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大困惑 > 八、减负,减掉了前途谁负责

八、减负,减掉了前途谁负责(1/2)

    八、减负,减掉了前途谁负责

    教育的改革,实现得成功也好,失败也罢,其后果的最终承担者都是孩子。减负,是为了孩子们的幸福,为了他们能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可由于实行起来的种种偏差,和人们旧观念的作祟,让人们在减负面前无所适从。学校还好,反正是要将应试坚持到底,管他上面怎样要求,多做些素质方面的形式工作就好。孩子们没有发言权,老师家长怎样安排,就怎样行动,就是家长,在“减负”面前不知如何是好。

    .c.案例1:

    郭先生是一名普通的下岗工人。像所有他这个年龄的人一样,由于历史的原因,读书求学的大好年华在政治的动荡中生生错过,成为心底永远的遗憾,以致现在被社会淘汰。他不想女儿重蹈他的覆辙,从小就教育她,只有读好了书,将来才有出路。女儿乖巧懂事,很能理解父亲的苦衷,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高中,成绩还不错。

    郭先生说,让他觉得非常幸运的是,在女儿中考那年,虽然社会上反复宣传“减负”的好处,但女儿的学校就是不减负。郭先生表示,即便学校减负,他也会把减掉的那些给女儿补上,家里不宽裕,但买参考书、请家教的钱还支付得起,而为了让女儿多学点东西,他们再大的苦都能吃。看着孩子每天学习到深夜,做家长的哪儿有不心疼的。他们也想支持减负,可现在升学考试都要看成绩,没有成绩就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大学就没有文凭,没有文凭就找不到工作……形势逼人啊。先苦后甜,总比先甜后苦好。

    .c.案例2:

    孙女士在一家超市做营业员,工作辛苦,工资又不高。她的孩子在一家普通中学就读,成绩不上不下,目前正处在高三的关键时期。说起“减负”,孙女士是一百个支持,可却并不希望“减负”之风刮到儿子头上。为此,她反复叮咛儿子,一定要心无旁骛的读书,考进大学后再“减负”也不迟。

    高三的学生压力大、生活苦,尤其是自己的儿子所上的并不是什么重点中学,每年考上大学的都少得可怜。以儿子现在的成绩来看,不下一番苦功根本没希望升入大学。大家的智力都差不多,儿子只有付出比他人多得多的努力,抓紧每一分钟,才能不被淘汰出局。学历不高的孙女士对儿子寄予了很高的希望。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高考是人生的一大关键点,能不能把握住,关键就看可不可以安下心来吃上一番苦。

    孙女士说不出什么高深的道理,但她觉得每个家长的心意都是相通的,自己的看法颇能代表一部分家长的观念,她感觉,大家对“减负”都不大欢迎。高考迫在眉睫,过了这关就海阔天空,减负的事,不缺自己儿子一个,还是留给别人去思考吧。

    .c.案例3:

    沈先生是高中毕业,在一家国有大型工厂当工人,收入一般,他的女儿年纪不大,刚上小学四年级。

    沈先生非常支持“减负”,小孩子是天真烂漫的,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在作业题海中苦苦挣扎,他早就有很多怨言了。自己的女儿,每天作业都要做到晚上10点钟,休息不好,经常顶着熊猫眼去上课,他本想让孩子在闲暇时间多看看课外书,带着她到大自然放松心情,开拓眼界,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可是却怎么也找不到这“闲暇”。

    好在女儿的学校响应上面号召,减负了,他明显感觉孩子的书包轻了、作业少了。只是这突然间的“减负”让他有些措手不及,他还没想好要怎样帮助孩子利用好时间,怎样挖掘她的兴趣。同时,他希望教育专家们不要让“减负”停留在表面,也要多举办些活动,或推行一些其他措施促进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减负做得好了,社会大众才能接受。

    沈先生认为,可能因为女儿现在年纪还小,受升学压力的影响不大,他自己也没感到升学是多可怕的事,但要是让他站在高三、初三学生家长的角度上看待“减负”,他可能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做“减负”坚定的支持者了。“减负”不是一两天就能实现的,可决定孩子们前途的巨大战役就迫在眉睫。沈先生说,他很能理解那些反对“减负”的家长们的心情。

    .c.案例4:

    王女士是大学教师,她的女儿正在一所普通中学读初二,成绩在班里尚处前列。胡女士说,她女儿升小学时,遵照教育局的要求,各学校都取消了凭成绩上重点中学一说,将这些小学毕业生,按家庭住址,分配到就近的中学上学。

    王女士对社会各界议论纷纷的“减负”也有自己的看法。她觉得,学生背负着如此多的课业负担,并不只因为老师留作业多,学校要求升学率,还有社会、家长等多方面因素。她一直认为,让孩子建立进取乐观的价值观比单纯督促他们学习重要得多,家长的重点应放在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监督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

    作为一个执教经验丰富的教师,王女士认为,教师在“减负”工作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减负”能否减出成效,老师能不能彻底改革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至关重要的,主动学习、摸索新的教学方法,但这对一个诞生自应试制度、成长自应试制度、工作在应试制度中的老师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

    另一方面,教育还总受着用人制度的制约,用人单位重学历,教育就会重学历,如果用人单位都不再对学历盲目崇拜,教育改革才能大踏步的前进,否则,其每动一下,都会遭到老师家长联合抵制。到时,减负就像在空山中大鼓一样,只会收到“空、空、空”的回声。

    .c.案例5:

    李先生在一家甲级医院做医生,他有一个人人羡慕的儿子,在重点中学就读,成绩优秀,正忙着准备今年的高考。谈到自己的儿子,李先生难掩骄傲之色。

    治病讲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同样的病,在不同的病人身上,会有不同的表现。李先生认为,“减负”的道理和治病的差不多,也要因人而异。像自己的孩子,学习能力比较强,压力并没有让他不堪重负,反而成了他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