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关于贾宝玉(2/2)

作品其实是政治历史的主题。文化思想虽然构成全部历史的重要聂荣,但是在古代,这似乎是政治生活的产物。

    为什么唐人善于写诗?宋人工词、画呢?原来在唐朝,取士的途径是写诗;在宋朝,只要画画的好,对青云直上有很大帮助。在《儒林外史》中,周学道直言不讳地告诉考生,目下太祖以八股文取士,不同于唐、宋之时,诗写得好没用。例如李白据说根本不屑于通过科举的方式取得功名。而孟浩然也只因为一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见弃于玄宗。此诚所谓“楚王好细腰”是也。

    所以说,别的民族或许不同,但是就我国来说,政治始终对思想文化起到了一个决定的作用。所以问题的实质还是政治历史,而不是其它。

    这里不是要推翻前面关于贾宝玉的原型是杜甫的说法。但是要看到,典型的艺术形象毕竟与原始素材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果直接在二者之间划等号,这就不是艺术了。前面试图分析贾宝玉在文化上的“原型”,现在则试图寻找出这个人物在政治历史上最恰当的原型。可以说,后者才是本质。

    贾宝玉尽管是全书的主角,但是系统分析贾宝玉的却特别少。甚至人们还在为贾宝玉是不是“色鬼”这样的问题争论不休。既然大家在这个问题上的分歧这么大,所以我也并不想惹这个麻烦。这里所要说的是贾宝玉的另一个侧面。之所以《红楼梦》这么不受欢迎,恐怕贾宝玉要承担主要责任。

    前面已经提到,贾宝玉这个形象和乾隆有关。现在我愿意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这个例子其实也很简单,无非就是晴雯。显然不只是贾宝玉有这么一个丫鬟。乾隆也有一个。在宫里叫做宫女。后来这个宫女被皇后下令赐死。事情就是这么简单。但是这的确令乾隆很不愉快。特别是考虑到现代心理学所谓“童年阴影”这样的事情,就更是这样。和《红楼梦》稍有不同的是,这个小宫女的长相有点像香菱。就是说,她的脸上有一颗红痔。就是这颗该死的红痔,给中国历史上或许是最大的贪污**分子何坤带来了无穷的烦恼。因为何坤脸上也有这么一颗。据说长的和那个宫女完全一样。就是靠了这颗痔,何坤得以成为最伟大的贪污**分子。以至于后来被嘉庆杀了。

    所以说贾宝玉在晴雯死后感到什么“哀愁之雾遍披华林”,这当然是完全错误的。恐怕前辈老先生的脑袋瓜子里面才是什么大雾弥漫才对。曹雪芹已经说了,贾宝玉是一个什么态度:

    这百日内,只不曾拆毁了怡红院,和这些丫头们无法无天,凡世上所无之事,都顽耍出来。

    所以要说惊怒是有的,要说是什么“哀愁”就未必了。

    更进一步说来,所谓“哀愁”其实正是被前辈老先生所最不喜欢的林黛玉的“专利”。至于其他的人,都毫不怀疑这样的日子是千百年不变的。尽管手头越来越紧张,但是我们要看到,没有理由认为他们的地位会发生动摇。例如薛宝钗还兴致蛮高地说“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当然贾宝玉不是那种喜欢热闹到不堪的人。但是要说在晴雯之后,贾宝玉居然感到“哀愁之雾”,而且还“遍披华林”,就过于悲观了。更何况贾宝玉还安慰林黛玉“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你看,贾宝玉就是这样一个人。过高地拔高,的确不是好办法。

    如果曹雪芹敢拿贾宝玉比乾隆,那么他的麻烦也就够大了。可是偏偏不能否认这一点。例如乾隆也特别喜欢写诗。据说一辈子写了几万首。还有,贾宝玉的父亲就叫什么贾政。“政者,正也。”和雍正有点相像。另外,雍正一直有所谓“雍正不正”之说。如果在这个方面进行研究,我认为,还可以发掘出大量的材料。这样一来,如果得出结论,贾宝玉的确和乾隆不能摆脱某种内在联系,那么贾政说“弑君弑父”就特别可怕了。对于乾隆来说,君、父其实是一个人。

    进一步说,如果说贾宝玉是乾隆的话,那么贾氏就相当于爱新觉罗氏了。而四大家族就相当于八旗了。《红楼梦》不过就是说,你们虽然把我们曹氏打败了,但是你们又能怎样呢?

    ……只见晴雯从外头走来,仍是往日形景,进来笑向宝玉道:“你们好生过罢,我从此就别过了。”说毕,翻身便走。

    这是不是也可以当作曹雪芹说给八旗贵族的话呢?

    [52] **教导我们说,以第四回为纲。

    [53] 这只是与例如**这样的人物而言。如果与其他一些以不学无术为荣的作家相比,说实话,谦虚的确成为伟大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