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带林中挂(1/2)

    说实话,《红楼梦》这样的作品的确很令人头痛。作者并没有如实地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来写,而是“取其事理”。这就是说,一方面我们要对那个时期的历史有一个了解;另一方面又要对曹雪芹独特的历史观点有些了解。总之,作品所反映的不是历史的原型;而是历史呈现在曹雪芹心理的影像。当然,曹雪芹的思想是很深刻的,否则**也不会如此推崇这部作品。但是也要看到,曹雪芹还是一个很善于按照自己的要求取舍的作家。这就是说,作品所反映的格调,用一句比较不时髦的话来说,并不是完全健康的。作家有意把历史上所有消极的思想文化,统统压缩在作品之中。可以说,就这个方面说,曹雪芹的确是对我国两千年文化做了一个总结。这些消极的思想,例如佛、道,在作品中占据很高的地位;而那些看来似乎是积极的思想,如儒、墨、法等等,也统统没有好下场。这样的作家不能不说有一点偏激。其他的作品,如《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金瓶梅》等等,多少还有一些积极肯定的因素,而《红楼梦》,可以说,最后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没有任何肯定的东西被保留下来。统统遭到否定。

    就历史来说,实际情况也不像作者描写的那么绝对。虽然清朝完了,还有民国;民国完了,还有共和国。是不是真的就是“真干净”了呢?历史地说,每个历史时代都要消除前一时代的消极因素,这本身是一个革命的过程,与其说是否定,不如说是肯定,而且是绝对的肯定。当然,完整的作品没有流传下来。也许作者正是要通过这么一个结局唤起人们斗争的决心也说不定。

    就作品本身来说,正如我们已经在上面所分析的那样,一共存在两个联盟。一个是满汉之间基于利益的联盟;另一个则是八旗内部基于血统的联盟。这在作品中有所表现。而且还构成作品得以展开的主线。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这将是下一个需要加以讨论的题目。

    在我们进一步分析这个困难的问题之前,首先有一个意外的困难需要加以解决。这个问题已经有人指出,但是似乎没有更进一步的结论。这就是贾宝玉这个形象的双重存在。

    所谓贾宝玉的双重存在,不外就是说,贾宝玉的前身究竟是神瑛侍者,还是不得补天的顽石。我认为,这个问题实在是理解《红楼梦》的一个重要线索。

    我认为,混淆二者是错误的。或者说,二者不容混淆。

    一日,炎夏永昼,士隐于书房闲坐,至手倦抛书,伏几少憩,不觉朦胧睡去。梦至一处,不辨是何地方。忽见那厢来了一僧一道,且行且谈。只听道人问道:“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

    显然,蠢物是顽石。按照字面来理解,“夹带于中”就说明,投胎的是神瑛侍者,而顽石则被神瑛侍者衔在口中,与之一同下凡。

    特别重要的是,我们看的《红楼梦》,其实是刻在顽石之上,被空空道人抄来的。这样一来,整日寻愁觅恨的不是顽石,而是神瑛侍者。而顽石的作用不过是个见证罢了。主角不是顽石,而是神瑛侍者。

    这样一来,事情就豁然开朗了。其实顽石的身份就是作者,就是曹雪芹。在书中虽然与贾宝玉形影不离,但是从来也没有他的戏。顽石只是一个沉默而客观的见证。

    神瑛侍者的真正身份,显然就是乾隆。这个故事骇人听闻之处就在于,整个故事,包括故事的环境,主人公,与现实世界的全部关系只是这么小小的一块顽石。而且这块石头也是在历经不知多少劫之后,才被巡仙访道的道人遇到。

    而离开这块顽石,可以说,故事完全发生在虚无飘渺之间。包括贾宝玉,这也是与其他主人公一样,不多不少,只是一个角色而已。只有一直保持沉默的顽石才是故事的记叙者。

    不用说,这就给所谓“自传说”,谈情派造成很大麻烦。按照这样的说法,贾宝玉的故事与曹雪芹的亲身经历并不需要存在必然的联系。即使有,也是偶然巧合。曹雪芹在作品中一直没有开口。作者一直是听,并没有开口。然后在故事结束之后,回到大荒山、青梗峰,只是“记”,也没有“论”。在续书中,贾宝玉与和尚道士一起回到青梗峰,这是错误的。贾宝玉与他的姐妹一起,都要回到警幻归案。回到青梗峰的只是他的玉而已。在续书中,在很多的篇幅内,贾宝玉的玉丢了。然后又是贾宝玉自己也丢了。而贾宝玉能够跑到青梗峰,也得归功于他的玉事先与他分开。

    有人根据最后贾宝玉的服装来判断续书的真伪,这当真是好笑之极。只有薛宝钗这样的墨派才会特别对别人的穿戴留心。顺便说一下,虽然最后贾宝玉的斗蓬很奢华,但是居然没有穿鞋。而当时又在下雪。难道一个穿这样斗蓬的人穷到没有鞋穿吗?莫非这个时候的贾宝玉也像某些人真心喜爱的某Q一样,干起没有本钱的买卖来了吗……

    像这样一贯油嘴滑舌的“作家”,居然还被奉为“天才”,自己还特别谦虚地声明,哪里哪里……这的确不是民族文学的福音。而民族文学的进一步发展,不用说,也非把这样的权威踏到不可。只有自由的思想才是一切创造力的不竭的源泉。可以看到,《红楼梦》正是自由思想的不朽产物。

    让我们暂且结束对“天才”的蔑视。重新回到《红楼梦》。《红楼梦》又称《石头记》,作者自比“顽石”。这与作品中贾宝玉所带的“通灵宝玉”也是一致的。

    既然当前的《红楼梦》,其实是按照乾隆的意思搞出的不伦不类的东西,所以从乾隆的角度说,“自传说”,谈情派还是有一些根据。但是既然乾隆只是个伪作者,那么可以说,谈情派还是上了乾隆的当。

    这就是说,贾宝玉乃是神瑛侍者和顽石幻象的对立统一体。而这二者的结合,可以说是泾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这一点,可以说绝大多数的红学家都没有注意到。我认为,乾隆还是注意到这一点的。通过研究不同的版本,可以看到,关于贾宝玉的前身,神瑛侍者与顽石之间的描写被改得乱七八糟,不成体统。从这点就可以看到,曹雪芹对自己的信心是有理由的。这个信心就体现在,写就的作品,已然达到一毫不能添,一毫不能减的地步。如果略有增减,就会在作品中表现出不协调来。而后人通过仔细辨别,不仅可以大致还原作品的原貌,而且可以大致看到一些作品以外的东西,如乾隆爷等等。

    按照这种说法,所谓“木石前盟”原来是顽石与绛珠草之间的事情,而与神瑛侍者、贾宝玉没有关系。

    且慢。难道神瑛侍者就与绛珠草一点联系也没有吗?

    ……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可以看到,二者之间不仅有很大的联系,而且这个联系是所有联系中最主要的联系,全书就是围绕着这个联系而展开的。因此被脂砚斋,高鹗所强调的“钗黛合一”、“钗黛分离”完全是个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