成效,它收到的涟漪效应又会有多大。但是毕竟做出了尝试,而且也为促进教育公平的事业做出了贡献。

    不公平是绝对的,而公平只是相对的。但是让人悲哀的是,明显的不公平却无力改变,有了思路却不去尝试,就永远都改善不了不公平的状况。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一句“政法大学不是北京的”寓意深刻。任何一所大学都不是地方的,是全国共同所有的。不知道中国政法大学的改革之路能走多远,但是这种意识很可贵,贵中之贵的更是意识带来的行动。

    高校招生指标直接影响高考录取分数线。同样条件下,招生指标少,录取分数线就高。这也是一些学生宁愿冒风险也要做“高考移民”考重点大学的重要原因。我国的大多数高校目前都是按生源下达招生计划,而且都有一定的地域范围。一些考生多而又贫困落后的地区,得到招生指标反而少于考生少而又经济发达的地区。如果进行指标细分,就可以起到均衡的作用,就会避免因照顾某地而多录取的情况出现,这样就意味着各省市在录取人数上的平等,相对来说就比较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