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带林中挂(2/2)

   薛宝钗作为群钗之首,对于贾宝玉来说,只是所有红妆中最出色的一个罢了。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关系是典型的“公子红妆”的关系。而《红楼梦》与众不同之处,《石头记》着重记载的,显然不是贾宝玉、薛宝钗之间的关系。作品是在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展开。也正是这个原因,该作品一直被误认为是言情小说,以宝黛爱情为主线。下面我就准备详细分析这个问题。看看所谓“宝黛爱情”究竟是不是如谈情派所想象的那样。我甚至在前面说,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没准还能够获得红学的诺贝尔奖。这个说法的确并非夸张,这个问题是贯穿作品的主线。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谈情派也就彻底崩溃了。同样,《红楼梦》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也就大致被揭示出来了。而这个荣誉,不论是否获得诺贝尔奖,我想,应该非我莫属。虽然**也能够达到这个境界,但是他老人家恐怕没有兴致像我这样喋喋不休地进行这个方面的分析,与谈情派作斗争等等。所以最后这个荣誉,因为例如**这样的人物不屑于获得,所以最后还是非我莫属。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贾宝玉的双重存在。一是生活在大观园中,以乾隆为原型、以神瑛侍者为前身的公子爷,情圣,意淫者等等;另一个则是与贾宝玉形影不离的通灵宝玉,曹雪芹的化身,青梗峰不得补天的顽石的幻象。

    此二者的区别必须牢牢把握。现在我们的问题是,此必须严格加以区别的艺术形象,分别与书中主角,林黛玉是一种什么关系。可以说,这个问题搞清楚了,《红楼梦》这本书也就基本搞清楚了。剩下来的事情,就是在纵深的方向上进一步肃清“非作家”“谈情派”的模糊意见而已。

    理论往往麻烦,在我们前进之前,还要搞清楚一个问题,即林黛玉的历史原型是什么。

    《红楼梦》是一部非常麻烦的作品。作者曹雪芹为了达到诅咒满清的目的,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在各个方面都做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书中的人物也是这样,他们在作品中有不同的身份,特别是“女儿”就更加是这样。对于贾母、王夫人、王熙凤来说,有世俗的地位;对于贾宝玉来说,又分别有不同的感情上的地位。而红学研究者则对于这些人物的历史原型、在太虚幻境的真实身份很感兴趣。

    我认为,就林黛玉来说,其历史原型,可以说是“窗户纸”,一捅就破。问题在于人们把这个问题复杂化了。这个方面的种种猜想,这里就没有必要一一加以驳斥了。我的一贯原则就是从作品本身出发。尽管这种唯一科学的态度可能会遭到一些人的否定,乃至嘲笑,但是科学就是要提倡老老实实的态度。

    宝玉看了仍不解。便又掷了,再去取“正册”看,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就没有一个人就这里的文字发表任何想法。人们一般认为这只不过是取“林黛玉”的谐音罢了。

    其实相反,“林黛玉”只是取“玉带”的谐音罢了。

    两株枯木是“林”的意思,这没有太多的争论。关键是一个“枯”字才是文眼之所在。

    那么“玉带”呢?这又做如何正确的历史联系呢?

    哈哈,诺贝尔奖就要诞生了。这个“玉带”,不多不少,正好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祯上吊用的裤腰带。

    为了谨慎起见,首先声明,我并没有详细调查,崇祯上吊用的是不是就是他的裤腰带,即便用的是裤腰带,也可能不是“玉带”。但是作为一个常识,一个人如果是出于自杀,肯定不会对于上吊用的绳子特别挑剔,在很多情况下,裤腰带是比较一般的选择。而皇帝的裤腰带,可以说,在很多朝代都是“玉带”。至于历史上是不是都是这样,我的确没有调查。但是出于对曹雪芹的信任,我相信情况是这样的。就是说,崇祯皇帝上吊用的是裤腰带,而且是玉带。

    按照这样的说法,看来林黛玉上吊而死的可能性居多。既然崇祯是在紫禁城里吊死的,那么林黛玉死于大观园的可能性就比较大。(支持这种说法的学者赶快来助威呀!)

