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十(1/2)

    “壬午除夕”

    在“甲戌本”的题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书眉上,即有“脂批”云:“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常)哭芹,泪亦待尽……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本(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矣”字为全批之末行:隔开半行空隙,另行书写“甲午

    八日(月)泪笔”六字。

    胡适先生据此考断雪芹逝于“壬午除夕”,明文清晰,应无疑问。

    后来,我发现《懋斋诗抄》,内容证明癸未年敦敏还与雪芹有联系的诗句,不可能卒于“壬午除夕”,应是“癸未”之误记(并举过清代名人误记干支差了一年的实例)。但是,前些年有人提出:那条眉批不是一条,是两条相邻而误抄为一;“壬午除夕”四字本是前一条的“纪年”,与芹逝无干……云云。

    这种论调,能成立吗?

    第一,“壬午”二字,书写为第二行之末,而“除夕”二字书写为第三行之端:这明明是批语的正文,语气紧相贯连。

    第二,遍查“甲戌本”、“庚辰本”等本的眉批,凡“纪年”“署名”或二者兼具,一律提行另写,从无与正文连缀的例外。这就完全排除了那种论点——硬把批语正文说成是“纪年”,因而将一条批语割裂为两段。

    其实,只要平心静气,体会一下文情语意,这种批本不难读,从“泪哭成书”说起,直贯“泪尽”人亡,书未完,终生大恨。倘若在这样的感情的激动之下,在标题上只写一句——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

    那么,当此一年已尽,百感交膺,此人忽欲捉笔批书,而这大年夜里,已然开笔,却写了这一句“秃”话,立即打住——这叫什么文字,什么情理?

    更何况,检遍了批语,壬午年春、夏、秋,各有多条批语存留,而单单只在这个重要的大节日,却只有这么僵硬言词,了无意味情肠,这符合“脂批”的文字风格吗?

    又,“假设”真是在守岁不眠的漫漫寒宵就只写下这么一句,那再看“下一条”,直到“甲午八日”这才又“接云”——这合理吗?(有人又把明明白白的“甲午”说成“甲申”,是受“靖本”的骗,“午”“申”二字绝无相混之任何可能。)“甲戌本”正文记明“至乾隆甲戌抄阅再评……”可知,乾隆十九年已有重评清抄本。敦诚《寄怀曹雪芹》诗云:“不如著书黄叶村。”此乃乾隆二十二年丁丑之作,而“庚辰本”上有单页写明:“乾隆二十一年丙子五月初七日对清。缺中秋诗,俟雪芹。”至庚辰,为二十五年,已“四阅评过”。次年辛巳,再次年即壬午、癸未了。雪芹因后半被毁(“迷失”),努力重写——所谓“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也,表明他在病中亦未放弃成书的大愿(“书未成”是未全部补齐,尚有残处尚待收拾。并非半途而废),有何可疑?

    诗曰:

    壬午重阳急“索书”,何来“除夕”又研?

    批书也是泪为墨,割裂全文果是乎?

    林四娘

    《红楼》书至七十八回,写到晴雯的屈枉悲剧,感动了当时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