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挺经 第十章(4)(2/2)

说:“诸事棘手,焦灼之际,未尝不想干脆躺在棺材里算了,也许比活在世上更快乐。越这样想,焦虑越多,公事越繁,而长眠快乐之期更是杳无音信。” 曾国藩也为手中诸多棘手、焦灼之事烦恼,说明面对纷繁棘手的问题和工作,谁都会心烦意乱、谁都有苦闷之感,但逃避不是办法,也彷徨犹豫不得,最好的方法就是直面现实。

    历史上,有许多才华横溢但不为人知的人物,他们认为世事无法挽回,于是便慢慢地隐居于世外,只是留下一个美名。历来的有识之士对隐士都是持反对态度的,他们认为隐士只会逃避现实,不负国家兴亡之责。

    明末,政治黑暗,外敌虎视眈眈,一些知识分子发出了关心国事、改革弊政的呼声。东林党人的著名领袖顾宪成,顾宪成直言敢谏,他和一些正直的官员经常对朝廷的错误决策有所非议。

    他会同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 (时称东林八君子)等人,发起东林大会。他们在讲学中经常触及社会现实问题,议论如何改变政治**、民不聊生的状况。顾宪成认为,在朝廷做官的不考虑朝政,在地方做官的不留心民生,隐退乡里的不关心世道,“君子无取焉”,都是不足取的。

    曾国藩的学说,实质上反映了儒家经世思想。儒家自孔子创立始,便有一种强烈的入世救世精神。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乃至于“治国平天下”,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或干脆简称为“内圣外王”之学。儒家在修身养性的同时,始终不忘自己的社会责任。孔子身处离乱之世,但他并没有以遁世的消极方式来对待人生,而以积极的姿态谋求于当世。为行道救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王阳明、曾国藩都是这种经世思潮的突出代表人物。曾国藩以“末世扶危救难之英雄”自命,决心以刚毅的精神肩负起挽回大局的重任。他对太平军、捻军的镇压,他倡导洋务运动自救图强,都与儒家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有着密切联系。他的经世思想和经世之举对后人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