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评书三国 > 第一回 斩蔡张过后方知 害孔明掘坑逮虎

第一回 斩蔡张过后方知 害孔明掘坑逮虎(2/2)

    “本督已有一计,名谓‘掘坑逮虎’之计。”

    掘坑逮虎之计,又名掘坑诱虎之计,即设下陷阱,引诱猛虎落入坑内,然后捕而杀之。

    鲁肃一听,明白周瑜是想做成一个圈套,让孔明自己来钻。心想,早知如此,我也不把孔明的话讲给你听了。现在他拉下脸来,真的要杀诸葛亮了,赶快让我来劝劝他吧。因此,说道:“都督为何又要杀他?看在下官的份上,就算了吧!”

    “子敬不必多言,与我退了出去。──来,起鼓升帐。”

    鲁肃一看,解劝无用,又听得聚将鼓响。他只得走上大帐。

    片刻之间,文武聚集中军帐上。周し愿来令兵去请孔明上岸议事,自己登上大帐,在虎案中坐定。文武参见已毕,两厢站立。

    孔明闻得周瑜相请,立即离舟登岸,直抵大帐。对鲁肃看看:我叫你不要同周瑜讲,你偏偏不听,现在他又要杀我了,否则不会叫我上岸来的。

    鲁肃对孔明竖起两个指头,表示都督要用“公道”二字杀你,你今天千万要小心,不要被他公道掉了脑袋!

    孔明对大夫看看:我是讲者不怕,伯者不讲。只怪你嘴巴太快,肚皮里藏不牢东西,现在你着急已经来不及了。

    军师若无其事,走到周瑜虎案之前:“亮见都督。”

    “先生少礼,请坐了。”

    孔明在老位子上坐定,一手捋须,一手轻摇羽扇,闭目养神。

    周瑜想,诸葛亮这家伙聪明得很,我如果马上用计,恐怕他要觉察出来。让我先同两旁文武空敷衍几句,然后趁他不备,再把话题转过来。因此,周瑜对着大帐上说:“众位先生、列位将军:本督略施一条反间之计,使曹操将蔡瑁、张允斩了,调令于禁、毛玠为水军都督。”

    众文武听到反间计已成功,把曹操的水军主帅的头都搬掉了,帐上群情振奋,自然个个高兴,人人雀跃。

    周瑜这才回过头来,对孔明道:“先生。”

    “大都督。”

    “蔡、张已除,操贼无倚。本督克日长江破敌,请问先生,临江水战当以何种兵器为先?”

    两旁文武一听,觉得都督问出外行说话来了。江中水战以何种兵器为先,这是最基本的军事常识了,不要说我们这些文官武将都知道,就是小兵也懂得。孔明他是堂党一家军师,前番长江初战,他是指挥若定,一无差错。你去问他这话,正好被他讥笑一番,岂非自讨没趣?

    周瑜明知这是大家知道的常识,但故意不问别人,而一定要诸葛亮来回答,然后借他之口来杀他的头。这便叫公道杀他。

    孔明想,江上水战最重要的兵器自然是弓箭。在水面上行动不灵便,往往看得见敌人,而一时长枪、大刀够不上,而箭可以射出一百步,拒敌兵于百步之外。你身为大都督,并且是以善于指挥水战而闻名于世的,江东的小孩都会唱“临江水战有周郎”,怎么你连这一点最起码的常识都不懂?不可能,大概你要考一考我吧?这根本难不着我。既然这样,那我就来讲给你听吧:“都督,临江水战,当以弓箭为上。”

    “请问军师,弓箭有何好处?”

