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两个结局(1/2)

    以上大致论述了一下出现在《红楼梦》中两个不同的“联盟”,其历史的意义也得到了说明。而两个联盟之间对立的实质就是平民与贵族之间的对立。矛盾集中在皇帝身上爆发出来。这个历史过程,可以说,每个社会,从封建制度过渡到市民社会的时候都会发生。只不过有的时候皇帝支持平民,有的时候则支持贵族。在中国,就清朝来说,皇权最终倾向贵族。

    在两种对立的社会力量之间,作品还是有侧重的。“木石前盟”显然占据主导地位。而“金玉良缘”则是附加的一条辅线。

    在认识了这个问题之后,可以说,理解《红楼梦》的大门也就基本上打开了。政治历史说一经确立,似乎被动摇的可能性很小——如果这种观点是正确的话。我实在看不出来这个观点会有什么不正确。与历来流传很久的“人情说”相比,政治历史说要牢固得多。其实一直以文坛宿主自居的“非作家”,本身才是不折不扣的骚烘烘的“**文丐”。当然,这些家伙的所有打情骂俏,对于我国民族文化的进步都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的确不能等闲视之。

    如果没有其他的问题,下面的工作将是繁琐而艰巨的。要深入作品,条分缕析,分析作品的细节。但是这个工作看来只能一点一点地来做了。提纲挈领式的论述,基本告一段落。下面要就“木石前盟”这个基础,完成大厦本身。但是既然工作量这么巨大,或者说这么琐碎,我不认为会有更多的读者感兴趣。但是如果我有时间,就不妨写出一些来,不敢说是绝对真理,但是要说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就不错了。

    现在还是先来看看这个问题,也就是历来读者最关心的问题,即所谓作品结局这样的问题。通过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到《红楼梦》与历史发展保持严格平行的关系。这样一来,就自然得到了两个平行的结局,一个是作品中艺术的结局,另一个则是历史上现实的结局。

    历史的结局,满清的结局,这个方面倒是没有什么不确实的地方。只要翻翻历史,一切就都清楚了。但是问题在于作品的结局,这的确是非常令人感兴趣的一个话题。

    首先还是要排除谈情派的种种离题的猜想,按照这些蠢货的古怪念头,后面不超过四十回书的篇幅内,还要发生种种离奇的事情,光是贾宝玉,就要不仅完成“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而且还要在搞两个至今还说不出名目的“阶段”等等。好了,这些谈情派的货色让它们去好了。我们首先要说的是,如果作品以政治历史为主题,就不可能有这样的情节出现。

    尽管目前高鹗的续书一直被认为是假的,但是不可否认,这个续书的质量,与其他的推测相比,质量还是最高的。其原因何在呢?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这个续书距离政治历史主题最近。这就是说,这个版本的续书虽然仔细推敲来说,也有种种贻笑大方的地方,如“宝嫁黛死”这样的情节。虽然表面看来悲剧气氛烘托的非常浓烈,但是仔细看来,与前文的出入甚大,情节的安排宛如飞来之笔,非常不协调。

    这里的任务在于指出,第一,曹雪芹肯定写完了全书;第二,目前流传的版本是伪作。但是关键还是在于详细讨论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伪作与大家见面。换句话说,如果当时不是由乾隆爷来决定,而是换一个人,如我们现在的谈情派来决定应该以什么样的伪作问世的话,恐怕那个所谓的“真故事”就要与大家见面了。

    我认为,要说乾隆没有看出作品的政治历史主题,这是不正常的。还是那句话,古人的确是以政治挂帅。如果说中国古代文化所围绕的核心是什么,绝对不是“爱情”这样的东西。我国古代文化所围绕的核心是政治。哲学是这样,文学也是这样。例如《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其主题都是政治。如果有的学者不满意这里的观点,那么就请他自己去研究一下古代的思想文化好了。没有这个方面的基本常识,还是少开尊口的为是。当然,我也不是特别精通,所以多少谈一谈还行,但是要说什么说出来的都是“真理”,这就十分不敢当了。

    据我估计,乾隆看出作品的政治主题之后,他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乾隆可以从宝黛婚姻的失败,看到满清统治与汉族中间阶层的联盟的最后破产这么一个政治上的寓意。在这样的情况下,乾隆空派会采取一种在他看来可以“补天”的措施:篡改作品。

    当然,这是我的一个估计,否则很难解释一个皇帝怎么会对一部文学作品下了这么大的功夫。另外,可以想象,当乾隆时刻意识到自家的后院以前曾经吊死了一个皇帝,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清朝的皇帝似乎不是很喜欢居住在紫禁城内,在北京,他们修建了规模浩大的圆明园。在承德还有皇室的避暑山庄。据说乾隆一年居住在紫禁城的时间不超过半年。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 《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历史小说。

    * 该作品集中反映的事清朝前期的政治状况。

    * 该作品所反映的状况主要是满汉之间的政治联盟。

    不用说,这个联盟并不可靠。不论是满族一方,还是汉族一方,在政治上都是日暮西山,穷途末路。两株枯树的联盟显然不会令其中的任何一颗有回春的可能。

    进一步说,当乾隆之时,汉族的有识之士,如曹雪芹这样的,已经对当年开关向满族借兵这样的做法作了一个否定的结论。而当明朝末年,汉族的统治阶级的确对关外满族的崛起感到莫名其妙。当皇太极得到明朝皇帝一直没有得到的玉玺之时,视满族简直就像贾宝玉一样,乃是衔玉而生的了。这样的错觉导致他们把希望寄托在满族身上。但是结果却是个骗局。清朝并没有能力比明朝做得更好。

    回到作品中,联系到这个情况,可以说,贾宝玉也是这么一个滑稽的结局。只不过这位公子全面出丑的文字,已经被乾隆老佛爷砍掉了。

    在作品的前一部分,已经到处可以看到这样的痕迹。只不过读者或者认为这不过是反话,或者并不在意罢了。例如,在贾母招待刘姥姥的一段中,有这样的描写:

    凤姐笑道:“姥姥要吃什么,说出名儿来,我搛了喂你。”刘姥姥道:“我知什么名儿,样样都是好的。”贾母笑道:“你把茄鲞搛些喂他。”凤姐儿听说,依言搛些茄鲞送入刘姥姥口中,因笑道:“你们天天吃茄子,也尝尝我们的茄子弄的可口不可口。”刘姥姥笑道:“别哄我了,茄子跑出这个味儿来了,我们也不用种粮食,只种茄子了。”众人笑道:“真是茄子,我们再不哄你。”刘姥姥诧异道:“真是茄子?我白吃了半日。姑奶奶再喂我些,这一口细嚼嚼。”凤姐儿果又搛了些放入口内。刘姥姥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