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红楼梦十二层-周汝昌 > 第八层 《红楼》探佚(2)

第八层 《红楼》探佚(2)(2/2)

小说史略》中首次创用此词,并用为衡量续书的优劣的一大标准。

    “伏线”者何?即是小说作者的一种叙事的艺术手法——前文以某种形式的暗示,遥遥隐射于后文的故事情节之发展变化(或呼应,或反跌,运化不一)。

    这种手法,在脂砚笔下不时点出喝醒,其所常用的说法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鲁迅先生讲授小说史,时在民国之初(当时谓之“洋历”“西元”的20世纪之20年代之始);即首次印制讲稿,也是早在1923年的事(见《史略》题记、序言)。

    那时《石头记》古抄本如“甲戌本”尚未出现于研者手中——胡适先生收得“甲戌本”已是民国十六年,即1927年夏(购于上海)。如此看来,鲁迅并未见及后出的这种手抄本的“脂批”,他只引用有正书局石印“戚蓼生序本”,也不知那是属于脂砚批本的一种。故此我以为“伏线”一词一义,是先生的研悟首创,十分重要。

    这儿有一个问题,宜先加说明,庶免误会,即:鲁迅也曾引及俞平伯的《红楼梦辨》(1923年初版)中有关八十回后情节的讨究,但他在当时不及自研,却为俞说所误——盖俞先生未能识透“戚蓼生序本”中所存原批语所透露的“后半部”情节即是雪芹原著,而误认为此乃高鹗伪续四十回以外的又一续书。于是,俞氏遂不知“伏线”之义,将诸般“伏脉千里”的“草蛇灰线”的暗笔,皆视作另一续书的明笔了。这个分别甚大,不容混同。这也就是我把“伏线”的认识与理论的正式提出权,归于鲁迅的根本理据。

    鲁迅引叙俞说的一段文字,今录如下:

    续《红楼梦》八十回本者,尚不止一高鹗。俞平伯从戚蓼生所序之八十回本旧评中抉剔,知先有续书三十回,似叙贾氏子孙流散,宝玉贫寒不堪,“悬崖撒手”,终于为僧;然其详不可考。

    是则《红楼梦辨》的抉剔,本应是该探索原书后半的工作,却自己否定了此一工作的性质——由此影响了真正为原著探寻佚情的研究工作的开展(既是“另一续书”,何必深求……)。这是“红学”史上一件可惜的事情。

    因此,我们还应着重提出,鲁迅着眼的不是续书的情节,而是原著的伏线。

    此点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