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评书三国 > 第三回 七星坛诸葛亮祭风 南屏江周公瑾除患

第三回 七星坛诸葛亮祭风 南屏江周公瑾除患(2/2)

哥怎么跟道士交起朋友来了,还饮酒说话。问道:“哥哥,这位道长是哪一个?”

    周瑜听他询问得这样不确切,已经开始不耐烦了,当着诸葛亮的面又不便训责他。心想,你管你吃就是了,还查三问四干什么!面前这个人,别说你根本没有资格跟他讲话,连我都不在他的眼里。不过你把他当作道士,有失人家的体面,我倒不得不纠正一。“嗳,贤弟休得胡言!这位乃是诸葛孔明军师,卧龙先生。上前见过了。”

    周济虽然是饭桶,因为诸葛亮的名气实在大,他倒也有所听闻。现在阿哥这么一介绍,忽觉眼前发亮,忙不迭站起身来,恭敬道:“龙先生在上,周济有礼。”

    干脆叫龙先生了。他觉得什么诸葛先生,孔明军师,说起来拗口,听起来别扭,都太复杂,讲不清楚,还是叫龙先生爽快,好讲,好记。

    孔明也起身回了一礼:“我道是谁,原来尚瑾兄。亮还礼了。”

    周瑜对兄弟看看:今天有我坐在这里,他不敢怠慢,照样称你一声尚瑾兄呢。

    周瑜啊,你又弄错了!这宝贝兄弟哪能受他这声称呼呢?诸葛亮叫他一声兄,他就凶(兄)多吉少,性命难保了。

    选定了替死鬼,孔明心稍安。见时间已差不多了,便起身告辞:“都督,亮三次登坛去了。再见!”

    周瑜没有把诸葛亮的话仔细辨辨味道。孔明第一次走的时候,说“回来再见”,现在这“回来”两字未用,意味着此去不复返了,与你周瑜要在战场再见。都督因为兄弟在旁打岔,在动别的脑筋,所以根本没有注意。随口应了一声:“先生再见。”

    孔明往外走。周瑜站起身来,把兄弟的一拉:“贤弟,里边请。”

    两人进了内帐,在床沿上坐定。周瑜便对周济说:“贤弟,愚兄破曹欲用火攻,怎奈缺少东风。孔明言道,他能呼风唤雨。今在南屏山套之中建造七星坛一座,向上苍乞借东风三天。倘然借不到东风,殆误军机,愚兄便要将他问斩。若能借到东风,更要将他翦除。然而,此人老谋深算,只怕被他逃遁了。贤弟跟他前去,将他紧紧看守,观察动静。”

    周瑜真是聪明,想得出叫这傻兄弟去看住诸葛亮。也不想想,周济连自己的脑袋都看不牢,怎么能看住别人?岂不是小鸡交给了黄鼠狼。

    周瑜以为,孔明善于笼络人心,自从到此三江,经过与曹兵的两次水战以及多方面的接触,许多文武对他都有好感,对他的处境也颇感同情。我叫他们去监视,也许他们会卖交情放了他。只有交托给自己的新兄弟最可靠,他俩素不相识,也没有什么交情可讲,绝不会平白无故地放走他。

    周济听阿哥这么一讲,站起身来就往外跑。心想,这位龙先生的本事这么大,能够呼风唤雨。我呢,什么本事也没有,样样都要靠阿哥。尽管阿哥对我不错,吃用应有尽有,随心所欲。可就有那么一班朋友,老是要取笑我,骂我是饭桶,老面皮,吃粮不管事。所以,我一直想学一手看家本领,叫他们不敢再蔑视我。可是,学什么呢?三百六十行,行行都不合我的意。读书吧,脑子不灵;学手艺,太低下;做生意,太麻烦……只有吃吃喝喝才是我最擅长的行当。今天机会来了:这位龙先生会呼风唤雨,倒不如就拜他为师。学会了这套本领,我可吃香了,人家要点风,要点雨,都得来求我呢!不过要是龙先生不肯收我这个徒弟呢?给他点钱?不行,这种本事是出了钱也买不到的,人家才不在乎呢。那末,我也要给他一样出了钱买不到的东西。给什么呢?――给颈上的六斤四两,出了钱无处买的东西。周济一想,有了。方才阿哥说,龙先生借不到风要杀,借得到更要杀,反正都要杀。这事龙先生肯定不会知道的。让我给他说穿了,等于救他一条性命,他一定会谢我救命之恩。然后我再拜他为师,他就情面难却,不收也得收了。――你看,象不象死坯!阿哥叫他去监视,他倒去拜师了。――周济打定主意,泼开两腿,追出营去。

