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大困惑 > 五、3+X就是公平的吗

五、3+X就是公平的吗(1/2)

    五、3+X就是公平的吗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与高考相关的改革就从未间断过,大家都希望通过不断地摸索,找到最理想的高考模式。

    刚恢复高考时,文理科都只有五门科目,文科是考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理科考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随后,外语考试也被加了进去。自此,文理科的考试科目就都变成了六门。

    当初,高考答题的时间除了语文考试是两个半小时外,其余科目的答卷时间都是两个小时。另外,文理两科的数学试卷、语文作文题目也不相同,而外语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不高,只有30%计入总分,有些还可以免试。再往后,文科的六门科目没变,理科又增加了生物这一科目,变为七科。外语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也由最初的30%计入总分,渐渐提高到50%,随后又增加到70%,直到最后100%。再到后来,也许是考虑到理科考生负担太重,考的科目太多,于是又取消了生物考试,又回到了原来的文理科都考六门科目的考试模式。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大家还是觉得考试科目太多,学生不堪重负,于是根据文理科各自的特点,这一次又将文科的地理和理科的政治相应取消了,这次改革的结果,使高考科目呈现“3+2”的局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3+2”考试模式。

    “3+2”考试模式进行了没多久,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由于全国各地区的教育水平发展不均衡,又出现了上海、海南等地单独命题的高考形式,这是一种和全国统一高考同时进行,但是试题不一样的新型考试模式。

    后来,这种单独命题的形式扩大到了北京、江西、河南、广东、广西等省市。考试模式也由原来的“3+2”慢慢演变为“3+X”、“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3+大综合”(文科理科都有的综合)、“3+X+大综合”等等。在北京、上海等地还出现了春季高考。

    不仅高考的科目一直在变,连高考的时间也进行了调整。一直以来,高考的考试时间是在每年的7月7日开始,但后来不少人觉得七月是盛夏时节,不利于学生做题,因此高考时间又提前到了每年的六月七日开始。

    作为高考的最后环节——高校录取,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探索。一直以来,为了照顾少数民族的生源,高校录取时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于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考生给予降分优惠的政策。后来,优惠政策中的惠及对象开始扩展。一些全国数理化奥赛中省级一等奖以上的获得者,省级以上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享有免试保送政策。对一些在奥赛中得了奖但没被保送的学生以及在各级体育竞赛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也给予了适当的加分照顾。

    高考改革推动了中学教育的改革,这实际上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继续学习的能力问题进行了反思,从这点来说,改革是成功的。

    任何一个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历史背景和存在价值,也都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并且是有利面大于不利面。当不利面大于有利面时,它的存在就不会长久。对于各种制度,道理也是一样的。

    在一系列的高考改革中,大家唯一没有争议而且深得人心的是高考时间的调整。而对于少数民族地区考生的降分优惠政策和部分省市的单独命题,考虑到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大家对此也都表示理解。众多改革中,问题最多、最具争议、也最需要反思和改进的就是对“尖子生”、“特长生”的保送加分制度,以及“3+大综合”、“3+X+大综合”的考试模式。

    在刚开始的时候,人们对“尖子生”可享受免试保送的做法并无什么非议,因为大家觉得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学生发挥特长、有利于培养人才。一度,人们对取得保送资格的学生羡慕、称赞,对培养出保送学生的老师、学校大肆宣传,甚至是鼓吹。受到了如此好的待遇,也为了迎合社会、家长、学生的需要,各学校,特别是重点中学的特长班、奥赛班、尖子班应运而生。可是能够取得保送资格的学生毕竟是凤毛麟角,为了这屈指可数的几个学生取得保送资格,让大多数还是要参加高考的学生陪读,这种做法无疑是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其实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的浪费,更是对推广素质教育断章取义的做法。随之而来的批评、漫骂、指责、攻击,越来越多地集中在尖子生保送的制度上。

    这种制度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仔细分析之下不难发现,其不利面其实是人为附加的,是人的不正常心态推动的结果。制度本身并没有错,需要斟酌改进的是学校开办尖子班、奥赛班的做法,而不是尖子生保送制度本身。

    与尖子生保送制度同样受到非议的,还有对省级以上“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免试保送制度。大家的初衷都是为了确保一些优秀的学生进入大学继续学习。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这个制度名额有限,而且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要求,一些不为人知的事情也就出现了。不少学生家长反映,被保送的学生也不一定是最优秀的,很多真正优秀的学生、学生干部并没有被保送,大家都对保送的标准很是质疑。如此这般,本是好的做法,但却毁在了实际操作中,而且,这不但对整个社会风气没有好的影响,而且对高考制度的公正性、严肃性有严重的损害。

    最后就是对教育以及学生影响最大、最普遍,也是最值得关注和反思的高考模式的改革。

    我们不得不承认,高考模式由原来的文科、理科各考六门科目改革到后来的“3+2”模式是一大进步。因为它在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的同时,又照顾到了学生在继续学习时对学科知识的侧重点不同而要求的重点不同,是一种值得继续坚持的模式。但是,正在进行或者是准备进行的“3+X”、“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3+大综合”、“3+X+大综合”等高考模式,却是值得大家进一步探讨和总结的。千万不能盲目跟风,更不能自吹自擂,要在大家得出实践改进的结论后进行推广。

    就广东省的高考模式改革进行分析。广东省开始实行的是“3+2”考试模式,但是采用的记分方法是与“原始分”不同的“标准分”。到1999年,为了适应教育的发展,开始实行“3+X”的考试模式。这种考试模式就是语文、数学、英语3门科目,然后加上考生自己按照兴趣、爱好、特长选报的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美术、体育中的1门或多门科目就是X。这种模式的出发点是好的,它的初衷是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特长、减轻学习负担,这是令人兴奋的。但是,好的想法不一定有好的结果。这种模式只实行了一年,就被“3+X+大综合”的考试模式所取代。

    据说,考综合是为了防止学生偏科,为了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但是实际情况却和改革的初衷相违背了,对于减轻学生的负担、发挥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没有起到帮助作用。

    “3+X+大综合”考试模式刚刚推出,还没有得到广大师生的赞同,也没有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就受到了好多人、好多媒体的宣传吹捧,大有在全国全面铺开的气势。而这些追捧宣传的人大多并不是学生,也不是一线的老师。如果让他们真的到学校里读上一段时间的书,或者是教上一段时间的课,他们或许就不会这么写了。他们自然就会发现在“3+X+大综合”的考试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负担并没有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减轻,反而是大大加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没有像他们宣传的那样提高,反而是大大降低了。

    高三的时候,原来“3+2”时期要学的五门科目,变成了九门。在这么多的课程面前,学生的学习负担根本得不到减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全力以赴应付考试,发挥特长、提高综合素质就成了空话。

    大综合的考试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来。综合能力的提高就是解答几道穿插着多门课程内容的题目就可以做到的吗?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