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十四 孙权(1/2)

    孙权兄弟五人,大哥是孙策,长于孙权七岁;三弟是孙翊,小于孙权四岁;四弟是孙匡,生平年岁不详。另一位弟弟孙朗,不见于<三国志>的本传,而见于虞喜所著的<志林>,是孙坚的一位姨太太所生的儿子。

    孙家兄弟五人,都很俊秀,而孙权的相貌最好:“方颐大口,目有精光。”方颐,是骨路坚强;大口,能吃四方;目有精光,是生命力十分充沛,好比成吉思汗幼年时的“眼中有火”。

    孙权又有两点异相:一是紫髯,一是长上短下。紫髯,证明他血旺,或许也显示了祖先之中,夹杂有白种血统(<三国演义>的作者,因此就在”紫髯”二宇以外,加上碧眼二字)。至于“长上短下”,是躯体长,而两腿短。站起来,矮;坐下去,高。只有不需要站着侍候人,而坐着别人侍候的贵人才是如此,刘备两手垂膝,也可说是“长上短下”。

    孙权一向最受孙策喜欢,打仗时带在身边。孙策打下了江东各郡不久,就任命孙权当(江苏宜兴)阳羡县的县长。那时候,孙权只有十五岁而已。孙权的资历,虽然是零;孙策却已经示意了自己人吴郡太守朱治,举孙权为孝廉,又叫自己人扬州刺史严象,举孙权为茂才。

    孙策为什么如此地喜欢孙权呢?第一是,孙策有孝友的天性,第二是孙权“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孙策有时候和孙权谈谈谋略,孙权的看法每每颇为中肯,叫孙策自叹不如,孙权另有一个长处,很像哥哥孙策与爸爸孙坚。那就是:“好侠,养士”。能好侠,就会义声远播;能养士,就有士肯出死力。孙策早就看出了乃弟的这一点特长,所以才在临死之时说:“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

    孙权继承了孙策的基业之后。果然颇能举贤任能。他不仅能举贤任能,而且有本事把父亲的老部下,与哥哥的部下及好朋友,都团结在一起,除了李术一人以外。

    李术是孙策所用的庐江郡太守。李术居心叵测,倘若孙策不早死,这李术也很可能勾结曹操,对孙策叛变的。他怕孙策,所以迟迟未敢有所举动,孙策一死,他以为孙权不过是一个二十岁的小孩子罢了,就公然收容了若干犯罪的人,拒绝孙权所下给他的交出这些“亡叛者”的命令。

    他竟然回信给孙权说:“有德见归,无德见叛,不应复还。”

    孙权知道李术在暗中倚仗曹操作后台,就先下一着棋,写信给曹操,请曹操不要给他支援,为什么孙权觉得有把握,曹操能允许他这个要求呢?因为,他在继承了乃兄的基业不久,曹操已经拉拢他,上表给献帝,拜孙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

    孙权用告状的口气,在信里向曹操说:“李术杀了您所用的扬州刺史严象。”其实,严象是孙策所用,不过在手续上孙策曾经上表给许县的朝廷,推荐严象为扬州刺史,曹操顺水推舟,就用了献帝的名义,任命了严象。

    李术杀严象,是再蠢也不过的事。

    孙权在信里继续向曹操说,严象曾经选拔他为本州的茂才,是他的“举将”、“恩人”。他现在决心讨伐李术,“进为国朝扫除鲸鲵,退为举将报塞怨仇。此天下达义,夙夜所甘心。术必惧诛,复诡说求救。明公所举阿衡之任,海内所瞻,愿饬执事,勿复听受”。

    孙权随即进军皖城(安徽潜山),李术闭城固守,派人向曹操求救,曹操置之不理。

    若干时日以后,城破,李术的头被割下示众。

    孙权初露锋芒,旗开得胜,一举解决了庐江太守李术,建立了他的威望;叫远近之人不敢小看他这个二十一二岁的青年军阀。

    在他下面,地位最高的是张昭,他待张昭以师傅之礼,就凭这一点,他已经抓住了打天下的要点了。古语说:“得师者王,得友者霸”,倘若无师无友,或目空一切,自以为天下无人可及,而不屑以任何人为师为友,那就不仅不能王,不能霸,可能会亡。

