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两个结局(2/2)

嚼了半日,笑道:“虽有一点茄子香,只是还不象是茄子。告诉我是个什么法子弄的,我也弄着吃去。”凤姐儿笑道:“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钉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刘姥姥听了,摇头吐舌说道:“我的佛祖!倒得十来只鸡来配他,怪道这个味儿!”

    贾宝玉、清朝皇帝就是这样的“茄鳖”,“倒得十来只鸡来配他”,故而“怪道这个味儿”。

    清朝的政治历史也可以说是满汉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大阶段:

    1.雍正之前。这个时期的斗争主要集中在上层建筑内部。没有汉族统治阶级的帮助,满族不可能顺利地建立起他们的统治。

    2.从雍正到太平天国的失败是第二个时期。这段时期,汉族被排除在上层建筑之外。或者确切地说,汉族对于军国大事没有发言权,被取消了发言权。在这段时期之内,汉族的有识之士显然采取了下层路线的办法。联合地方上的豪绅,发动农民起义。

    3.从太平天国失败到辛亥革命,可以认为是最后一个阶段。这个时期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西方势力的涌入,双方在对付洋人这一方面转而采取了合作的态度。当然,说来好笑,孙中山最早的支持者不在国内,而是所谓爱国华侨。

    给整个腐朽的封建统治最后一击的,说来惭愧,并不是当前耀武扬威的爱国主义小丑。最后埋葬中国长达两千年封建制度的,这最后一铲子土,准确说来,是万恶的英国殖民主义者。揭开满清王朝的棺材盖,使其中的僵尸风化的,就是无恶不作的鸦片贩子。鸦片烟枪击溃了不可一世的封建社会的道德外衣,是人们看到这个社会的躯体早已腐朽,臭不可闻。

    这就是说,如果暂时把小人物的所谓“民族自尊”放在一边,我要说,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事实上说,英国人一手挑起的鸦片战争,对于打击满清王朝的中央集权,的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至少马克思也是这个观点。至于当前有的人说什么非殖民地不能救国,则又过于偏激了。既然这样的讨论过多地涉及了历史之外的现实政治,我们的讨论还是到这里告一段落。

    我所需要说的事情是,曹雪芹的视野主要集中在第一个时期。虽然他在乾隆的统治下度过了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但是就历史来说,乾隆早期是一个过渡。一方面,汉族政治家还没有完全苏醒过来,对于满清一劳永逸地把他们排除出统治核心这样的事实还需要加以接受;另一方面,走下层道路,进行准备,也还需要一段时间。曹雪芹只是看到了表面上的太平盛世蕴藏着严重的统治危机。但是大规模的反清斗争,他老人家还是没有看到。

    比较有名的白莲教起义,是在乾隆晚年爆发出来的。要是曹雪芹像哥白尼一样,把他的作品隐藏在其逝世之后才发表,他只要再多活上四五十年,或许就能看到这些可爱的麻烦了。不过话说回来,人生七十古来稀,这个时候曹雪芹也非得**十岁不可。

    但是从清朝的兴衰来说,乾隆的确是最后一个太平皇帝。其实在他晚年,已经不是那么太平了。在乾隆之后,各地的起义不断,再加上列强的侵入,一直到浦仪退位,大清何尝舒服上一段时间。

    我比较感兴趣的事情是,既然曹雪芹没有看到这些以后的混乱局面,那么他又给他的作品安排了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呢?

    据说最后贾宝玉的下场,似乎看来是个悲剧,但是其实是场笑话。我比较赞成这样的说法。清朝的统治者,尽管在关外打得不亦乐乎,但是其实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本事。据我所知,明朝在关外最大的军事行动,兵力没有超过十三万。而且也没有怎么打。如果明朝将士团结起来,平伏满族叛乱还是有把握的。问题在于当时明朝内部统治危机的需要,大多数人决定出卖皇帝,重新组织中央政权。

    但是清朝基本没有什么新的主张。不仅如此,因为汉族士大夫试图变革政治,将会影响满清贵族的既得利益之时,还遭到了清洗。

    所以曹雪芹不可能对贾宝玉抱太大的希望。在结尾,种种的迷雾将被揭穿,贾宝玉诚然如文中所说: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但是另一方面,从个人的修养,从人性这个角度说,恐怕贾宝玉还是有一些新东西的。例如贾宝玉反对理学,讨厌与士大夫阶级往来。而且似乎还对当时的官僚体制颇怀不满。但是不能过高地估计这个人物形象。特别是结合到教育改革,如果拿贾宝玉做青少年的人生导师,就不符和时代的要求了。还是要以马克思、**的著作为标准。

    这就是说,贾宝玉最后也是一个否定的结局。

    最后,谈一谈所谓情榜的问题。书中这样描写:

    ……进入门来,只见有十数个大厨,皆用封条封着。看那封条上,皆是各省的地名。宝玉一心只拣自己的家乡封条看,遂无心看别省的了。只见那边厨上封条上大书七字云:“金陵十二钗正册”。宝玉问道:“何为‘金陵十二钗正册’?”警幻道:“即贵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册,故为‘正册’。”宝玉道:“常听人说,金陵极大,怎么只十二个女子?如今单我家里,上上下下,就有几百女孩子呢。”警幻冷笑道:“贵省女子固多,不过择其紧要者录之。下边二厨则又次之。余者庸常之辈,则无册可录矣。”……

    这就是说,似乎只有三个册子而已。有的人说情榜上有多达一百零八位,这就不知是有什么根据了。另外,似乎每册的人数也就是十二名。如果人数不是十二,那么似乎问题就不同了。但是既然提到这个人数问题,那么更加棘手的问题是,贾宝玉是否榜上有名呢?一般说,别人没有都行,贾宝玉看来是非有不行。问题在于贾宝玉与其他人不同,多少是个男人。那么这个男人又归入哪个“册”中呢?这样一来,情榜的总数就不是偶数,而是奇数。

    所以我认为,“情榜”之说实属虚幻。作品的最后,很有可能是一篇古风,就像其他作品惯常的那样,做一个总结。其中恐怕要对主要角色做一个评价。至于这个“情榜”,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和前面提到的“金陵十二钗”等的册子是什么关系,这些都需要谨慎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