    孔明本来走路是四平八稳的,现在心头有计,故意走得更慢,而且知道这傻瓜一定要追上来的。因此在边走边想:方才我向周瑜告辞时,他心不在焉,若有所思;我刚往外走,他就拉了兄弟往内帐去,分明是讲我借东风的事,面授机宜。而这种傻瓜是最喜欢看热闹的,你不叫他来,他也会自己来的。所以,先生细步慢走地等着他。

    周济很快就追上了,连声高喊:“龙先生慢走,周济来了!”

    孔明站定身子,等他到来。问道:“尚瑾兄到来何事?”

    “龙先生,你可是前去登坛借风哪?”

    “正是。”

    “你可知道,借不到东风,我家哥哥便要吹你的脑瓜!”

    孔明想,这哪里会不知道。他派马忠守在山套口,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满不在乎地说:“这令如山,那是当然。”

    “那末,借到了东风又怎样,你可知道么?”

    孔明想,借到了东风,周瑜更要杀我,这是早就预料到的事情,否则也不必把七星坛设在那个地方,就为逃跑方便起见。但这些话是不能对他讲的,便道:“借得东风,一桩大功。”

    “呸!什么大功!借到东风,我家哥哥也要将你杀的!”

    孔明不防他直截了当地说穿这件事,心头一愣:周瑜如此心狠手辣,这傻兄弟却又这般憨厚诚实,一得到消息,特此来通风报信。奇哉。孔明故意装得大吃一惊:“尚瑾兄,此话当真?”

    “哥哥亲口对我言讲。龙先生,你要当心了!”

    “是是是。足见尚瑾兄仁义之至,亮感恩非浅。”

    周济一看,是吧?我知道他一定非常感激我的。那末趁热打铁,马上拜师,保险他不会拒绝。“龙先生,你真能呼风唤雨么?”

    “亮非但可以呼风唤雨,还能移山倒海。”

    “那末先生,我要拜你为师,你无论如何要收留我的。”

    孔明暗暗发笑:原来你的用意在此!真没有想到,傻瓜也会来这么一套。唯恐我不收,先送一点好处给我。什么本事都学不会的废物,这拍马奉承、请客送礼套功夫却是耳濡目染,无师自通的了。好吧,其他学生我一概不收,你这位门生我特别看得中。本则我的说话你还不一定听,成了师生之后,我叫你长,你不敢短,我叫死,你活不成。孔明哈哈一笑,道:“尚瑾兄要学呼风唤雨之术,亮哪有不收之理。”

    周济心想,这个办法果真灵验,这毫不犹豫就允承了。连忙双膝跪下:“恩师大人在上,门生周济拜见。”着着实实磕了四个响头。

    “贤契请起。”

    “谢恩师大人。”

    孔明说,你要学呼风唤雨,必须十分细心,一切都要听我教导,稍有一点差错,就学不会这套本领。

    周济说,恩师放心,我明白的,天地君亲师,老师同父亲一样的,我一切都听你的说话。

    “既然如此,贤契请了。”

    “恩师大人请。”

    师徒双双往南屏山套而去。

    孔明的第三次登坛,我暂且按下不说。先讲周瑜。大都督差走兄弟之后,从内帐回到寝帐,吩咐手下把残肴收拾掉。心想,孔明讲的,他三次登坛完毕,就可以借到东风了,此话不知是真是假。倘然确有东风,那也应该来临了。为了火攻曹操,周郎迫切需要东风。故而急忙吩咐手下:“来,去往营外观看,乃是什么风。”

    小兵飞步流星奔出大营,到江边看了看。回进寝帐复命,“回都督:西北风。”

    “再去观看。”

