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十二章(6)(1/2)

    第十二章(6)

    6. 中国的暗示

    日本曾经在近代两次阻止中国的崛起,一次是在中国洋务运动的时候,即1894年的甲午战争;另一次是在1931年,即“九一八”事变,当张学良完成东北易帜之后,中国国民党政府完成了法律意义上的中国统一,而日本终止了中国统一的梦想,重新扶植了一个伪满洲国,也就重新分裂了中国。

    当法国、英国和俄罗斯企图阻止德国崛起的时候,德国使用强大的武力证明了德国崛起的不可阻止;美国和前苏联也曾分裂德国,但一旦冷战结束,德国立刻重新统一,这也证明一个大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统一性。中国同样是一个大国,而且就其在东方的地位而言比德国在欧洲的地位更重要。当几个大国企图阻止另一个大国崛起的时候,往往会带来噩梦,这一点是德国在二战中留给西方最重要的教训——当一战结束后,法国企图使用传统的肢解国家和压榨财富的手段来瓦解德国,德国仅仅过了20年后就报复了法国。

    不要企图阻止、分裂中国,毕竟中国是一个传统大国,他的历史尽管尊崇和平,但他也同样有强硬的时候。西方也许认为,中国历史上多用贿赂、婚嫁、赏赐财富的手段安抚周边藩属国,而不倾向于采用军事手段,但这是因为中国历代多认为这些手段要比军事征伐节省资源和国力,而不是不具备军事手段。当然,中国的文明中的确有阴柔的一面,但在观察中国2000年的历史后,会得到这样的判断,一旦中国人认识到过于阴柔的危害,或者认识到所有和平的手段都无效的时候,就会不得不采取完全对抗和惩罚手段,这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如1937年后,中国全民族意识到中国已经完全不可能与日本达成和平,也不能依赖国际社会的关系来保障中国的利益的时候,中国就会进行殊死的抵抗,抗美援朝、抗美援越、中印战争和中苏边境冲突都表明,只要中国实力稍有恢复,中国就会在和平努力失败后诉诸武力解决。中国的警告已经很明确:国际社会不要欺人太甚,否则会为此付出代价。

    7. 相信中国

    中国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国家。

    因为这个国家的历史一再证明,它总是在危机过后迎来强大。对中国大一统的各个朝代进行研究,可以大体得出这样的规律:自秦帝国统一中国以来,历经汉、晋、唐、宋、元、明、清这样几个大一统时期,总体而言,中国越来越强盛,而不是历经几次危机后就一蹶不振。在世界历史中,所有大国几乎都是经过一两次危机或全面战争后就会崩溃或者衰落,只有中国是一个例外,每一次经过分裂、危机之后,它都如同又注入了新鲜血液,版图越来越大,国力越来越强,到了宋元明清时期,中国两大统一朝代间四分五裂状态的延续时间越来越短,进而变成一个大一统更迭另一个大一统的状态,这实际上体现了越来越成熟的历史状态。

    在冷战中,庞大的前苏联仅仅70年就分崩离析,而中国同样完整地经历了整个冷战时期,中国与前苏联的国力相比几乎无法相提并论,但中国在冷战中没有丢失一寸领土,国家依然完整,相反,距离冷战结束还有十年的时候,中国成功地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了改革,外界的风云变幻可以说没有影响到这个伟大的国家,它在整个冷战中自始至终都在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这是一个既能保持自我独立的国家,也是一个在世界变幻莫测的漩涡中游刃有余的国家,在这个世界中你还能找到第二个这样充满自信和智慧的国家吗?

    庞大而强盛的帝国是怎样崩溃的?

    考察历史中的大国可以总结出有四种类型:一种是帝国在达到鼎盛的时候仍然抱有更大的野心,对周边世界利益的贪婪促使帝国不能量力而为,导致帝国力量消耗在纷争中;一种是庞大得失去对手,帝国威力开始消耗在日渐盛行的享受、**和民力凋谢中;一种是在与其它大国角逐中失败,或毁于一旦,或逐渐衰败;一种是源于内部分裂的种子,也许这种基因在帝国建立之初就已经种下,也许在是帝国内部权力纷争的结果。

    当然,崩溃的因素往往不是唯一的,因为一个帝国的存在实际上是一个保持各方面平衡的体系,而一旦失去这种平衡,原本处于平衡状态的各种因素就会形成错综复杂的矛盾,结果就是一幅美丽的帝国风光变成各种势力角逐的丛林。

    我们远征的舰队折兵损将;

    火光在沙丘和岬角熄灭:

    看,我们昨日所有的辉煌,

    犹如尼尼微和蒂尔已经消亡!