    孔明想,你越问越不象话了,连弓箭有什么长处都不知道,还当什么大都督!分明是要我自掘坟墓葬自身。诸葛亮已经明白周瑜用的是掘坑逮虎之计,而且计的内容也心中有数了。心想,我这只老虎现在就睁开眼睛往你设置的陷阱里跳,让你先高兴一下。但是,我今天跳进去,过几天还要跳出来的,叫你落得个鸭吃砻糠──空欢喜。现在,你问我箭的用途,那末我就介绍一番:“都督,弓箭确有大用,不论水战陆战,突阵冲锋,守营把寨,皆需用箭。”

    “原来如此。如今本督营中缺少十万狼牙。”

    孔明一听,周瑜缺少十万支箭。那不是等于开了饭店没有粮米吗?但是,我不管你是真缺还是假缺,反正附和于你就是了:“都督,此乃军中大忌也。”

    周瑜听了叫好,我只要你说这句话,此计才能成功。周瑜立即拔令在手:“先生,将令一支,为造备官,督造十万狼牙。先生愿为否?”

    孔明想,不答应也只能答应。否则我真的要死的。因为你是统帅,我是部下,你表面上与我商量,实则就是命令,违抗将令要杀头的。故而应道:“亮理当从命。”

    “那末先生,造就狼牙十万,可要多少日子?”

    “这个……”

    诸葛亮想,这日期倒的确要算算准确的,日期不对,脑袋不保。所以先生眼睛一闭,在动脑筋。

    周瑜一看,诸葛亮突然沉默不语,心想,不要去催他,要他上当都不容易,要做出十万支箭对他来说,是个棘手的大事,让他静静心,想一会儿。一催,他或许有所觉察,收回成命就麻烦了。

    此时,急坏了旁边的鲁大夫。鲁肃想,孔明啊,你既然答应了造箭之事,那末这个日期就是关键,周瑜要公道杀你,也就杀在这个日期上。我虽然是文官,但也懂得造一支箭是不容易的,要经过多道工序:打箭头,削箭杆,粘翎毛,然后再把箭头装上箭杆,并用胶漆胶住,这才成为一支箭。我们这里,现有五十名制箭工匠,造一万支箭一般需要三天,十万支箭就要三十天,再少是不行的了。难道你孔明不知道这个情况吗?否则,为什么想了那么半天还不开口呢?如果你算不准确的话,宁可多说几天倒不要紧的,只怕你说少了,正好落入圈套,那都督是不会与你客气的。所以,鲁肃咳一声冷嗽。见孔明眼睛睁开来了,他便偷偷地伸出三个指头比划着,意思是,十万支箭需造三十天。再一想,不行。我是一个指头代表十天,不要诸葛亮以为是一天,三个指头总共三天,相差了二十七天,那也不必造箭了,还是吃吃玩玩等死吧。那怎么办呢?踱头倒很聪明,连忙再用左手的食指往右手的三个指头上一搭,等于在中间加了一横,成为一个“卅”字。心里想,这下你孔明总可以看得明白了吧!

    诸葛亮用眼梢对鲁肃一瞟,险些笑了出来。心想,你倒真卖力,已经给我算好了日子了,还搭个字给我看看呢。不过,你有你的算法,我有我的估计,我说出来的日子要叫你们这里的人都吓一大跳。开口道:“都督。”

    周瑜虽则在旁不催,但心里也很急。现在一听,等了那么半天总算开口了,不知他要多少天。所以,周瑜忙答应道:“先生。”

    “以亮看来,造就十万狼牙,三天足够矣。”

    鲁肃一听,哎呀!我这只手指连连加上去已经来不及了,他的嘴巴比我的动作快得多。这下我闯下大祸了。

    周瑜听他说只要三天,反而不敢马上答应了,因为时间相差太悬殊了。他想,即使工匠粗制滥造,夜以继日地干,也做不了这许多箭呀。不要是诸葛亮在故意戏弄我?如果我说一准如此,他说,你来试试看!那倒弄僵我了。周瑜自以为老资格,做事谨慎,特地再问一声:“莫非戏弄本督么?”

    孔明十分庄重地说:“军中无戏言!”这是中军帐,不是茶坊酒肆,不是开玩笑的地方,怎可以戏弄你都督呢?