    小兵又去跑了一趟。回来报禀:“回虎驾,还是西北风。”

    “再去看来。”

    小兵想,说着风,就扯篷,说要就要,也未免太心急了。孔明军师刚刚第三次登坛,哪里会马上就有东风呢?东风要来的话,总归能够看到的,反正有三天三夜呢,稍微迟一点有什么关系呢?你这样叫我左一趟,右一趟地跑,不是一点点路啊,好远一段呢,腿都要跑折的。但是不敢违抗命令。再次跑到江边一看,还是西北风。他干脆不回去了,就在江边等风。他想,等转了东南风再去回复,否则仍旧要再跑出来看的。于是,他就在江边一棵大树的树根上坐了下来,面朝东南,背靠大树,西北风被树身挡住了,倒也不觉得怎么冷。年轻人,血气旺,大半夜未合上眼,早就疲惫不堪了,人才坐定,瞌睡就来了。说他睡着,两只耳朵竖着听声音;说他醒着,鼻子里已发出了呼呼的打鼾声:似睡非睡,似醒非醒。

    东方渐渐地露出了一线晨曦,大营里仍是漆黑一片。

    此时,三江口关心东风的人不是周瑜一个,水、陆、粮三座大营上的文官武将战士将都在观看风向。西山江中大船上的黄盖,坐在船头的皮榻上,撩着银须,观看自己这面“黄”字大旗。只见旗帜往自己这边飘,说明还是西北风。水路上的先锋将甘宁,昨天得到都督的命令,叫他严密监视二蔡。所以,从昨天傍晚开始就一直陪着两个小奸喝酒。喝到半夜,把这两个家伙灌得烂醉如泥,这才叫四个心腹严加看守,自己去躺了一会。现在刚刚起床,甘宁又在陪他们喝酒了。兴霸一边喝酒,一边吩咐小兵:“出外观看,什么风向。”

    二蔡觉得奇怪,问道:“甘大哥,问风向干吗呀?”

    甘宁想,干吗?东风一起就叫你们的两颗脑袋搬家!但嘴上掩饰道:“没有什么。二位贤弟只管用酒。”

    两个小奸昨晚的酒还没有醒呢,只觉得头昏脑胀,如入云里雾里似的,加上与甘宁是结拜弟兄,所以毫不疑心。只管把酒往嘴巴里倒。

    周瑜在寝帐里等回音,许久不见那个小兵回来报信。心想,怎么看风看得风筝断线,一去不复返了?正要再派人出去,外面一声痰嗽,鲁肃走了进来。“都督,下官有礼了。”

    “子敬,你一路而来,可知是什么风哪?”

    “西北风。”

    “尔看孔明借风可能成功么?”

    “都督放心。下官看来,一定成功。”

    “怎见得?”

    “一来是,孔明说话从不落空;二来是,西山顶上茅屋之中来了许多著名隐士,凤雏先生亦未离去。下官问他们到此何事,他们言道,特来观看赤壁火攻。下官又说,既然如此,孔明军师定能借得东风。庞士元先生言道,一定成功。”

    周瑜想,前番曾听说有一批人居住在西山茅屋里,怎么还没有走?这些隐林高士路远迢迢闻风而至,看来孔明借风决不会是虚诳之言,确有十分的把握。别的人我不太了解,庞统这个人说的话我是相信的。如果诸葛亮借不到东风,他又何苦过江白白地献连环计呢?!由此可见,孔明有此呼风唤雨的能耐,他们都是一清二楚的,所以才在那里满腹期望地等着看火烧。那末,东风怎么还不来呢?

