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大困惑 > 八、减负,减掉了前途谁负责

八、减负,减掉了前途谁负责(2/2)

刺激起他学习的劲头。因此,不能把“减负”绝对化,等同于减少作业、减少课程内容。知识与知识都是息息相关的,删掉了甲,乙就会受到影响,初中的课简单了,考试容易了,孩子们在初上高中时就会适应不过来,要尽量避免知识断层的出现。

    教育改革牵扯来的问题相当庞杂,牵一发而动全身。“减负”还意味着改革高考制度、用人机制、大众观念。否则“减负”就只能是一句响亮亮的口号。

    教育改革,改不好就会耽误一代人。减负,一定要谨慎,也一定要到位。

    .c.案例6:

    罗先生是一家合资公司的经理,初中学历,他的儿子正在上小学六年级,成绩不错。

    罗先生认为,“减负”对孩子的好处太多了,过重的课业压力,对小孩子的成长没有好处,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小小年纪就为了写作业愁眉苦脸。课外活动,对一个小孩来说,像课堂学习一样重要。

    罗先生说,他一直督促孩子学电脑和外语,这两门技能掌握好了,对人今后的发展有很大好处,可他并不会对孩子的课程成绩做什么要求。他觉得,只要调动起孩子的兴趣,就不用再额外给他加压,他也会主动地去学习。

    “减负”之难,就难在了高考上。在罗先生看来,即便现在都在实行高校扩招,人们念大学的机会多了,高考这根“独木桥”也宽了不少,但竞争压力却不会因此有半点削减。有大学文凭的人多了,用人单位就会优先考虑重点大学,重点专业毕业的学生。而家长们对高考的忧虑一天放不下,就会一天不停止对“减负”的抵制。

    .c.案例7:

    赵女士在一家公司担任会计,女儿正在念初三,成绩一般。

    虽然孩子正在升学的关键时期,但赵女士却举双手赞成“减负”,只是鉴于目前推行的“减负”尚停留在口号阶段,她对“减负”的态度,又是相当矛盾的。

    作为一个母亲,她不忍心看着孩子为了学习那般辛苦,但又害怕孩子做少了题目,成绩排在了别人后面。考试制度,用人单位的招聘标准都实实在在的摆在那里,让做家长的想“减负”都不敢。而现在到处都在提倡的“减负”,实际上恰恰是为“增负”做准备,死记硬背的考察项目少了,活学活用的题目多了,考试的难度也增大了,学生们只好做更多的题,来提高能力。

    赵女士无奈地表示,减负之后,孩子的学习强度更大了。

    .c.案例8:

    刘先生是一名大学教师,他的女儿还在上小学三年级,成绩很好。

    刘先生觉得,玩就是孩子的天性,学习也要顺着他们的天性来,这样,孩子们才会爱学习。尤其对年纪小的孩子来说,让他们轻松自在地生长对他们以后的人生都有很大的好处,他就从来不给自己的孩子做什么硬性规定,安排时间计划。

    和大部分家长不同,刘先生认为高考并不是孩子学业压力大的罪魁祸首。

    很多家长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刘先生说,他们喜欢把自己未竟的梦想强加到孩子身上,看着他们实现。一部分家长自己没有通过高考的独木桥,没有机会享受高等教育,就希望孩子代替自己成功挤过独木桥,这些家长应该好好反思。在他看来,教学压力的根源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极性的教育结构上。

    虽然支持“减负”,但刘先生还是对“减负”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深表怀疑。他觉得就目前来讲,教育部门还没有确立出“减负”的主导思想,以致现在大家对“减负”的目的都众说纷纭。他觉得,做任何事情,大家都首先要端正目的,要不然就无法团结成强大的力量。并且,“减负”应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发展特点制定出完备的方案,不能搞一刀切和整齐划一。

    .c.案例9:

    吴先生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他的女儿在读初二,成绩平平。

    吴先生非常支持“减负”。他觉得,“减负”除了减掉作业外,还要减掉那些意义不大的课程,他觉得很多课程的设置都是多余,比如思想道德课和体育理论课。他不认为一本薄薄的课本就能对孩子的思想起到什么作用,社会和家长潜移默化的教育对孩子思想的影响可比一本书大得多,上这样的课纯属浪费时间。他也不相信背会了体育理论就能让人身强体壮。作为家长,他也希望教育能减减自己的负,那些没有多大用途的教科书就价钱来说,也是家长们不小的负担。

    吴先生还说,这负不管怎么减,都不能忽视分数,老师们在课堂上教好点,孩子们认真听些,知识掌握好了,就用不着做那么多的题。总之,提高学习效率是关键。做作业也要少而精,糊里糊涂地做十道题,不如搞明白一道题。这要靠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c.案例10:

    霍先生是待业画家,女儿在私立学校上高中,成绩优异。

    霍先生是“减负”一说的反对者,他认为应试教育很好,应该继续存在下去,只要不是太极端,不给孩子造成太大的负担,还是可以接受的。改革的实施要理性,不能非黑即白,不许办补习班,不许给小学生留作业,这样的“减负”无非是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当然让人无法接受。

    “读书无用论”也在“减负”的呼声下死灰复燃,对孩子们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霍先生说,他也知道“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但并不认为一个“减负”就能让中国教育走出困局,解决目前只重分数的教育难题。

    因为“减负”忽视教育万万不能,高考在现在,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将是国家选拔人才的最好办法,它的作用不能取代。

    虽说不支持“减负”,霍先生也没打算给孩子“增负”。他认为,孩子成绩的好坏关键还是看他自己。如果他自己有心学,不用“增负”也能学好;如果他不想学,那家长怎样给他“增负”他也不会学。但他不排除到高三为女儿请家教补习功课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