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大困惑 > 七、减负,究竟是在哪儿碰了壁

七、减负,究竟是在哪儿碰了壁(2/2)

蛇咬,十年怕井绳,在饱受了唇枪舌剑的讨伐后,“减负”成了各个学校唯恐避之不及的洪水猛兽,不仅不敢再提及“减负”二字,还以更饱满的精神重蹈应试路线,向学生施压,加重课业。

    现在的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家长们根本不可能不为孩子的未来操心。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要想当上这“状元”,就大多数人来说,还是要过高考的独木桥,否则很可能连入行的机会都没有。考大学,读硕士,读完硕士读博士,既然知识改变命运,学历当然要越高越好。就业压力大,芸芸众生任由企业挑拣,虽然越来越多的企业都意识到能力是硬道理,但中国人口多,在能力强学历又高的人中间挑选仍有很大的余地。文凭不是万能,没有文凭却万万不能。

    减负来了,和减负相应的各项制度却没能建立起来。在这种条件下,有哪个家长敢拿孩子的前途幸福当试验?应试教育实施了很多年,突然间将它改革掉,又没有和它同样成熟的素质教育来填补它的空缺。孩子的教育容不得半点闪失,既然应试教育已经稳稳当当地走了那么多年,又是最贴切高考的教育方式,当然还要督促孩子在应试的道路上继续前行。更何况,如今这文凭早已沦为混饭吃的最基本条件。

    一些中国人喜欢念美国教育的好,讲美国教育的优越。美国的孩子不用为三天一大考、两天一小考担心,也不用生不如死地在题海中苦苦挣扎,他们的个性不会受到压抑,还有大把的时间做他们喜欢的事,锻炼能力。他们既不用那么辛苦,又不会背负“高分低能”的恶名。但这归根结底是由美国的制度决定的,美国人喜欢喊自由,追求文化价值的多元化,和我们的传统截然不同。

    相人才本应就像到市场中买电器,不能只看看包装,摸摸外壳,问问是不是正规厂家出厂,考虑下是否是名牌,还要打开开关,现场试用一番,看机器能否正常运转,是不是如广告中说的那般性能良好。而我们的纳贤者就像粗心的消费者,只翻了翻出厂牌,打量下外观就兴致勃勃地搬回家了,至于东西能不能用、好不好用还要等些时日才能看出来。有时候,即便东西不好用,也没关系,守着名牌的标志,看着说明书上“某奖”的历史,心里也就相当舒坦了。

    其实,就现在来说,考试是最公平也是最可取的选才办法,标准化的试卷往那里一放,让其他人为因素的干扰无法作用其中。无权无势的孩子和有权有势的孩子平等地坐在一个考场里,做同样的试卷,等待着被同样的答案体系评定,以分数论高低,考得高的上,考得低的下。就目前来看,还没有那种人才选拔制度在公平性上能和高考相提并论。高考的存在,让广大贫寒子弟有了和权势弟子同场竞技的机会,也给了他们一个通过自己努力改变命运的机会。在社会诚信还远没有实现的今天,这样的制度自有它无可取代的优越。

    从小方面看,“减负”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重新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兴趣的缺失造成动力的匮乏,而所学与现实的脱节又让“读书无用论”在学生中间重新抬起头来,很多学生都搞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将那么多精力花在学习派不上用场的知识上。当考试成为他们学习的唯一目的,怎样得高分、如何运用考试技巧就成了重中之重,而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克服困难的乐趣就被丢至一旁。学习本应是苦乐结合的,但在疲惫不堪的应考中,学习之乐被层层地过滤开去,消失殆尽。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厌学的远比好学的多,只要一有机会,学生们就会推开书桌,丢掉书包,欢呼雀跃而去。走在放学路上的孩子,比走在上学路上的明显要快乐活跃,仔细观察,他们的脸上还带着“这一天总算熬过去了”的释然。

    “减负”了,教育检查团隔三差五地到各个学校进行检查,看看老师们是不是有违规定多留作业,领导们是不是又大着胆子补课加课。其实,对那些摸索出学习趣味的孩子来说,就是让他们整个人都扎在书堆中,他们也不会察觉到一丝辛苦,而对那些嫌恶学习的人来讲,即便一天只学10分钟,都会让他们苦不堪言。

    孩子们盼减负,却也清楚知道不能减负,尤其是那些高考迫在眉睫的高中生,更是不敢减负,就算老师家长放过他们,他们也会自觉买来习题集参考书。这些诞生在竞争年代,生长在竞争年代的孩子,都知晓竞争失败的可怕,为了避免这一严重后果,他们咬紧牙关在书桌前苦苦支撑,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对“学海无涯苦作舟”类的感叹麻木。

    “减负”就好像是一辆困在密室中的马车,无论往哪个方向走都会碰壁,只能小心翼翼地在原地转圈。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减负”与其说是实在的改革,不如说只是美好的理想,学生们注定要背着沉甸甸的课业包袱,在书山上匍匐好一段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