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挺经 第二章(3)(2/2)

君子”,这在中国封建社会是不多见的,在今天亦不失其价值。

    读书之用

    曾国藩说:“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若卖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毫不相涉,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岂不谓之明理有用之人也?”

    ● 解读

    曾国藩认为:国家依据科举文章的优劣选用人才,正是认为这些人既然能按照圣贤的意图立论写文章,当然也必能明白圣贤有益于社会的道理,从而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可以官居显位而不脱离百姓,鞠躬尽瘁地遵循常理办事。如果认为深明德行、教化民众是分外的事,那么虽能写诗作文,但对修养自身、治理国家的道理茫然无知,国家用这种人做官,和用放猪仔做官又有什么区别呢?

    曾国藩对那种空谈阔论而无实际办事能力的人持鄙夷态度,认为这是读书人的大毛病:“读书人之通病,往往志大言大,而实不副也”;后来又批评道:“读书人之通病,约有二端:一曰尚文不尚实,一曰责人而不责己。尚文之弊,连篇累牍,言之成理,及躬任其事,则忙乱废弛,毫无条理。”

    实践证明,实干才是最真的,行动胜于空谈,就像赵括纸上谈兵、马谡失守街亭,一失误成千古恨,害己又误国。

    魏晋时期,王衍等人崇尚清谈、不重国事民生。王衍相貌清秀,风姿闲雅。他自比为孔子的学生子贡,喜欢谈一些虚幻的道理,老庄的哲学,也就是时髦的清谈。

    官居宰辅后的王衍,不关心政事和人民疾苦,外族的威胁,想到的只是如何在天下危亡时,保全自己和自己家族的利益。311年,王衍被石勒所俘,身死人手,为天下所笑,可见,王衍的能言善辩,对国家而言的确是全无用处。

    从一开始,曾国藩就没有被空谈性的理学所约束。他在京期间,也跟从唐鉴和倭仁钻研理学,坚持克己静坐,但是他更注重务实精神。曾国藩虽然很推崇唐鉴的学问,推崇倭仁的操守,但是他并非就盲从他们,而是用辩证的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曾国藩教育子弟的优点之一是能落到实处。曾国藩不尚空谈,总是将修身治学落实到具体的人伦日用之中,强调于日常习惯养格。