    上帝对国家的审判,

    请再次将我们饶恕,

    我们不能将上帝遗忘,不能遗忘!

    我很忧虑,这个伟大的国家将走向何方?

    这是大英帝国全盛时期的诗人吉卜林在《退场》中的诗句。正好在一个世纪前,是大英帝国的维多利亚时代,也是帝国的全盛时期。那时帝国的统治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4,英国几乎控制着世界所有重要的航道、海峡,在世界各地拥有很多战略要塞、补给基地等。英国的商业利益遍布全球。那时英国认为必须建立一支世界最强大的海军,规模应该相当于世界第二大和第三大海军的总和,只有这样它才能保持海上控制权,保护英国的海外利益。英国也和今天的美国一样在全世界到处建设港口、基地、储备仓库、通讯设施等,一时之间似乎大英帝国可以单独对全世界开战。但在20世纪一开始,英国似乎就开始厄运连连,在南非丛林中,30万英帝**队竟然无法取胜——这倒是和美国在越南战争颇为相似。

    讨论的主题最后总会落到这样的问题上:如果是这样,那么今天的美国也同样是一个不可避免要衰落的帝国,还是它会创造奇迹,成为一个恒久的世界核心?

    英帝国诗人吉卜林在维多利亚时代就警告英国不要过分扩张,他也许是像法国预言家那样具有超人的预见性,也许只是一种巧合,但他的感觉还是正确的,正是从20世纪开始,大英帝国开始一步步走下坡路。我们现在就要成为诗人,预见一下美国这个庞大而繁荣的帝国的未来。

    现在的美国正如同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势力庞大,如日中天,但美国国防部的官员一直在抱怨,他们的兵力太少,而美国分布在全世界的战线又太长。显然,任何成为世界第一的帝国都会面临一个历史命题:必须要防止其它竞争者超越自己。这就需要时刻保持对其他国家的遏制,必要的时候要给予打击,以求摧毁其挑战能力。问题是挑战者众多,世界各地的矛盾又总是与美国的各种利益纠缠在一起,所以美国的战线非常长。

    衡量帝国力量应该用的是相对值。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指出,“美国应从三个角度看待自己。从军事角度看,是的,没有国家可以与美国抗衡。从经济和科技角度看,这似乎是一场势均力敌地较量。在经济重要性上,欧盟现在与美国旗鼓相当,甚至略胜一筹。中国迅速崛起,使东亚的均势发生了变化。仅仅几年前,美国的互联网流量大约占全世界的45%。去年国际电信联盟公布,美国的份额已降至29%,与欧洲相同,低于亚洲的31%。这一点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实力的转移通常先于军事实力的转移。”③

    第三个角度是在思想和文化,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软实力”领域。“几年前,许多专家说一切事物都在美国化。美国企业巨头、华尔街金融模式、迪斯尼世界、蓝色牛仔裤和美国有线新闻电视公司席卷了全球。当时我就认为,以此对思想和文化进行衡量实际是一种肤浅的看法,和好莱坞本身一样肤浅,现在我仍这么认为。”

    在全球化的世界中,以往帝国没有的问题就是如何建立一个全球确认的统治与管理标准,包括经济和技术标准,这是有效的帝国保障——建立在标准模式上的世界总比一个纷乱的世界更易于管理。但这个标准还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因为美国还没有强大到可以取消其他国家的政府。

    结论也许就是——美国是第一个全球化中的核心帝国,也是超越世界历史中任何大帝国的国家,但它不是最后一个。

    它仍然是一个平凡的帝国,也就有衰落的一刻,而且时间就在今后的100年内。原因就是其他挑战者的脚步接近的声音已经传来了。在过去的50年中,美国与欧洲、中国、日本甚至印度的差距在缩小而不是扩大。