    周瑜一听,哎哟,反而被他抢白了一句!好,孔明,你不要被自己的大话搞得利令智昏,你以为今日在此大帐上的说话口说无凭,到时候可以抵赖吗?哼!休想。你说到这样的话,我就不会放过你。问道:“既然如此,可愿立下军令状?”

    孔明干干脆脆地说道:“愿立。”

    “立上来。”

    “是。”

    孔明把椅子移到周瑜虎案近旁。手下给他铺纸、磨墨。军师把扇子一放,提笔在手……

    周瑜见他真的愿写军令状,十分惊诧。但是再一想,他在动什么脑筋呢?三天造十万支箭根本不可能的。不管怎样,这张笔据就是他的脑袋。到那时,孔明拿不出这许多箭,我就杀之有名了。周瑜高兴得站了起来,将令箭往虎案上一放,一手撩雉尾,一手搭在案角上,得意洋洋,侧目观看诸葛亮立状。

    一边的鲁肃实在按捺不住了。心想,孔明啊孔明,你要寻死就讲明好了!说得出只要三天,而且还敢写下这张军令状,在这里打什么趣!你一死,我的日子难过了,刘备那里我怎么交代呢?鲁肃急得从文官班中走了出来,他急得忘了大账上的规矩,兜到了孔明的侧背后,对他双手乱摇。

    诸葛亮觉得头颈里有风,侧过头来用眼梢一窥,原来踱头在那里摇手,袍袖乱晃。孔明心想,真是“皇帝不急急太监”。你不用急成这种样子,我一支箭都不需要造,人家已经给我准备好在那里,我只要去拿就可以了。

    鲁肃见他不理不睬,以为他还没有发觉,所以双手越摇越急,不留神碰到了周瑜的一根雉尾上。

    周瑜觉得头上的一根雉尾忽然在索索索索地抖动,回头一望,不禁“啊!”地一声叫了出来。

    “哎哟!”鲁肃双手缩转来都来不及。心想,真是急煞人!我摇了这半天手,孔明没有觉察,倒被大都督看见了,弄得自己窘态毕露。

    周瑜对鲁肃把眼睛一瞪:你这个人怎么臂膀朝外弯的?我要诸葛亮中计都不容易,你来摇手阻拦与我作对!他若军令状不立,我就不能拿掉他的脑袋,这条计策就前功尽弃了,周瑜厉声斥道:“子敬,尔失规了!”你怎么好跑到这儿来!

    幸亏是鲁肃,若是旁人的话,周瑜就没有这么客气了,决不肯轻饶。

    踱头无办法,只得回到文官班中站好。

    这时,孔明略加思索,文不加点,一挥而就,已将军令状写好。话虽不多,但语气很重:“亮奉都督将令,督造十万雕翎。限定日期三天,到期如数交箭。倘然缺少半支,甘受军法处置。立状人,诸葛亮。”

    孔明把笔一搁,拿起军令状送给周瑜:“大都督,军令状在此!”

    周瑜连忙伸手去接。

    孔明突然把手一缩,军令状往身后一放,“慢!”

    “先生怎样?”

    “都督,这三天之期,今日自然不在其内,当从来朝初五算起。都督以为如何?”

    周瑜想,今天不算就不算,反正现在已经下午了,不见得多给你这半天时间,就能造满十万支箭了。再给你十个半天也不要紧,不在乎这半天了,我也乐得派头大点,到时杀起人来也更显得公道些。所以一口答应:“就依先生便了。”这样显得我周瑜宽容。

    哪知孔明的活命往往就在这种微不足道的细节之处,在你周瑜不知不觉时,他的脑袋已从你的刀下滑掉了。孔明算准初七晚上大雾,从初五算起,刚好三天,初八早上可以交令。他方才计算的就是这个日期。周瑜不识天文,哪知其中奥妙?不料日期半天,脑袋一个!