    张昭被<三国演义>的作者描写成一个腐儒。这便是演义体的书误人之处。它为了烘托诸葛亮的胆大而聪明,就把张昭说得十分懦弱而糊涂。

    实际上张昭这个人倒是颇有骨气,也很有才干的。他是徐州彭城国人,书读得多,字写得好。本州的东诲郡人王朗,琅邪郡人赵昱,均是他的好友;广陵郡人陈琳,也对他十分钦佩。彭城国的国相某人举他为孝廉,他不就;徐州刺史陶谦选拔他为茂才,他也谢绝。陶谦生他的气,把他关了起来;赵昱冒了生命的危险,把他救了出来(陶谦在当时还不曾升为州牧)。

    恢复了自由以后,他迁居到江南,仍旧当老百姓,无牵无挂。孙策来了,对他十分尊敬,到他家里“升堂拜母”,向他的母亲跪拜行礼,弄得他不好意思不“出山”,屈就了孙策的“长史”(秘书长)兼“抚军中郎将”。

    孙策把行政方面大小的事务,都交给了他,他也确是卖力,办得井井有条。北方有很多人写信给他,说他能干,也有若干封说他能干的信,是写给孙策,由他以“长史”的职位先行拆开的。他感觉到很为难:不向孙策报告,是蒙蔽;报告,怕引起孙策不满,甚至猜疑。

    孙策知道了这情形,就向他说:“以前齐桓公用管仲,把事情都交给了管仲,称管仲为‘仲父’。左右请示一件事,桓公说:‘去问仲父’;左右再请示一件事,桓公又说:‘去问仲父,。左右就发起牢骚来,说:‘一则仲父,二则仲父,易哉为君。’桓公说:‘我未得仲父以前,为君确是很难,既得仲父以后,为君怎么会不易呢?’现在,北方人都说张昭能干,张昭既然是我用的,这就等于说我能干,能用张昭了。”

    孙策之所以在临死以前,把孙权托给张昭,可见不是没有理由的。孙策而且向张昭说:“倘若孙权不足以担任重任,你自己担当好了。万一事情不能顺利,‘缓步西归,亦无所虑’。”所谓“缓步西归”,便是慢慢地、从容地归顺曹操所主持的许县朝廷。所谓“亦无所虑”,便是“也不必有什么顾虑”(张昭后来于曹操席卷荆州之时,主张迎降,与孙策的这最后几句话颇有关系。迎降的建议是否正确,为另一问题)。

    孙策断气以后,张昭所做的第一件事,是劝孙权停止哀哭,赶紧办公,而且扶了孙权上马,带了队伍出巡一番,让“众心知有所归”。

    此后,他一直是孙权的第一帮手;到了孙权称帝之时(在公元229年)才退休,以“娄侯”的爵位、一万户的食邑、“辅吴将军”的名义,优游岁月,并写了两部书,一部是<春秋左氏传解>,另一部是<论语注>。

    退休以前,他是“绥远将军、由拳侯”。娄侯的娄字,指娄县;娄县在今天是江苏昆山东北的“娄县村”。由拳侯的“由拳”,是(浙江嘉兴之南的)由拳县。

    更前,在黄初二年孙权受曹丕封为“吴王”以前,孙权在建安十四年被刘备推举为“车骑将军”以后,张昭的名义是“车骑将军师”。再前,他在名义上是“长史”兼“抚军中郎将”,一如孙策之时。

    张昭不仅在公务上对孙权竭忠尽能,在私生活上也常常对孙权“极言几谏”。孙权喜欢打猎,而且有时候用拳头揍野兽,张昭向孙权说:“如有一旦之患.奈天下笑何?”孙权红着脸回答:“我年纪轻,考虑得不远,很惭愧。”

    孙权也喜欢喝酒,以灌醉陪他喝的人为乐,有一次,他和群臣宴会于武昌樊山的钓鱼台,大喝了一顿,群臣醉倒了不少,他吩咐手下人用冷水洒他们,让他们醒来,再喝。他下了一道命令:“今天要喝到醉倒在这钓鱼台之中,才能停止。”张昭是在场的群臣之一,听了这道命令,就离开宴席,出门到车子上坐。孙权叫人把他找回来,责备他:“无非是大家共同作乐而已。公(老太爷)为什么生气?”