    对帝国的兴衰而言,无非有两种归根结底的原因:一个是内在的因素,一个是外界因素,印加帝国的消亡明显是因为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而罗马帝国的衰落则更多地是由于内部原因——它权力中心的分裂是拜占庭帝国形成的原因,它失去战斗力的罗马军团是导致日耳曼人大举侵入的直接原因,失去竞争力的经济是导致地中海其它经济中心兴起的原因。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国界的作用也就日渐消失。一个国家的内政、经济往往和世界其他国家紧密相连,1997~1999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是最近一次的影响全球经济的危机,它不是一国国内的金融现象,而是波及整个东南亚和世界其他地区。索罗斯将它比喻成一个大铁锤,从东南亚开始,到香港、日本、韩国,再到中国,然后是俄罗斯,直到相隔一段时间后的墨西哥和巴西,大铁锤扫荡整个亚洲大陆,然后再摆向了美洲。美国的联邦储备局则很好地抵御了这次金融海啸,而中国也由于相对隔离的货币政策而损失较少,整个东南亚由于各自之间的紧密联系而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它们之间的国界实际上只是政治国界,而非经济国界,这就从实际意义上否定了国界的完整性,也就等于将原本相对隔断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直接联系起来。当一个国家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在国家兴亡问题上统一起来后,这个国家的一举一动也就和它的竞争者们紧密相连了,这导致现代国家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它是否有竞争力,而对传统大国来说,是否拥有权力中心位置就同样决定于它拥有多少竞争力。

    二战后的美苏冷战状态实际是典型的现代大国竞争状态,由于核威慑的存在,大国之间不大可能发生直接的战争,那么冷战就成为竞争的基本状态了。在未来,这种状态很可能得到继续,因为它存在的主要条件还存在,人类社会对核力量的恐惧还是大于对利益的直接兴趣。

    前苏联最终失败了。但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前苏联失败的结论仍然是最值得思考的东西之——任何国家永远会处在两种状态中,一个是竞争的压力,一个是力量构成的流动性。也就是说国家的强盛程度意味着承受压力的能力大小,也是决定财富、知识流向的关键。

    美国对前苏联的战略就是用不断加大的军备压力来迫使前苏联国内的财富不断用于军备竞赛中,从而无力再加强其它方面,这就像一个甲壳虫,虽然不断地增强甲壳的厚度,但内部却越来越空虚,终有一天会由于这种空虚而导致全盘的崩溃,美国人非常清楚这一点、前苏联的经济制度无法提供与美国同样的生产效率,只要不断地增加压力,早晚有一天前苏联会在内部失去平衡,并且,这种失去平衡的倾向会日渐明显,以至可以大致估测出它的来回。这就是杜勒斯所说的:“把希望寄托在第二三代身上”。如果以杜勒斯那一代人算起的话,大致经历了30~40年 的时间,正如杜勒斯所言。这也可以说,前苏联从一开始就已经输了,对于素以变幻莫测而闻名的国际政治来说,如此准确地预测到一个大国的兴衰,是说明杜勒斯是一个天才呢,还是说明前苏联的这种制度的失衡性太过明显了呢?

    如果你看一下1795年的世界地图就会发现,那时世界上有三个庞然大物:东方的大清帝国,北方的俄罗斯帝国和西方的奥斯曼帝国,这三个大帝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如果单以版图而言,这三者几乎占去了当时政治主权国家面积的一多半,而西欧的英、法、德、西班牙等国看起来只是偏安于世界的边缘。然而,世界未来的命运却正是掌握在这些面积不大的小国中,他们被称之为列强,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三个大帝国没有成为世界的主宰而这西欧的几个小国却成了主人呢?

    显然从地域、人口、经济规模上来看这三个大帝国都是无与伦比的,恐怕只有罗马帝国、波斯帝国这样的古代帝国才能与之相提并论,但从另外三个掌握人类未来的重要领域来看,这三个帝国却成了偏远落后之地。这三者是:人文哲学思想领域、科技水平和经济制度。人文哲学思想是衡量人类对自身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