    孔明重新提起笔来,在军令状的最后,写上“建安十三年十一月初五立”。写好,搁笔,再次将军令状呈给周瑜:“大都督,军令状在此!”

    “拿来。”周瑜伸手来接。

    孔明又是一缩,“慢!”

    “又怎样?”

    “都督,亮又想着了。目下本军师身为水军参谋,兼任长江总巡哨,而今再为造备官,一人身充三役,实是力不胜任,分身无术。放而欲将现任的参谋与总巡哨暂且辞去三天,待等十万狼牙完备,再行复职。未知都督应允否?”

    周瑜暗暗好笑:你死期已在眼前,还要搭什么臭架子?任你怎样逍遥、惬意,也不过三天时间。三天之后,命已归天,还想到这里复职?到时候让你到阎王手下去上任了!所以点头道:“如此甚好。”

    哪里知道被诸葛亮白白舒服了三天,正好恢复一下精神、体力。否则,到借东风时身体要支持不住了。

    孔明又在军令状上添上一笔:“参谋、巡哨辞去三天;初八再行复职。”写好后,第三次呈上军令状:“大都督,军令状在此!”

    “取来。”

    “慢!”

    这下周瑜有点光火了:你几次三番伸出缩进,搞什么名堂!你没有胆量交出军令状,说什么大话呢!你算是“大丈夫能屈能伸”啊!这军令状你到底准不准备给我了?肯给就给,不肯给拉倒,不必这样开玩笑,所以说:“先生还有什么?”

    “大都督,这张军令状全然无效,不足为凭。”

    周瑜想,明明看你写得起劲,缘何又说是张废纸?既然无效,你又写他于什么?岂非愚弄我?故而问道:“怎说这军令状无用哪?”

    “无有中保。常言道,‘无保不成契’。”

    不论房契、田契,哪怕一张借据,都要有人作保,签上字,画上押。否则,这契约是无效的,你去打官司,衙门里也不会来理睬的,没有中保人作证,谁知道你们当初是怎样搞的。因此,立军令状更要有个中保。

    周瑜一听,此话倒是不错的。你这军令状的手续越完备,你死得越成功,我杀你越公道。只要你将此状写好,不论你请何人作保都可以,除了我以外。问道:“先生欲请何人为保?”

    孔明想,若叫别人作保,一百个保人都无用,只有一个人,他作保我就可以靠着他逢凶化吉,太平无事。“以亮看来,非鲁大夫作保不可。”

    “下官不保!”鲁肃听见孔明叫他作保,跳了起来。心想,你活得不耐烦,那就你一个人去死吧,别来拖人下水了!你有本事说三天之内能造十万支箭,我可没有这个本事来作保。如果做了保人,将来你死之后,刘备要来找我算帐的,以为我与都督串通一气,一个想毒计,一个做中保,一搭一档,诱逼诸葛亮就范,将其害死。到那时,我浑身是口也辩白不清了。

    周瑜想,鲁肃是个老实头,叫他作保我们双方都放心。说道:“子敬,尔来作保。”

    鲁肃急了,心想,一个要杀人,一个去送死,做这种保人要轧扁头的:“啊呀都督,下官无能,都督另请高明!”

    周瑜见鲁肃一口回绝,不愿作保,那就算了。帐上文武多得很,便对孔明道:“先生,鲁子敬不愿作保,请先生另选旁人。”

    “都督,鲁大夫不愿作保,亮造箭之事便作罢论,军令状亦然作废,撕去了。”孔明说罢、拿起军令状,准备撕掉。

    此时周瑜恨不得对鲁肃跪下来,恳求他作保。心想,孔明写下这军令状,我是求之不得。现在他要撕毁纸状,就好比一块肥肉到了嘴边又被人夺去,一条妙计顷刻间要化作泡影。

    鲁肃听孔明这么讲,倒很高兴、心想,诸葛亮,你真聪明,把责任全部往我身上一推,你就可以一点没有事情了,刚刚的说话统统作废。大都督又上了你的当了。打了半天雷,一滴雨都没有下,最后满天乌云一散而光。好,成人之美,救人之命,这等善事我倒很愿意承担一切责任。因此,鲁肃斩钉截铁地说:“下官就是不保!”

