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挺经 第十章(4)(1/2)

    挺经 第十章(4)

    早在湘军创立之初,曾国藩就十分重视人才的遴选,他认为:行军用兵,以得人为第一要义。曾国藩选才不求全责备,只要有一技之长,一节之用,不论年限资历,均在录用之列。

    曾国藩识人育人的两杆标尺是才与德。他用了两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德才兼备:“余谓德与才不可偏重,譬之于水,德在润下,才即其载物溉田之用;譬之于木,德在曲直,才即其楫栋梁之用。德若水之源,才即其波澜;德若木之根,才即其枝叶。”如果仅仅有才或德,“德而无才以辅之则近于愚人,才而无德以主之则近于小人。”因此,在选拔人才时,注重既有才又有德。当才与德不可兼得时,曾国藩认为不求全责备,“二者既不可兼,与其无德而近乎于小人,毋宁无才而近于愚人。自修之方,观人之术,皆以此为衡可矣。”在德才不可兼顾时,他认为要不拘一格择用人才,评判人才的关键在于不求苛细。一个人,只要有一个特长,就可以用之了;用人者最应避免的是,由于有一点小毛病而将有用之才弃而不用。

    勿求全责备

    求全责备历来会打击英才。曾国藩早就对这种社会风气深恶痛绝,深知这不过是培植庸才,摧折杰士的毒雾。1850年他便上书皇帝,指出朝中大臣“大率以畏葸为慎,以柔靡为恭……习俗相沿,但求苟安无过,不求振作有为,将来一有艰巨,国家必有乏才之患”。三年后,他又痛心疾首地说:“二三十年来,士大夫习于优容苟安,揄修袂而养步,昌为一种不黑不白不痛不痒之风,见有慷慨以鸣不平者,则相与议其后,以为是不更事,轻浅而好自见。国藩昔厕六曹,目击此等风味,盖已痛恨次骨。”

    ● 解读

    世人只知羡慕当官者的荣耀,却看不到一入仕途,人生失去很多滋味、命无自由的苦恼。尤其是做大官的人,要免于失败,可以说无时不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尤其是进退都不自由的时候,当官的兴致也就减去许多。

    曾国藩于同治初年写给他弟弟的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