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大困惑 > 五、3+X就是公平的吗

五、3+X就是公平的吗(2/2)

了就是综合素质高了,答错了综合素质就低了吗?这样来评判学生的素质高低是不正确的。在实践中发现,当综合试题的理科知识偏多时,选报文科的学生就明显吃亏了。

    2002年的综合试卷有一道分值很大的偏化学知识的题目,这次的考试就使得化学班学生的综合科成绩比其他班级学生的高许多。问题发现后,在2003年就没有了学科间的综合题,而是让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门科目在试卷中各占一定的比例,出的题目也只是关于各学科内的基础知识。

    事情发展成这样,当初“大综合”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初衷已经完全丧失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没有得到缓解。那这样的模式就没有再坚持下去的必要了,而作为经验在全国推广就更加可笑。综合试卷出题的做法虽然是改进,但是入手点是错误的,以后所做的一切就是徒劳的,所得到的结果也必然是不正确的。

    也许有人会为此辩解,认为自己考察的是学科内的基础知识,高一、高二的课程就已经教授了这部分的知识,而增加课时、增加教师配备只是学校自己找的麻烦,增加学生的负担也只是学校造成的。

    虽然可以勉强通过,但是经不起琢磨。高二的毕业会考已经考察了学生的基础知识,高三的再次考试有什么意义?是怕学生会忘记,还是对高二毕业会考的否定?还有,高考如今在人们心目中所占的重大位置,让老师、学生们对它所要考的内容不敢忽视,都要经过反复的训练强化,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行巩固。这是关系学生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关系学校前途命运的大事,没有人敢把这当儿戏。

    “3+X+大综合”的考试模式,没有改变它所提的要解决的问题,反而更增加了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学生的学习压力更大了,学生的素质水平也下降了。

    从表面上看,考多了、学多了,综合素质就上去了。实际情况却是学来学去都是那些旧知识。政治、历史、地理所学的知识对于理科的学生来说在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上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而由于只选择了一门重点课程,其他几门的知识就必然薄弱了。中山大学的某广东籍学生,就是因为在中学的时候选报了物理,“3+2”时所必修的化学变成了选修课程而没有学好,到了大学以后,智力和基础都一流的优秀学生在化学课的学习上显得非常吃力,完全比不上“3+2”模式考出来的学生。这就是素质下降的表现。

    广东省实行的“标准分”致使很多好学生考不出好成绩。“标准分”是根据个人考试成绩占所有考生中的百分数而定的一种计算方法。“标准分”和“原始分”是成正比的,但受平均分的影响。如果“原始分”是平均分,那“标准分”就是500分,否则就高于或者低于500分,“原始分”比平均分高,“标准分”就越高。如果“原始分”是第1名,而且是唯一的第一,就算是满分为150分的试卷只考了100分,按照“标准分”的兑换也是最高分900分。但是如果第一名不是唯一的,而有几百个的话,就算是“原始分”为满分,“标准分”也不可能是900分,有可能是800分,或者更低。

    “标准分”虽然解决了“原始分”不能横向比较各科目成绩在总考生中所占位置的弊端问题,但是相应地又产生了由于考试题目的难易问题所造成的“区分度”下降的缺点。这一点在原始分越高时表现得更为明显,有时候“原始分”的几分之差折算成“标准分”就可能有几十分、甚至上百分的差距。

    语文、数学、英语、大综合这些考试科目,因为试卷相同、人数相同,“标准分”再怎么有缺点都算合理,也是被人们所认同的。可是X科目,因为受学生的素质、数量以及试卷难易程度的影响,造成了“原始分”折算成“标准分”时的不合理,也就成了成绩好的学生考不出优秀成绩的根本原因。

    在选报X考试科目时,如果选报物理的学生人数多、试卷的难度也高,其平均分就比较低;而选报化学的学生人数少、试卷的难度低,其平均分就比较高。这样“原始分”即使都是满分,物理科的“标准分”就可能是900分,而化学科的“标准分”却只能拿到800多分。如果“原始分”都是一样的130分,物理科的“标准分”一般能得到800分左右,而化学科的就可能连700分都得不到。这样看来,“标准分”与“原始分”的折算就像是货币的兑换,各个考试科目好比是各种不同货币,有各自不同的兑换率,其价值也有高低之分。

    关于X科目的选报还有一个弊端,就是一般选报物理、化学科目的学生多数都学习成绩好、学习基础强。他们的最终分数也是按照参加考试的人数为基础进行兑换的。这样就成了学习好的学生考一张试卷,用一个平均分来衡量大家;学习差的学生考另一张试卷,用另一个平均分来衡量大家。可能结果都是900分或者都是500分,但是考卷的不同、学生人数的不同还有学生的素质也不相同,这样出来的900分并不是等同的900分,这样出来的此500分可能比彼600分还强。参照系不同,得出的结果虽然一样但其实质还是不同的。

    2004年,广东省的十个高考状元,只有一个是选报历史的,其余的九个中有七个选报的是物理,有两个选报的是化学,而选报生物、政治、地理、体育、音乐、美术科目的学生一个都没有。那是因为物理、化学科的学生其他科目的基础好,他们的学习成绩一般都比其他X科目学生的学习成绩强。

    英语、语文、数学和大综合科目的考试是全体考生的考试,而X科目的考试是各科目内的考试,考试人数、质量、试卷都不一样。对于选报物理、化学科目的学生来说,他们中的60%语、数、外以及大综合的成绩都要比选报其他X科学生的好,那这四科的考试,垫底的多,分数自然就高。而物理、化学科的考试就是这些学习好的学生自己的竞争,垫底的少,分数就会相对低一些。

    2002年的高考,广东佛山某校一个化学班的尖子生,也兼报了生物科,但是因为化学和生物的上课时间相互冲突,他就没有在生物班上过课。可是高考的时候,他的生物科总分是740多分,而化学科总分只有630多分。同样的事情在2003年高考也发生了,物理班的一个尖子生也是兼报的生物科,同样没有上生物课,高考结果生物考了670多分,而物理只考了560多分。

    这样一来,老师们为了高分,在学生选报科目的时候,就都争着把成绩好的学生拉到自己的科目里来,而不愿意接收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这样给部分成绩差学生的心里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也给老师间制造了不少矛盾。

    或许会有人认为,只要物理与物理比,化学与化学比,不进行科目外的横向比较就不会有那么多麻烦。这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有两方人却不明就里,他们只看最终出来的分数。

    首先一方就是高校。高校在招生录取的时候,可不管你是什么科目,只要是高分就行。他们哪里知道他们录的600分的生物科学生和人家只考550分的物理、化学科学生间的实质性差别是什么。

    另一方就是学生、家长以及社会上的一些人。因为成绩公布的时候,是学校换算好的各个科目的“标准分”,而且没有将各个科目的差别标志出来。学生、家长以及社会上的一些人自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他们怎么知道物理、化学的平均590分可能位居全省的前几名,而其余科目的平均600分可能连全省前三十名都进不了。在他们眼里,分数高就是优势科目,分数低就是劣势科目。在选报科目的时候,对物理、化学信心不足的人当然也就选择了别的科目,物理、化学科目留下来的学生就更少、更精了,再在他们中进行对比考试的话,得到的分数自然会更加不尽如人意了。

    这样的高考模式改革根本就违背了当初改革的本意,是不值得提倡的,是需要进行制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