    孙权对张昭一向尊称他为“公”,不敢以他的官职相称;更不敢直呼其名。

    张昭回答孙权:“当年商朝的纣王,把酒糟堆积成一座小山,把游泳池装满了酒,邀集群臣喝酒,喝到天亮,号称‘长夜之饮,,当时,他们也以为‘无非是共同作乐而已’,不知道那是一件不好的事。”孙权答复不出话来,沉默了一阵,吩咐人把筵席撤了。

    孙权对张昭的这一套老前辈的教训口吻,能够容忍,是值得我们佩服的。张昭反正准备了老命一条,随时可拚,不怕顶撞这位年纪比他轻了许多的老板(他比孙权的父亲只小了一岁)。

    孙权毕竟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有时候也难免受不了张昭的顶撞,他们二人冲突得最厉害的一次,是在张昭退休以后,孙权想派遣两个特使去辽东,封公孙渊为燕王之时。

    这件事关系太大,倘若做得圆满,有辽东对曹魏的东北方加以牵制,孙权便很容易与诸葛亮制曹魏的死命了。

    孙权叫人把张昭请来,问他的意见。张昭说:“公孙渊虽则派人来向我们讨好、求援,然而并无诚意,我们不可就派两个特使前住。因为,倘若他又变卦,畏惧曹魏,想对曹魏投降,就可能杀害我们的特使,我们就会‘为天下笑’。”

    孙权原以为张昭一定满口赞成,连声叫好,没想到这老头子又是架子十足,自以为见解高人一等.把一大盆的冷水,向他孙权的头上猛浇。

    孙权一时按撩不住堆积在胸中的怨气,就拔出刀来,放在案子上,向张昭说:“吴国的读书人,进宫的时候拜我,出宫的时候拜你,我让他们如此做,可见我对你真是尊重到了极点,然而你,却常常在大庭广众之前反对我的话,驳倒我,我常常气得发昏,很怕会在气昏之时做出令我后悔的事。”

    孙权所说的“做出令我后悔的事”,所指的是:“砍掉你的脑袋”。

    张昭听了,对孙权注视了一会儿,才说:“臣明知说了您不肯采纳,然而不敢不说,因为太后(孙权的母亲吴氏太夫人)曾经于临终之时把我叫了去,把你拜托给我。她的话,永留在我的耳朵里,我怎么敢不竭尽愚忠!”

    原采,张昭不仅在建安五年四月受了孙策之托,又曾经在建安七年(或如<资治通鉴>所说,在建安十二年)受了吴太夫人之托。

    孙权是很孝顺、很追怀他的母亲的,他听到张昭提起他的母亲,便眼泪直流,这时候,张昭也早巳涕泪纵横,静候拉下去砍脑袋了,孙权“砰”的一声,把刀从案上拿起,摔到地上,对着张昭,两人痛痛快快地同声大哭一场(然后,可能派人扶了张昭回家)。

    孙权虽则和张昭对哭了一场,却未曾接受张昭的谏阻,仍然派遣了张弥、许晏两个特使去辽东,封公孙渊为王,张昭气得托病不再上朝,孙权也继续生他的气.叫人用泥土封闭张家的大门。张昭也叫人在大门里面,同样用泥土加封一层。

    后来,公孙渊果然杀掉了张弥、许晏。孙权既后悔,又惭愧,派人向张昭“慰谢”。这慰谢的谢字,含有“道歉”的意思。张昭继续称病,不出来上朝,孙权自己到张家门口,张昭还是“有病”不肯出来。孙权气极,叫人烧门,便把大门烧了。张昭已经把二门(户,单扇小门)也关闭了。过了一阵,孙权的头脑稍为冷静,叫人把火灭了。张昭的几个儿子,这时候也劝好了张昭,扶着他老人家,出来拜迎“皇帝”。孙权有了面子,很高兴,就请张昭与自己同乘一辆马车,回宫里畅谈。此后,张昭按时上朝,直到老得不能行动之时。他死在孙权的嘉禾五年(公元236年),享寿八十一岁。

    孙权本人死于嘉平四年(公元252年),享寿实岁七十一岁,他前后当“吴侯”、“吴王”、“吴国皇帝”,有五十二个年头之久。

    在这五十二个年头之中,前后作过他的最重要的辅佐的是孙邵、顾雍、陆逊、步骘。其中,以顾雍的任职时间为最长。

    孙邵不是孙权的本族人,生长在青州北海国,曾经受知于国相孔融,当了孔融的功曹。其后,在杨州刺史刘繇下面作官,于刘繇战败以后,被孙策收用。孙权上台以后,他劝孙权对许县朝廷纳贡上表,弄好了对曹操的关系.颇受孙权赏识。

