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挺经 第十章(3)(1/2)

    挺经 第十章(3)

    他要求湘军内部自将领至兵卒,必须精诚团结,努力作战,有功不能骄傲。受他的影响,湘军虽然屡立战功,但从不自傲。

    谦儆傲

    曾国藩说:“谦所以儆傲”、“千古有道自得之士,不外一谦字”。

    ● 解读

    晚年曾国藩给世人的印象一直是明哲保身,老练处世,八面玲珑,其实并非如此,从二十九岁时他成为新科进士后,已经是乡里的重要人物,开始“判断乡曲”,调节地方纠纷了。此时的曾国藩年轻气盛,连父母官大人都已经不放在眼里。

    曾国藩早年在京城做官时,目睹种种丑恶现象,自称“目击此等风味,盖已痛恨刺骨”,时病秕政所产生的忧患意识激发起他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惯常之积不能平,乃变而为慷慨激烈”,他喜欢与权高位重者对立。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关心国事的曾国藩多次上疏,咸丰皇帝并不理会。曾国藩干脆于1851年5月上了一个锋芒直指皇帝的《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折,进行了这次冒死的犯颜直谏,几乎因此而丢了前程甚至是脑袋。

    这次上疏揭皇帝的短,其宗旨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批评咸丰苛求小节,疏于大计,对广西前线的将帅安排不当;第二是批评咸丰文过饰非,不求实际;第三是批评咸丰骄矜,出尔反尔,刚愎自用,骄傲自满,言行不一。

    曾国藩在百官面前如此指责咸丰皇帝“骄矜”、“虚文”,而且举出了一大堆例子,咸丰大怒,大喝:“狂悖!”“该当何罪!”马上要令军机拟曾国藩之罪。幸亏大学士祁隽藻、左都御史季芝昌出班跪求,说他罪该万死,但冒死直陈,出于对国家的愚忠,原视皇帝为舜尧,自古“君圣逆直”,望免其罪,咸丰这才没有加罪。

    曾国藩的“犯颜直谏”虽未成功,但影响极大,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