    忽听外面铠甲锵锵,走进来两员大将:周瑜的心腹护卫,左护卫徐盛,右护卫丁奉。两将上前参见都督。周瑜即命他们去大帐之外,观看东风可曾来到。

    两将出寝帐,穿过大帐。在中军帐口,停着一辆大车子,车上竖着一根斗口粗的旗杆,旗杆上一面主帅的司命大纛高飘,上绣“江东六郡八十一州水陆兵马大都督,理内外事”,中间一个圆台面大小的“周”。徐、丁二人抬头一望,只见旗帜向后营那边飘去,是西北风。他们也不进去回禀,只是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大旗的动向,看它什么时候转向对江方向飘,再去回复都督。

    天色将晓,大风转向已到骨节眼上,周瑜盼风心切,一连派了几个兵将,都无回音。心想,这些人都是些没有脑子的家伙,也不先回来告禀一声,让我在这里等得心急。因此,又唤道:“来,与我出外观看,什么风。”

    恰恰不巧,被叫到的这个小兵一向不辨东南西北,叫他去观风向更是搞不清了。但又不敢老实讲,只怕被大都督责骂,只得应喏。一边心里还在想,反正江边人多得很,我不辨方向,只要去问别人好了,人家总会告诉我的。他一气冲出营帐,奔到江边停步。这家伙既笨又懒,依仗着自己是都督的侍从,问讯也没个客气的称呼,也不肯好好地问,昂起了头,拉直了嗓门,冲着江边乱嚷,谁听见,就算问谁。“喂!我的哥,现在什么风?”

    江边确是聚集了不少小兵,有的是奉了大将之命在此观风向,有的是巡哨到此听风声。听得这一声乱叫,心想,哪个不知风向的傻瓜,生了眼睛不看,长了耳朵不听?什么风还用问别人吗?大家对他看,知道他不辨方向,故意和他开起玩笑来了:“我的哥,现在东西风。”

    这家伙虽然不辨东西,但也知道东西风是没有的。斥道:“别胡扯!”

    “那末南北风。”

    “混蛋!”

    “喂!我的哥,到底是什么风啊?”

    那个打瞌睡的小兵隐隐约约听见有人在问风向,仔细一辨声音,已经认出他也是都督身边的差役。心想,那一定是都督等得心急,又派他出来看了。这位老兄是不识东南西北的,所以在哇喇哇喇地叫。其实你也不用问的,当然是西北风罗。否则我早就回营禀报了。此时正在开始转风。这家伙睡意朦胧,自以为是,眼睛也不睁开,嘴里却喊道:“西北风!”

    “噢!知道罗。”边说,边转身往营里跑去。

    哪知话音刚落,劈面风席地而来。此时正是辰时初刻,西北风顿时转东南风。一阵狂风卷起,江边的那些大树的树枝“哗”地往西北方倒过去。江中的浪头本来是往这边打的,现在都向江心推去,两排波涛相撞,“轰通!晃当!”激起丈余高的水柱。落下的江水把江边的船只打得碰来撞去,乒乒乓乓响个不息。陆营外围的一些没有钉牢的马棚篷帐,被一阵骤来的东南风鼓得足足囊囊,一吃风立即膨了起来,木桩也拔了起来,象一只大风筝似地顺着风向飘了出去;这时候,战马一受惊便四散奔跑,四处嘶鸣。小兵连忙抓篷帐,钉竿子,带马匹,打马桩……一时碌乱纷纷,就象苍蝇没了头一样地乱哄哄。营头上所有的大小旗幡全都掉了个方向,行为表现赤壁那边“啪……”飘去……

    那打瞌睡的小兵被这一阵紧一阵的风吹得睡意全无,睁大双目对四周一看,一切东西都向西北飘,不由得大吃一惊:啊呀,不对了,转风了,东风来了!只见那个问讯的弟兄相去还不算远,他连忙高喊一声:“我的哥,东南风!”

    “知道罗!”

    他三蹿两跳,高喊着直奔寝帐:“报禀大都督!”

    “什么风?”

    他也不分个先后,没头没脑地回复道:“西北――东南风。”

    “叱!大胆匹夫,竟敢戏弄本督!”

    “这……小的不敢!小的该死!”

    其实他是想讲,先是西北风,后是东南风。只因他走路太急,气还未喘定,说话就接二连三没有停顿了,说成了西北东南风。被周瑜这么一声“叱”,吓得他魂不附体,浑身哆嗦,哪里还有申辩的胆量和能耐,只是一个劲地叫着“叫的该死”。

    周瑜愤怒之极,手搭剑柄,要将他挥为两段。就在此时,徐、丁二将来了。他们在营里观察风向,虽然也及时地发觉了转向,但由于营内的风向流动毕竟不比江边空旷之地来得迅速,所以比那个小兵回复得略微迟些。两个人四只眼睛盯着周瑜的大旗。忽见一阵狂风吹来,把大旗缠在木杆上;须臾,风停了,旗帜垂了下来;接着,大旗转了个方向,往对江那边“啪……”张得笔挺。徐盛一看:“丁将军,你看,东风已起!”

