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评书三国 > 第二回 布疑阵督造狼牙 乞救兵交托锦囊

第二回 布疑阵督造狼牙 乞救兵交托锦囊(2/2)

    “饮酒只管饮酒,不必多言。”

    “吃闷酒么?”

    “正是。”

    “闷酒下官吃不下的。”

    “吃不下者,请便。”

    “是是是。”

    鲁肃想,我根本不想吃酒,都是你硬把我拖来的。他把酒盅一放,站起身来,离舟登岸。在岸上兜了几个圈子,实在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只好仍往箭厂而来。

    到箭厂里,鲁肃把这班箭匠训了一顿:你们倒吃得下酒,人家脑袋要落地的!箭匠们本则吃得差不多了,被你这么一搅,就此吵散场。大家立起来时,脚步都在摇晃了。

    五十一人到江边来见军师。孔明到船头上一看,箭匠们都吃好了。便问:“尔等到此何事?”

    作头答道:“军师,开工酒已吃好了,要不要动工吧。多造一支箭,你可以少一份罪名。”

    孔明说,你们吃得这么饱,哪能马上干活?要积食的!应当去活动活动,消化消化。

    箭匠们遵命,大家都去活动。待到肚子里的东西活动下去,太阳也下去了。再到江边请出军师,说,我们已经消化好了,要不要开夜工吧?

    孔明说,开夜工伤眼睛的,吃你们这碗饭的,全靠这双眼睛,不可儿戏。你们还是明天再来吧。

    “那末军师,明天见。”

    诸葛亮也仍是老规矩:喝到二更天,出来看一会儿天文,到三更睡觉。

    鲁肃从箭厂出来后,来到都督寝帐,见过周瑜。

    公瑾问道:“孔明造箭怎样了?”

    鲁肃无精打采地回答道:“半支未造,吃了一顿开工酒。”

    周瑜想,总共三天时间,还吃开工酒,真是好大的胃口!诸葛亮在动什么脑筋?大概孔明认为造箭是极容易的事情,象削筷子一样便当,所以他很定心。我就希望他这么懈怠,三天之后叫他脑袋搬家。但只怕孔明诡计多端,又在耍什么花招。几次三番被他从刀下溜掉。因此问鲁肃:“孔明在做什么?”

    “也在饮酒。”

    周瑜听说诸葛亮并没有什么可疑的行动,放心了。今天一天已经过去,还剩两天时间了。对鲁肃看看:你不必着急,有孔明亲笔的军令状在此,如果刘备要找你算帐,可给他看这笔据。

    一宵已过,今天初六。

    太阳未出,箭匠们又来到了江边。问王四,军师可曾起床。王四说,与昨天一样,还在梦乡。箭匠们回到箭厂里,生好炉子,作好难备,等候军师到来。

    诸葛亮未来,鲁肃先到。踱头见孔明不在箭厂,马上赶到船上把他拖起来。拖到箭厂,太阳已快当顶。一天半过去了。

    箭匠们见孔明与鲁肃到来,连忙上前迎接:“军师!军师……”

    “尔等莫非是箭匠?”孔明佯问。

    “哎呀军师,怎么你老是好象没有睡醒似的,跟你打过了好几次交道了,还记不清?我们正是箭匠啊!现在一天半都过去了,还要不要造箭啊?!”

    箭匠们发觉诸葛亮好象并不急于造箭,所以也不象昨天那么起劲了。

    孔明说:“慢。我听说还有一顿酒可以吃呢。”

    你孔明说得出,他们倒也和得上:“是的,还有一席完工酒。”

    “可曾用过?”

    这下箭匠们不敢接口了,他们根本没有想到,箭未造一支,先吃完工酒,大约军师不懂,说道:“军师,你可知道什么叫完工酒?”

    孔明想,反正这几天吃饱了饭没有事做,与他们打打趣,消遣消遣。因此装做不知,说道:“请教。”

    “所谓完工酒,是要等到十万支箭造好,你到都督那里把令交掉,我们也为造箭出了一身汗。这时,大家来吃一顿酒,犒劳犒劳我们,让大家消除身上的疲乏,这才叫完工洒。现在一支箭都没有造,工都没有开,怎么吃完工酒呢?”