    孙权先后任命孙邵为庐江郡太守(继李术之任),与车骑将军长史。那时候已经是建安十四年,在孙权与刘备于建安十三年打胜了曹操以后,刘备上表推荐孙权为“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

    再过了十几年,孙权于公元222年的秋天称王,定国号为“吴”,年号为“黄武”,就任命了孙邵为吴国的丞相,代替张昭,作了他自己的第一名助手。

    孙邵位居丞相,而在<三国志>的吴的部分竟然没有一卷或一分卷的传记,这是因为他与一位姓张名温的格格不入,而陈寿所根据的史料,是张温的“党羽”韦昭所写。

    孙邵当丞相,当到黄武四年五月病故。<吴录>说他享年三十六岁,费解。当时,孙权已经实岁四十四岁;孙邵作过刘繇的僚属,不可能年纪比孙权还小了八岁(孙邵死时的年龄,可能是六十三岁,被抄写的人错成三十六岁)。

    孙邵于官居丞相的不到三年时间,有过什么重大贡献,我们没有办法知道,我们仅仅知道,在这不到三年的期间,孙权受不了曹丕催遣“任子”的压迫,对蜀汉信使往返,言归于好。这可能是由于孙邵作了如此的政策上的建议(所谓“任子”,是拿儿子当人质,送到朝廷,听凭朝廷于自己反叛之时,加以杀害或拘囚)。

    孙邵死了以后的第二个月,黄武四年六月,孙权任命顾雍做丞相。

    顾雍做丞相,一做便是十九个年头。作到赤乌六年(公元243年)十一月病故之时,他是吴郡吴县(苏州)人,当过蔡邕的学生,学会弹琴、写字;在建安四年被扬州与吴郡的长官推荐给孙策,当了合肥县的县长。

    顾雍在作了合肥县县长以后,又一连作了娄县、曲阿县;与上虞县的县长,都有相当好的政绩。

    孙权继承了孙策的全部地盘,有六个郡之多;但是在名义上,许县朝廷只承认他是“领会稽太守”。孙权本人必须留在吴郡的曲阿,或丹阳郡的秣陵,不能到会稽(绍兴)久住,作名副其实的会稽太守,就叫顾雍担任会稽郡的“丞”,代掌太守的职权。顾雍把会稽也治得像以前他治过的三个县一样:全郡的大小土匪完全肃清,人民安居乐业。

    许昌朝廷所颁给孙权的军事官位,是“讨虏将军”(他的父亲孙坚曾经是“破虏将军”.他的哥哥孙策曾经是“讨逆将军”)。在讨虏将军的下面,有所谓左右司马。顾雍于做了几年会稽郡丞以后,被孙权调回来,做“左司马”。

    献帝末年,孙权、刘备之间有了磨擦,孙权投降曹丕,被封为“吴王”。吴王的吴国,有类似魏国朝廷的官制,包括九卿与尚书令。顾雍先后又做了吴国的大理(最高的司法官),奉常(最高的祭祀官与宗谱官),与“领尚书令”(国王的总管一切政务的秘书长)。

    孙权而且封了顾雍为“阳遂乡侯”。其后进封为醴陵侯。

    孙权在黄武元年称王,第一任的丞相是孙邵。孙邵死后,顾雍就被任命为第二任的丞相,与孙权处得极好。君臣之间,除了一度被小人吕壹挑拨了以外,不曾有过什么不愉快的事。

    他懂得孙权的脾气,绝对不在大庭广众中倒驳孙权的意见;然而他也丝毫不是阿谀奉承的佞臣。他懂得写小条子,用书面陈述若干与孙权的看法不同的意见。这样,孙权保住了帝王威严,也就乐于接受顾雍的意见。

    顾雍的另一特长是缄默,不把经办的公事随便对人闲谈。尤其是关于人事。他保荐了一个人,这人被孙权用了,还不知道保荐人是他顾雍。至于处理某一问题,顾雍也绝对不夸耀他呈献给孙权的方针。外面的人只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