    这里之所以说是“可能”,原因就在于玉带与崇祯还不是一回事。就好像贾宝玉与通灵宝玉不是一回事一样。

    可以说,此四者恰好构成一个逐层递接的序列。

    崇祯——玉带——贾宝玉——通灵宝玉。

    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告诉我们,通灵宝玉的历史原型与秦始皇的玉玺相当。这可以从其上的文字得到结论。

    制造玉玺的玉原本乃是春秋时楚国卞和所献。一共献了三次,前两次没有被承认,分别被砍掉两条腿。第三次当场剖开石璞,得美玉,史称“和氏壁”。其他的民族似乎都不如中国人这样喜欢玉。中国人这么喜欢玉,但是历史上最有名的就是这块“和氏璧”了。蔺相如的“完璧归赵”就是这块玉。最后这块玉落到秦始皇的手里,宰相李斯碾成玉玺,上镌八个字,好像是“受命于天,既寿且昌”。虽然历代皇帝的印章多得不计其数,但是唯有这个玉玺被当作皇权的象征。《三国演义》的争夺也是集中在这块玉玺之上。这块玉玺因此又称“传国宝”、“传国玉玺”。

    历朝皇帝都持有此玉玺,唯有明朝是例外。小流氓朱元璋始终没有统一蒙古。玉玺被元顺帝带到蒙古高原,明朝皇帝也懒得去找他。但是偏偏玉玺落到了满族人的手里。蒙古人把它献给了清太宗皇太极。这是一件几乎不被历史学家和红学家注意到的曲折过程。原来明朝没有这块象征国家统一的玉玺。两百多年以后,又辗转落到满清手里。这对于提高满清一统中华的决心当然是大有好处的事情。基于此,有必要关心一下这块玉玺现在的下落。是在人民政府手里呢?还是被蒋介石运到台湾,或者被八国联军运到国外,还是根本就下落不明了呢?

    通灵宝玉上面的文字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另外在作品中,通灵宝玉一直被当作“命根子”,就像玉玺是封建王朝的“命根子”相仿。

    进一步说来,通过阅读作品,读者似乎可以得到通灵宝玉其实是邪恶的象征这么一个印象。就像两千年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是邪恶的统治一样。当然这个问题更多地属于哲学,政治学的范畴。老子直截了当地说,“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我们再详细地看一下那幅著名的谶图。

    ……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是不是有人画过这幅不详的图呢?我想说,“木上悬着一围玉带”,究竟是一株木上围着呢,还是围着两株。从文字上看,似乎不能排除只有一株木上围着玉带这个说法。但是似乎两株枯木都围着玉带更加符合原意。如果是这样,那么究竟一共有一条玉带呢,还是两条。如果是两条,就会有些不符合作品了。因为雪下只埋了一股金簪。所以看来还是只有一条玉带比较好些。如果只有一条玉带,那么围两株枯木,是不是显得有些不妥呢?这么说来,似乎还是一条玉带只围一株枯木比较妥当。可是这样一来,另外一株枯木难道就要光秃秃,没有玉带吗?

    这些罗嗦的分析只是要进一步得出这样一个问题,也就是说满清的皇帝的服饰是怎样的。

    据我所知,明朝的官员,级别的标志是腰带。如金腰带,玉腰带等等。而清朝则由“顶戴”标志。那么是不是说清朝的皇帝的黄袍马褂外面没有玉带呢?如果是这样,一切疑问就迎刃而解了。妇女的首饰,金簪,也是带在头上。而用金来象征满清也是很恰当的。特别是“雪”,更能令人想到塞外大雪封山的景象。雪是满族的故乡。而满人跑到中原,曹雪芹说,这是“反认他乡做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