    “不错,快去禀报大都督。”

    两将赶到寝帐,正是周瑜手执青锋,欲将小兵斩首的时候。二人忙上前禀道:“回禀都督,东风已起。”

    周瑜听到这句话,心头之火方才稍有平息。一声呵斥道:“滚下了。”

    这小兵总算脑袋没有丢掉。

    都督将两袖一掂,起手往桌角上一按,头向下低倒。此时周瑜的心情极其矛盾,他是既盼东风早些到,又怕东风真的来。盼东风是为了火攻破曹,保住江东已有十分把握;怕东风是因为杀诸葛亮已无据可凭,但又更加非杀不可。他想,此人计谋高深,人不可测,更兼能借天之力,神通广大到如此地步,以后他助刘备争夺江山,麾师江东,暗中天神天将相辅,我们江东哪个是他的对手?所以都督低头不语。

    鲁肃在旁兴高采烈,暗暗得意:好极了,军师果然借到东风。江东无忧,万民幸甚,皆出于孔明之手。快命人去把他请下七星坛来。好在东风要刮三天三夜呢,应该摆一桌庆功喜酒,好好地谢谢他,并预祝赤壁破曹旗开得胜,这个功劳是大得无法再大了。哎,怎么都督垂头丧气,默默无言,反而不高兴了呢?

    周瑜沉默了片刻之后,缓缓地抬起头来,然后命心腹到内帐令架上去拔一支令箭来。

    鲁大夫一听,心想,哎呀,都督,你也太心急了呀!东风刚起,你就这么贸然发令啦?军师神算,你应当与他好好商议一下,写好密札,然后起鼓升帐,点将发兵。这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恶战哪,令箭不是一支二支,条条令箭都要考虑得缜密细致。就这么一条成得了什么事呢?倒把孔明军师丢在脑后,让他在七星坛上吹风。大概你高兴过头,有点昏昏然,晕头转向了吧?

    老实人总是往好的地方想,这一下又弄错了!其实,打曹操的令箭怎么会发得这么快呢。你家大都督的宗旨是:先杀孔明,水涸鱼死,刘备好景不长,指日自灭;后破曹兵,生擒曹操,天下归心,孙权可称霸四海。一举双得。周瑜接过令箭,依近就近,对徐盛、丁奉看了一看:“徐、丁二将听令。”

    徐盛、丁奉暗暗庆幸:哈哈!到底做了都督的护卫占便宜,近水搂台先得月,这么大的一个作战方案,破百万曹兵能够接头令,打头阵,立头功,真是脸上贴金。两人顿时精神百倍,毅然昂首挺胸跨上一步,响亮地应道:“徐盛在!”

    “丁奉有!”

    “将令一支,带兵五百。”

    徐、丁二将一愣:怎么,打头阵只带五百兵?去对付百万曹兵未免太微不足道了吧!是的,用五百兵去攻打曹操是太少了,但杀诸葛亮却尽足够矣。

    “分水陆两路。”赤壁破曹也不过水陆并进,杀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诸葛亮,周瑜把它看作面临大敌,同破百万曹兵一样,也要分兵而进,说道:“去至南屏山,上得七星坛,将诸葛亮结果性命,提他的首级来见本督。”

    “啊!”鲁肃一听,气得脸色发白,眼珠发直,从纱帽翅抖起,直抖到袍角为止。然后又眼注视着周瑜:没有东风,你急得要死觅活。诸葛亮煞费苦心,为我们借到了东风,你非但不谢他,反而还要派人去杀他,你天良何在?!几次三番陷害未遂,他一直任劳任怨,还不是为了同破曹操,共建基业吗?鲁大夫回过头来,一手撩须,一手以驾官指头指着徐、丁二将。意思是,你们如果还有一点人性的话,这支令箭是无论如何不能接的!

