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挺经 第十章(3)(2/2)

鲠声”在清朝官吏中传扬开来。

    后来,他在《家书》中道出敢于直言的原因:“盖以受恩深重,官至二品,不为不尊,堂上则诰封三代,儿子则荫任六品,不为不荣。若此时再不进忠直言,更待何时乃可建言?”有的官越大越不敢说话,他是官越大越想到“尽忠报国,不得复顾身家之私”,下决心“将得失祸福置之度外”,“一心以国事为重,一切升官得差之念,毫不挂于意中”。曾国藩对上敢于直言,对下也能够“勤求己过”,“喜闻诤言”。

    积不平而为慷慨

    曾国藩说:“从宦有年,饱阅京洛风尘,达官贵人,优容养望,与在下者软熟和同之象,盖已稔知之,而惯常之积不能平,乃变而为慷慨激烈,斩爽肮脏之一途,思欲稍易三四十年来不白不黑、不痛不痒、牢不可破之习。”

    ● 解读

    用人,关键是应有正确的选拔人才的标准,不要令不世奇才因小疵而见弃。平庸者往往面面俱圆;而奇材大器则个性鲜明,这是屡见不鲜的现象。

    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要求封德彝推荐有德行的人才,很长时间不见他推举一人。太宗责怪下来,封德彝回答说:“不是我没有尽到责任,如今实在是很难发现特别有能力的人才呀!”太宗说:“君子用人如同使用器物那样,是使用各自的长处。古代能治理国家繁荣富强的君主,岂是借用了上几代的人才吗?问题在于我们没有发现人才的本领,怎么可以冤枉当今整整一代人呢?”

    曾国藩从来都不相信有所谓的“全才”。他认为,书上所说的“百长并集、一短难容”的完人,只是后人的追崇之词罢了,领导者在选拔人才时切勿上当。事实上,曾国藩自己就是一个有所长有所短的人。比如统领将佐规划战略上他很在行,但要让他带兵亲自参加一场战斗,他就总是会吃败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