    周瑜想,你倒乘机搭架子,越来越神气了!存心想搞掉我这条计啊?大都督知道鲁肃的脾气,跟他好好商量他不肯听的,只有用硬功。周瑜楞眉暴目,指着鲁肃威吓到:“子敬,你倒是保也不保?!”意思是:你不作保,别怪我周瑜要拉破面皮了!

    “喏!”鲁肃蜡烛脾气,见周瑜真的发怒,只得答应,抖抖索索从文官班中跨出来,对两旁文武道:“众位先生,列位将军:军师要下官作保,下官再三拒绝;都督要下官作保,下官一再推却。如今都督定要我保,下官实是没法!”言下之意,我替孔明作保,你们大家要做做我的保人,证明我不是和都督串通的,而是被迫无奈。鲁肃说罢,又定到孔明面前:“军师,下官保虽保,然而一概不管。”我这保人是挂挂名的,不担肩膀的。

    孔明想,只怕你不答应,答应了就不怕你不负责。孔明将军令状往虎案上一铺,对鲁肃说,请你在纸状上画个“十”字。

    “是是是!”鲁肃提起笔来,对军令状上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中保人,鲁肃鲁子敬”。心想,他早已给我写好了,怪不得只要我画个“十”字。督肃就在自己的名下画了个“十”字。把笔一搁,又对孔明道:“下官一概不管的!”

    孔明点点头,把手一挥:你下去吧。持鲁肃退下去之后,孔明这才把军令状呈与周瑜:“大都督,军令状在此!”

    周瑜这下并不马上来接了,恐伯他又要缩回去。待到看清他确实不准备缩了,方始伸手把军令状接了过来,脑子里这根绷紧的弦也松了下来。他对孔明看看:我拿到了这张纸,就等于卡住了你的头颈,你要逃也逃不掉了。周瑜只觉得自己浑身舒坦,一声冷笑,把军今状折好,放在身边。

    今天周瑜把这张军令状当作宝贝,藏在身上。等到初八拿出来时,成了一张废纸。当它便纸又罪过,因为上面有字,一点用处都没有。

    都督把放在虎案上的令箭交给诸葛亮:“先生,将令在此。”

    孔明接过令箭,擎在手中,问周瑜道:“请问都督,此间共有多少箭匠?”

    鲁肃一听,啊呀,你这个人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既然不知道这里有多少箭匠:应当首先就要向都督问清这一点,然后根据人数来计算门期。箭匠多,日期短;箭匠少,日期长、并非三天一定造不出十万支箭,如果有五百个箭匠就可以办到了。现在你先写好了军令状,再问有多少箭匠,即使箭匠很多,周瑜也不会多给你了。你这不是快要淹死了再问人家河水有多深,还来得及吗?周瑜答道:“共有五十箭匠,可够么?”

    鲁肃想,五十个箭匠够是够的,但是要一个月。

    孔明暗想,别说五十个,哪怕五个,甚至一个都没有,我照样三天能交出十万支箭来。所以答道:“有五十箭匠?足够,尼够,尽足够矣!”

    孔明是存心讽刺他。五十箭匠太多了!周瑜信以为真,心想:早知如此,我应该说二十五个的──他还想杀半价呢,真黑心!

    诸葛亮站起身来:“亮告退了。”

    “先生请便。”

    孔明摇摇摆摆踱下帐去。

    周瑜望着他的背影,想道,哼,三天之后,看你还有这样轻松不!周郎得意万分,扬声大笑:“哈哈!哈哈!啊哈哈哈哈!”

    正是:却缘自己一智短,还遣他人万箭忙。

    未知孔明如何造箭,能否按期交出,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