    好坏人人都懂。徐盛、丁奉两人方才喜气洋洋准备接头令呢,现在顿时变成了一对木头人,你对我看看,我对你望望:搞了半天不是叫我们去打曹操,而是去杀孔明,这种令箭怎么可以接呢?岂不要被天下人唾骂!尽管大都督过去曾与诸葛亮有嫌隙,但此番孔明帮我们借到了东风,再大的怨仇也可以一笔勾销了。

    还是让我们出面给孔明讲讲情吧。徐盛开口道:“请问都督,诸葛军师身犯何罪?”

    “不必多问,听从将令!”

    “大都督,纵然诸葛军师犯下了弥天大罪,看在他今天借到东风这桩特大功劳的份上,让他将功赎罪吧!要是这功劳还不够的话,小将们愿把过去多年来立下的汗马功劳统统加进去。倘若还不够的话……”这怎么说呢?“那,那就只好先欠一欠。”――倒象买东西似的,还可以欠帐呢!――“待等赤壁破曹之后,再把咱们在这一仗中的功劳抵进去。”――就象赚到了钱,马上还清债务一样。――“请大都督看在小将们的份上,饶了诸葛先生吧!”

    鲁肃听了这几话,怒气平了三分。心想,讨情讨到这种程度,还要怎么样呢?再对周瑜看看:听见了没有?你的主张别说他们不赞成,就是吴侯也不会同意的。枉为都督,毫无仁义之心,蛮不讲理,哪里比得上你的部下那样通情达理!因此道:“把下官的功劳也一并加进去!”――这下本钱大了,谅必赎一脑袋没有问题了。

    不料今天的周瑜对孔明已到了不得不杀的地步了,你们越是讨情,他要杀孔明也就显得越迫切。他想,鲁肃是我多年的至交,一向深相契合,如今却老是追随着孔明而与我悖逆。这倒不去说他,因为诸葛亮是他去请来的,他绝对不肯得罪孔明。令人痛心的是,我手下的那班文武也不分敌我,也都对孔明深有好感。此番他一借到东风,肯定有人对孔明愈加敬崇备至,佩服得五体投地,心都被他收去了。徐盛、丁奉是我的心腹护卫,现在居然敢于不接我的将令,却如此赤胆忠心,言恳词切地为诸葛亮求情,那还了得!今后我与孔明在战场上对阵,他只要对我这边一招羽扇,嘴巴歪一歪,我的大将散的散,降的降,还能作战吗?这个敌人何等危险!所以周瑜更恼怒,脸色铁青,楞眉暴目,厉声斥道:“叱!大胆匹夫,竟敢违抗本督将令!若不将诸葛亮首级拿下,休得来见本督!”说罢,气咻咻将令箭往下唰地一丢,起身就往内帐拂袖而去。

    鲁肃连忙提袍跟到内帐。“都督,军师向上苍借到东风,其功非小。理应将他迎下坛来,设宴庆贺。怎奈反要将他斩首?看在下官份上,把将令收回了吧!”

    周瑜对他看看:事情都坏在你这踱头身上。若无你在中间阻挠,十个孔明都被我杀掉了。今天是最后一次机会,放他回去,后患无穷。不是我周瑜与他有什么个人冤仇,我是为了江东的太平,无论如何不能让他留在人世间。大都督对鲁肃也满腹怨愤。朝他白了一眼,袍袖一掂:“休得多言,与我退了出去!”

    不防遭到如此训责,这下好人发鲠劲了。心想,好,你忠言逆耳!我也不来向你磕头求拜。我去把徐、丁二将叫住:不要去,偏偏不去!大都督降罪,由我承当;把令箭给我好了。要杀诸葛亮,先杀我鲁某人。你倒杀杀看!你敢在大帐上当众宣布我罪状吗?肯定没有一个人会说你对,大家都帮我讲话。哪怕和你扭架到南徐,在吴侯面前评理,我也不怕你的!

    鲁肃脚一跺,须髯一甩,返身回到寝帐。一看,啊呀!踱头身子僵住,两行热泪。原来徐盛、丁奉已经接令而去了。

    正是:哭断肝肠全为义,恨绝肺腑只缘情。

    欲知孔明生死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