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不仅仅是救助(2)(1/2)

    不仅仅是救助(2)

    这一判决使得无家可归者问题在迈阿密县家喻户希一场声势浩大的,上至政界,下至民间各界的,对无家可归者的服务支持声援的运动开始酝酿展开。而当时的迈阿密县长亚历克斯·佩内拉斯是县委员会委员,也是该运动在政界的倡导者。

    亚历克斯·佩内拉斯试图通过开设新税项,以增加收税收的方式,来弥补财政的不足,将款项投入到资助无家可归者计划中。在私营企业界,《奈特里德》报业集团已退休的首席执行官、小阿尔瓦·恰普曼也是该运动的强有力的支持者,在他的号召下,企业界筹集了数百万美元的资助资金。

    从“波廷杰”裁决下达到1999年间,迈阿密县陆陆续续向无家可归者计划投入了1.3亿美元,用以建造无家可归者的“庇护所”,不过这个字眼在一些政界人士看来总是那么地刺眼,后来就改称为今天的无家可归者援助中心。

    两间援助中心的建立,使得无家可归者有了安身之处,但迈阿密-戴德县并不满足于此,毕竟长贫难顾。于是,一种更为详尽的连续性关怀模式在当时也被同步地开发出来。如今的迈阿密,无家可归者的人数正在不断减少,也是少矢个该计划取得较好成效的地方之一。

    布劳沃德县其实是响应“波廷杰”的裁决较慢的县之一。而最开始建立无家可归者援助中心时,由于当政者的考虑不周,而使得后来的事情发展得一团糟。当时的“帐篷城”所在地的褪色黄方框形象地证明了这点,建造庇护所牵涉的政治本身就是一件相当微妙的事情。

    按照最初的设想,在劳德代尔堡市市中心的一个停车场,设立一个无家可归者的安全地带,那本是希望在找到永久性庇护所场地前救急用的。当该地带迅速发展成“帐篷城”,而“帐篷城”又很快成为了该市和周围地区无家可归者的圣地时,矛盾就随着人数的增加、时间的推移而日益地尖锐起来。

    首先,“帐篷城”有损市中心市容就使得政界人士惴惴不安。帐篷下的恶劣条件在任何驱车途经的人眼中一览无遗。市民们也都纷纷致电市政厅抱怨,无家可归者在市中心闲逛令他们感到很不自在。

    有了这个前车之鉴,永久性庇护场所的选址就变得十分艰难。“帐篷城”这个活生生的样板,使得人们都非常担心,如果新的庇护场所选在自己的周围,情况将会是怎样的呢?情况到了后来越来越糟,“不得在我后院”建造庇护所的呼声越来越高,最后闹得满县风雨、怨声载道。官员们全力搜寻所有可以得到的土地。但是无论县里建议用哪块地,代表该地所在地区的市委员会委员都会竭力阻挠。

    要么就是被选中的地方地价太贵,要么就是遇到数以百计的居民联手反对抗议。在选择土地这个问题上,事情进展陷入了一个僵局,基于对“帐篷城”的坏印象几乎使选址泡汤。不过,这样倒也有其正面的效应。这些事件促使无家可归者的问题在布劳沃德县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去关注。以前在大家眼里不曾存在的无家可归者,那时似乎就一下变得那么的显眼,几乎在该县的任何角落到处都可见他们的身影。“帐篷城”使无家可归者问题成为日常现实,触目惊心。

    这个事情被亿万富商韦恩看在眼里,他许诺自己将拿出100万美元资助尚未建造的庇护所,同时也设法在劳德代尔堡市的企业界再筹集300万美元。他甚至还主动提出,如果县委员会通过一项专款援助无家可归者的税收提案,他就再捐助100万美元。这些举动,都极大刺激了政界人士。县委员们抓住了这个良机,于1998年投票通过在汽油税上加1美分。

    这些县委员们心里还有另外的算盘。迈阿密-戴德县当年就是以增加新税赋而充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