    孔明笑笑说,我现在要打破成规,变革一下,把完工酒提前吃掉,吃畅了再干活,这样就死心塌地了,免得在干活时,总是对着这顿酒牵肠挂肚,干活也三心两意,那样做出来的活也不会好的。

    “军师,这怎么可以呢?”

    “我是造备官,理当听从于我。”

    “这……”

    旁边几个箭匠对作头眨眨眼睛歪歪嘴:吃吧吃吧,反正弄不好了,三天要造十万支箭,我们没有这个本事。皇帝不急,急煞太监。有什么用呢?作头也有数了,问道:“那末还是五桌酒?”

    “正是。”

    作头马上又到粮营上去领了五桌酒来。酒放好,人坐定。昨日吃的时候还有点不好意思,今天反正横竖横了,“五啊!”“对啊!”吃得十分热闹。

    鲁肃看得眼珠发定,无话可说。因为孔明在场,又是他请客,故而不便过分干扰。心想,你在找死!昨日开工酒,今日完工酒,简直在胡闹!

    孔明为了防止鲁肃在边上指手划脚,又把他拉到船上。舱中第三桌酒又摆好了,两副盅筷。两人刚刚坐定,鲁肃一提造箭之事,马上就被孔明阻止,踱头放下酒盅就跑。到箭厂里,把完工酒吵散场,然后去见周瑜。

    箭匠们到江边见孔明。军师叫他们去消化消化。消化到太阳落山,再来见先生。孔明说,开夜工伤眼睛的,明天再来。“好,明天见。”第二天就此过去。

    鲁肃见了周瑜,不待周瑜问,就说,今天更好了,半支箭未造,完工酒倒已经吃过了,这是孔明的新发明。

    周瑜明白,诸葛亮本来不懂造箭之事,后来鲁肃同他讲了之后,他知道三天之中无论如何造不出十万支箭,所以破罐子破摔,干脆不造,听天由命。昨日开工酒,今天完工酒,不知明天吃什么酒。大概他在想在临死之前做些善事,结些人缘,死了之后,这班箭匠不会忘记他,逢时过节祭奠鬼神时,可以给他放一副盅筷。那就尽他去吃吧!我花几桌酒换他孔明的头,总是合算的。反正只剩下明天一天了。

    周瑜真开心。鲁肃太可怜!他吃不香,睡不安,就好象立下军令状的不是孔明,而是他。他已经两天两夜没有好好地睡觉了,此时实在疲乏得很,所以今天一躺到床上就进入了梦乡。但是他毕竟满腹心事,睡到后半夜,突然会自己惊醒过来。鲁肃以为天快亮了,跳起身来,提着袍角匆匆出帐。到营前一看,营墙上仍然标灯最亮,天上星飞了浮这才明白离天亮还早着呢。他叹了一口气:唉!这两天被十万支箭弄得神魂颠倒,连时间都搞不清了!

    一支巡哨队从营前经过,看见鲁大夫站在那里,连忙招呼道:“鲁老!鲁老!”

    鲁肃点点头,摆摆手,呆呆地望着他们渐渐远去的背影。心想,离天亮还有一段时间,现在怎么办呢?再去睡吧,那要和诸葛亮一样,醒来太阳老高了。去见都督吧,要被他骂的:天还没有亮,你无事端端来吵醒我干什么?踱头最后一想,还是到诸葛亮那儿去吧,把他从床上叫起来,同他讲,前两天我气过了头,不曾同你多谈,今天是最后一天了,明天早上十万支箭交不出,大都督不会同你客气的!我与你终究是要好朋友,怎可以坐视不管?还有一天时间,我们再想想办法吧!

