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余论(1/2)

    从在下这两篇的分析来看,如果通读《水浒》的文本,就会发现,水浒世界里梁山好汉的行事有相当数量是经不起道德理性的审视的,但问题是几百年来,梁山好汉在民众心中却一直是被赞美对象,是英雄侠义的化身,原因何在?

    这一方面,如上所述,可以归因于传统文化本身具有的价值缺陷如快意恩仇、蔑视众生等造成的价值理性判断的盲点,另一方面,与《水浒》一书的叙事顺序也不无关系,《水浒》一开始通过讲述王进与高俅的故事,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上层,使人们一开始心中便形成一个判断:天下混乱的根源在于高俅这类身居高位的小人,错在朝廷,而不在江湖,接下来书中开头出场的几个人物,又确实都是可爱、可敬或可悯的汉子,如单纯重义的九纹龙史进,如慷慨豪侠诛锄人间邪恶的鲁智深,如无辜善良而被迫害的林冲,他们尤其是鲁达、林冲两位的故事,都是重头戏,在一部《水浒》中分量极重,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使人们会有意无意地认为梁山好汉都是这类除暴安良或逼上梁山的人物。接下来书中又演绎了智取生辰纲一段,由于这场行动一开始便将好汉的对手梁中书和官军定为不义的一方,它也便具有了某种正义色彩(在下对好汉们这次通过打劫官府的不义之财来改变自己命运的绿林行动也是比较欣赏的,只是反对将它“升华”得过高的评价),而行动的参与者吴用的机智和阮氏兄弟的快人快语、热血担当也都留下深刻印象,这些,都会无形中影响人们对整部书后面内容的总体判断,很早就将同情赞美放在了梁山好汉这一边。

    再有,全书结尾写的是众好汉受招安后抵抗外侮,吊民伐罪,这都是正面内容,而征方腊时众多勇武的好汉如风扫落叶般凋零殆尽的悲剧结局,无疑也引起了读者深深的伤悼与悲悯。

    这样看来,一部《水浒》,它的开头和结尾都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正面内容,而现代心理学研究又恰恰指出,在对一个事件的叙述中,开头和结尾对人的记忆和判断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人们阅读按上述顺序来叙事的整部《水浒》时,自然而然地忽略了一些本不该忽略的问题。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水浒》的叙事顺序不是如现有的这种安排,而是把第三十六至第三十八回宋江发配江州遇到那群为非作歹鱼肉众生的好汉的情节放在全书的开头或结尾,人们对整部《水浒》又会是何观感呢?

    但无论怎样,一部《水浒》,几百年来对中国民众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