    鲁肃打定主意,直往江边而来。好在是乱世年间,战事不息,晚上同白天一样,三座大营标灯通明;江上巡哨船、摆渡船不断。鲁肃跳上一条小船,渡到孔明船上。探头向舱里一看,只见桌子上点着-盏蜡台火,蜡烛头已经很长,无人去剪,绿莹莹的火苗象鬼火一样摇曳不定。孔明坐在桌旁,头上纶巾歪,身上鹤氅斜,眉头打着结,眼神定央央,左手握着拳头在敲自己的脑壳,右手执着羽扇一动也不动。鲁肃一看,哼哼,诸葛亮,你也有今朝这么一天的啊!前两天开工酒、完工酒,闹得何等有趣啊!今天急得一夜未睡,一副死相。敲脑袋又有什么用?敲碎也无计于事!今天我倒要来陪你吃酒了,看你还吃得下吗?

    踱头实在受足了气,一股鲠劲涌上来,出出气!

    不料你又上了诸葛亮的当了,孔明一世也不会有这样的日子的,你道他一夜未睡,恰恰他已经睡醒了。昨天晚上他没有吃酒,天刚擦黑就到床上,睡到现在足足有八小时以上,尽够了。

    孔明起床之后,坐在这里动脑筋。心想,三天之中两天半是空闲的,只有初七晚上有事。我吃两天酒的目的,赏赏箭匠是其次的,主要是蒙骗一下周瑜,使他不防,我才能过江借箭。这就叫做故布疑阵。不过,借箭需要很多东西,这是要靠鲁肃帮忙解决的,所以我非要他做保人不可。不知今天踱头什么时候来?孔明正在思量,忽听窗外一阵划水之声,接着,船身微微晃动。孔明知道有人上船来了。抬头对外面一看,船头上标灯光亮,看得清楚,来者纱帽红袍,正是鲁大夫。孔明想,他今天为何来得这么早?这倒巧极了。不过,这两天踱头对我有气,现在见我这样自在快活,他不肯帮我这个忙的。一定要装出一副足以叫他同情的苦相,用哀功来打动他。所以,孔明马上将纶巾一偏,鹤氅一拉,胡须弄弄乱,好象在这种险恶的处境下痛不欲生的样子,让鲁肃毫不迟疑地上当。果然不出所料,鲁踱头不折不扣地相信了。

    鲁肃跨进舱来,对诸葛亮把手一拱:“军师,你今日好早啊!”意思是,为什么急得一夜不睡啊?

    孔明有气无力地应道:“大夫好早。”

    “下官来陪伴军师饮酒了。”前几天你叫我吃,我吃不下,今天我主动来陪你吃,看你可吃得下!

    孔明想,我的胃口着实比你好呢!今天晚上跟你喝一个通宵,怎么样?只怕到时你又要逃席了。现在你算来讥笑我,幸灾乐祸来出出气?我一会儿就叫你笑不出而哭。先生一声苦笑:“嘿嘿!大夫还要来取笑本军师!”

    “谁来取笑于你?谁来取笑你啊?”你本领大得不得了,还有谁敢来取笑你呢!

    “大夫,何必如此?明日早晨,你我朋友便要阴隔阳阻,永不相会了!”孔明说到这里,好象眼泪就要淌下来了。

    鲁肃老实人,心地善良。听到孔明这几句悲伤的话,又看到他这副可怜的模样,心中一阵难过,悔不该说出刚才的挖苦话来。心想,别人哪怕是冤家,也是人死一笔勾,我与他毕竟是知己好友,现在他黄泉路近,不久人世了,我怎么还可以记着这一点小事,这样讥讽他呢?我把他请到江东来,帮我们一同破曹,想不到他竟会落得如此下场,好不悲惨!鲁肃想到这里,心一软,鼻一酸,眼泪夺眶而出。对着孔明说:“军师,都是你不好哟……”谁叫你夸下海口,三天能造十万箭的呀!

    孔明一看,踱头果真哭了,而且还很伤心,便道:“总要大夫相救!”

    鲁肃想,我早已有言在先:保人虽做,责任不负。何况你自己都一筹莫展,叫我有什么办法呢?所以说:“下官如何救得?”

    “恳请大夫与亮备齐几件东西。”

    “军师放心,下官俱已齐备了。”

    孔明倒一楞:我还没有讲,你怎么都办好了呢?因而问:“大夫备些什么?”

    “备的被、褥、衾、枕,还有一口大大的上好棺材。”

    “嗳!亮要活命的东西。”

    鲁肃想,活命的东西除了箭还有什么呢?“十万狼牙,下官哪里去备?”

    孔明从袖中取出一封锦囊,交与鲁肃,道:“付尔锦囊一封,一切照此办妥。”

    鲁肃接过来一看,象信那么一封。心想,久闻孔明发令专用锦囊,神机妙算都在其中。原来就是这样的东西。鲁肃指着锦囊问道:“这锦囊里面能有十万狼牙么?”

    “只要大夫按锦囊之上所写尽行备齐,纵然没有十万狼牙,亮死亦无怨。”

    鲁肃想,那好吧,我一定给你统统办到,一只钉、一根针都不会少。站起身来:“那末下官告退了。”

    “且慢!”

    “怎样?”

    “在周郎面前千万不可泄露丝毫!否则本军师断难活命了!”以前我每次这样叮嘱你,你总是当面答应得很好,回去全部忘记。这次你如果再去讲给周瑜听,我真的要死在你的手中了。

    鲁肃想,这倒的确是我不好。因为第一次你这样嘱咐我之后,我没有记牢,回去讲给大都督听了,结果并没有发生什么大事情。所以我就大意了,认为讲讲也不要紧的,你无非是吓吓我而已。不料这次真的闯出大祸来了,如果不是我去多说多话,大都督也不会想出这条掘坑逮虎之计来害你性命。有了这次经验教训,我再也不会去同都督讲了。尤其现在军令状已立在那里,这不是闹着玩的!所以向孔明保证道:“军师放心,下官一定在都督面前守口如瓶,只字不提。”

    孔明想,说虽然这么说,我却还有点不放心,倒要吓你一吓:“大夫倘若言而无信,在周郎面前泄露天机,害死了本军师,慢说刘、关、张弟兄决不与你甘休,便是亮在冥冥之中,也要来找你鲁子敬索命的!”

    “喔唷!”不要讲得汗毛凛凛的,“是是是,下官谨记在心,告退了。”

    “且慢!”

    “还有何事?”

    “你看,天色启明了。”

    鲁肃一看,果然窗纸发白了,一线白光透进窗来。谈谈说说,不觉半夜过去了。

    “是啊,天色微明了。”

    “今日便是初七。请大夫晚上到此陪伴本军师一宵。”

    鲁肃想,这当然罗,你不叫我来,我也要来的。别人是等人死了之后再陪夜,你现在是人还未死先陪起来。这样更好,因为死人是不知道的,而活人还可以作一次最后的彻夜长谈。

    鲁大夫拿了锦囊,辞别孔明上岸。到僻静之处,四顾无人,这才把锦囊拆开观看。从头至尾看完,不觉大失所望。心想,我以为锦囊之中藏着绝妙的计策,却原来都是些破烂的东西。备齐这些东西,能有十万支箭?

    那末,锦囊上写些什么呢?原来是:二十条旧船,五百名老军,两大堆烂稻草,破锣破鼓和七高八低的石块若干,十四条长索,一百四十个铃档,一根三尺长的竹竿,要打通竹节,还有挂线、格盘。

    鲁肃想,要这些东西派什么用场呢?是不是诸葛亮会变戏法,要把这些破旧货色变出十万支箭来?不去管它,反正照办就是了。这些东西中,别的办起来都方便的,就是两样比较困难:二十条旧船,五百名老军。此地江边的船只有的是,别说二十条,就是两百条都有。但是没有都督的将令不能擅自动用;五百军士,没有令箭也不能调。鲁肃想,你孔明只交了我一个朋友,人手太少,力量不够。这里还有没有谁和你比较知交一些的呢?喔,有的,粮营上的黄盖,与你是忘年之交,十分莫逆。你俩在南徐迎宾馆里一见如故。倒不如请黄老头帮帮忙吧。鲁肃把锦囊往袖中一塞,匆匆奔到西山粮营。

    黄盖把他接到里面坐定,问道:“大夫到此。有何贵干?”

    “请问老将军,你看都督本领如何?”

    黄盖想,怎么一大清早就到这里问我这一句话?不懂他什么用意。答道:“都督乃是小辈英雄,智广才高。”

    “那末孔明先生才学怎样?”

    黄盖更加不懂鲁大夫的意思了。心想,怎么鲁大夫平白无故地问我这些事情?老实说,这种话只有在饭后茶余、闲暇无事之时,坐在一起说说长、道道短,消磨消磨时间。现在天刚亮,才起身,哪有这样的兴味说这些?不过,诸葛亮的才学不是明摆着的吗!何用问我?“诸葛军师乃天下奇才,古今少有。”

    “你与孔明可是至交?”

    “军师诚意待人,谦恭有礼,老夫与他十分知己。喏,这座大营便是军师指教安排的。”

    鲁肃为什么要兜这么个圈子呢?踱头虽然老实,毕竟是有头脑的,知道这桩事情关系重大,不敢贸然开口,先要摸清了底细,才肯讲明真情。现在听黄盖这样讲,鲁肃想,不要紧了,“老将军,你可知晓,孔明军师要死了。”

    “啊?!”年纪轻轻,二十七岁已经要死啦?“不知军师患何病症?”

    “并无疾病。”

    “此话怎讲?”

    鲁肃便把前因后果详详细细都告诉了黄老。最后说,现在军师叫我备齐一批东西,我其他都有办法搞到,唯有两样东西要请你老将军帮忙。

    黄盖问:“什么东西?”

    “大船二十条。”

    “容易得很。”粮营上有的是船。而且有一批是最近刚造好的新船。

    鲁肃说,新的不要,要旧的,有点破也不要紧,只要船在水上浮,不沉下去就可以了。

    “这却为何?”

    “我也不知,乃是军师锦囊所讲。”

    其实,孔明的意思是,新船也要被箭射坏的,还是旧的好。

    黄盖说,旧船也多得很,不成问题。“还要什么?”

    “军士五百。”

    黄盖说,我这里有一万军队,尽管挑选五百名年轻力壮的精兵去。

    鲁肃说,不要,年轻力壮的无用,定要老弱残兵,至少五十岁以上,六十岁最好,七十岁也不错,八十岁也可以。

    黄盖笑笑说,若要老军,你算是找对门路了,我粮营上最多。

    怎么军队里会有那么多老军呢?因为古代当兵是没有复员的。年纪大了,家中有人的,告老回乡;单身汉,留在军队里冲锋陷阵不行,就守守营门,看看仓库,搬搬刀枪,打打更,烧烧饭……做些杂务工作。但是编制不在战斗队伍之内,属另外编制的。

    黄盖问:“还有何事?”

    鲁肃想,我本则只想请你帮助解决这两件事,现在既然你这么起劲,胃口这么大,那么很好,索性全部交托给你吧。他便从袖口取出锦囊,道:“还有许多东西,下官也记不清楚,全在这锦囊之上,你拿去观看就是了。”

    黄盖接过锦囊,抽出来看了一遍,拍着胸脯道:“些许小事,在我啊在我。”

    “费心!拜托!不过,老将军,在都督跟前千万不可泄露!”

    黄盖早已明白这次造箭是都督有意要杀孔明。所以点头道:“大夫放心,老夫有数了。”

    “物件备齐之后,就放在此西山江边。军师下午前来检点、安排。”

    “老夫在日中之前一定齐备。”

    “下官告辞了。”

    黄盖送走鲁肃,随即着手按锦囊将各物件尽行备齐,送至江边。

    正是:锦囊妙计藏神算,破舟老卒建奇功。

    不知孔明把这些东西如何处置,又怎样交出十万狼牙,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